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福成 放眼世界呼唤铁路
薛福成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人,著名的洋务派人士、爱国外交家和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文学家。
1838年4月12日,薛福成出生在无锡宾雁里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即好经世实学。1858年中秀才。1860年撰写《选举论》上、中两篇,揭露科举制度种种弊端,要求加以改变,以利正文风,兴士气,选人才。1864年入曾国藩幕。之前曾向曾国藩呈递万言书——《上曾候书》,提出养人才、广垦田、兴屯政、治捻军、澄吏治、厚民生、筹海防、挽时变等八项施政方略。曾国藩大加赞赏,甚为器重,人称“曾门四弟子”之一。1872年曾国藩病逝,薛福成去苏州书局任职。1875年,得悉朝廷下诏“博采谠言,用资治理”,便写《应诏陈言》一疏,内含《治平六策》和《海防密议十条》,主张:努力改善外交,将国际公法与中外条约刊发各州县;科举时应为精通洋务的人特设一科,使优秀之才辈出;通过聘请洋员,派送人员留学,定制铁甲舰来发展海军等。他请山东巡抚丁宝桢代为上奏,被清廷采纳,由此名闻朝野。同年下半年,入李鸿章幕。
面对民族危机,薛福成苦思富国强兵之法,于1879年写出《筹洋刍议》,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加强北方边防及以“官督商办”和私人集资的方法兴办工商实业等建议,为洋务运动提供了理论根据。1881年署直隶宣化府,薛福成写下了《酌议北洋海防水师章程》,提出了对未来北洋海军的构想。1884年初夏,薛福成出任浙江宁绍道台。这时中法战争爆发,遂加强防务,严阵以待。次年多次击退来犯法舰,击伤法将孤拨,挫败法军登陆浙江的企图,因公被授予布政使之职。1888年薛福成升任湖南按察使,次年改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1890年1月,薛福成率使团启程赴欧洲。期间,认真考察英、法、意、比、俄等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情况,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支持私人兴办工商实业,设立新式学堂以进行近代文化技术教育等,并认为人口增长太快是贫困的原因之一。在出使四国期间,进行了出色的活动,如以国际公约为依据,迫使英国政府同意中国在其属境内设立领事,以保护海外华侨利益。又经反复周旋争执,与英国订约,解决了滇缅边界旧案,收回了大片被侵占领土。1894年薛福成任满回国,5月28日到达上海,因积劳成疾和旅途劳顿,于7月21日病逝。
薛福成的业绩和思想,在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社会影响。特别是他在放眼看世界,究心西学的过程中,重点研究铁路并加以热情鼓吹,对中国早期铁路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薛福成在《创开中国铁路议》(1878年作)、《李鸿章妥筹铁路事宜折》(此折为1880年薛福成充李鸿章幕僚时所代撰,表达了李鸿章和薛福成自己的铁路思想,故收入其著作集《庸庵文编》)、《出使日记》(写于1890年至1894年)等著作中,以开放的心态,渊博的知识,凭自己对世界铁路的了解,生动、具体地宣传铁路的优越性,帮助清政府和国人摒除偏见,打消疑虑,赞成在中国修铁路。
薛福成向国人介绍了英国发明铁路火车的历史,火车在运输煤矿、铅矿及促进贸易方面的巨大作用,论述了火车与马车的不同功能,说明火车并不会完全取代马车,英国从事马车运输业的人起初也担心火车之兴影响其生计,但事实证明,火车不但不会影响马车业的发展,反而会促进马车生意极大地刺激经济、社会的发展。
无锡学前街薛福成故居
薛福成极力批评国内顽固派视铁路为“奇技淫巧”的迂腐观点,指出:“迄于今日,泰西诸国,研精器数,则为火轮舟车,环地球九万里,无阻不通。盖人心由拙而巧,器用由朴而精,风气由分而合,天地之大势,故如此也…今泰西诸国,竞富争强,其兴勃焉,所恃者火轮舟车耳,轮舟之制,中国既仿而用之,有明效矣。窍谓轮车之制不行,则中国终不能富且强也。”并且强调“铁路之兴,大利约有九端”。在分析时局时谈到:“即如日本,以区区小国,在其境内营造铁路,自谓师西洋之长技,辄有藐视中国之心。俄自欧洲起造铁路,渐近浩罕、恰克图等处…中国与俄接壤万数千里,向使早得铁路数条,则就现有兵力尽数调遣;如无铁路,虽增兵增饷,实属防不胜防。”在分析到铁路与国家安全时,他提到:“苛有铁路以利行师,则虽滇、黔、甘、陇之远,不过十日可达,十八省防守之旅,皆可为游击之师……此便於军政者”,并且他认为铁路是御敌之利器,沿线可重兵把守,若形势紧急,可拆铁轨,开走机车车辆,铁路不会轻易落入敌手。如因惧铁路可能为敌占而不修铁路,等于因噎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