数字动画基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动画的起源与简史

1.2.1 动画的起源

动画起源于人类用绘画记录和表现运动的愿望,随着人类对运动的逐步了解及技术的发展,这种愿望成为可能,并逐步发展成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1.动画的意念

现存的资料表明,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有了用原始绘画方式记录人物和动物运动过程的愿望。这种愿望可以追溯到距今两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在西班牙北部山区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上画着一头奔跑的野牛形象。它的身体下方,前后各画有四条腿,其位置分布让野牛产生了奔跑的动感,如图1-1所示。在古代岩石和壁画的浮雕与绘画中,人们还发现了奔跑的马被画成八条腿,如图1-2所示。飞翔的燕子画上六只翅膀或是跳舞的人有四条腿和四只胳膊,等等。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彩绘陶器舞蹈纹盆如图1-3所示,可以看到先人独具匠心的艺术设计:盆上画着三组手拉手舞蹈的人形,并在手臂上画出重复线条,似乎在表示舞蹈者连续的动作。当盆内注入清水后,盆上所绘的舞蹈人物倒映水中,水晃动时,巧妙地使舞蹈人物婀娜多姿、婆娑起舞。

■图1-1 奔跑的野牛

■图1-2 八条腿的马

■图1-3 马家窑彩绘陶器舞蹈纹盆

还有很多这样的记录,都透露着人类记录动作和时间的欲望。这些绘画是人们运用智慧和发明,实现表达事物运动和想象思维的结果,是人们在产生美感意识之后,为满足精神需要和创造美感的愿望,所激起创作动机的心理过程,也是人们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人类对“运动”概念的理解和表现的探索,是动画的最初现象和形态。这种意念称为“动画意念”。

2.动画的雏形

在2000多年前的埃及古墓壁画中,曾绘有描述摔跤动作的连续画面。这些重叠性绘画或者连续性绘画都是把不同的瞬间动作过程画在一起,只是表达了对运动过程的记录,所以单纯的绘画只能记录运动的瞬间,并没有真正地表现事物运动的时间和空间,画面也是静止的。从静止的事物中获得运动感知是人们创造动画最直接的兴趣和动因。人们发现一些静止的画面快速连续出现时,画面内的图像会产生运动的感觉。1824年,英国科学家彼得·罗杰出版的《移动物体的视觉暂留现象》破解了这个难题,为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该书中第一次提出:形象刺激在最初显露后,能在视网膜上停留若干时间。当多个刺激相当迅速地连续显示时,在视网膜上的刺激信号会重叠起来,形象就成为连续进行的了。同年,法国人保罗·罗杰用一个玩具“魔术画片”证明了这个原理。“魔术画片”是一个两面画着不同图画的硬纸盘,当硬纸盘快速连续播放时,眼睛还保留着刚过去的画面,紧接着又有一幅画出现,因此人们能看到一个组合的相互融入的场景画面。如“小鸟进笼”,硬纸盘的一面画上小鸟,另一面画上一只鸟笼,当两幅画快速更换时,就可以看到小鸟进了鸟笼的效果,如图1-4所示。

■图1-4 “魔术画片”小鸟进笼

19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幻透镜”“西洋镜”等工具,如图1-5和图1-6所示。通过这些设备和装置,人们可以看到真正活动的绘画形象。

■图1-5 “幻透镜”

■图1-6 “西洋镜”

1877—1879年间,爱德华·麦布里奇首先将一套马连续奔跑的照片搬上了“幻透镜”,随后又改良了艾米尔·雷诺的装置(见图1-7),发明了“变焦实用镜”,于是,世界上“第一架动态影像放映机”诞生了,如图1-8所示。

■图1-7 法国人艾米尔·雷诺研制的“光学影戏机”

■图1-8 爱德华·麦布里奇的“变焦实用镜”

在中国,制作巧妙的走马灯和皮影戏成为与动画最为接近的发明。走马灯是中国传统玩具之一,是灯笼的一种,常见于元夕、元宵、中秋等节日。灯内点上蜡烛,蜡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子投射在屏上,图像便不断走动,如图1-9所示。皮影戏,是汉代发明的一种光源从幕后照射的影子戏,和魔术画片系列发明光源从幕前照射的方法技术虽然有别,但原理基本相同,如图1-10所示。中国的皮影戏在17世纪被引介到欧洲巡回演出后,曾经风靡整个欧洲,其影像的清晰度和精致感不亚于同时期的“魔术幻灯”。

■图1-9 走马灯

■图1-10 皮影戏

由上可知,摄影机发明之前,动画分解与表现动作过程的技术已具雏形,但是比起1895年电影的正式诞生,真正动画片的出现却延迟了将近十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