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业、物流、供应链三者关系分析
科学技术创新是工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科学技术不断飞跃,创造出了包括汽车在内的无数创新产品,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了人类社会的工业生产能力。同时,随着工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思想、管理模式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调整。
用户需求变化是工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如今,“顾客就是上帝”再也不仅仅是一句宣传口号。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知识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价值观发生了显著变化,需求结构普遍向高层次发展。客户的需求正越来越深刻地决定着产品创新与企业发展的方向。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工业、物流、供应链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相互之间都有着直接的联系。三者的具体关系如图2-2-3所示。
图2-2-3 工业、物流、供应链三者关系示意图
一、物流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支撑,生产方式变革促使提升物流管理
物流是工业企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工业企业在运营中都要涉及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以及最终产品的运输、仓储、包装、加工等物流环节。配套物流体系的作用是为生产和销售的及时、高效运行提供保障。物流管理的成败直接影响到企业产销活动的质量。
随着生产方式变革,企业更加追求个性化、柔性、精益性的商品生产和最小化库存,这就对物流活动的及时性、准确性以及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这种要求,传统物流正不断提升,向着综合物流体系转变。综合物流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即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流通速度加快、库存减少、成本降低,以此延伸和放大传统物流的功能。综合物流体系不仅包括商品从生产者或经营者到用户的货物配送管理,还包括从供应商到制造商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采购、运输、仓储、库存等管理,也包括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企业内部的物料运输和库存管理,甚至还包括废物的回收和处理等。
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工业进步的要求、遵照供应链管理的引导,在配套物流伴随工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产生了工业物流的概念。工业物流是工业企业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相关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工业企业的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工业物流是以工业企业内部价值链和整个产业价值链网络系统为基础,以采购与工业生产为核心,通过物流连接和驱动产业价值链网络经营过程中的每一部分,组织以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化水平为主导的集成化供应链,引导生产、仓储、运输、配送企业发挥协同作用,促使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提高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面向全球工业企业提供延伸和成套服务的系统工程。它是指供应链中的每个节点企业从工业原材料进厂,经过储存、加工、制造、装配到成品出厂并运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个过程中物料的储存、流转和移动。它是整个工业生产活动的基础。
二、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供应链管理促进提升物流管理
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协同合作的重要内容。工业领域实行供应链管理离不开物流的紧密支持。
近年来,工业企业供应链的一体化发展又进一步促进提升了物流的发展,对物流的准时性、稳定性以及客户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应链一体化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实行一体化运作,加强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协同配合。供应链一体化能够使整条供应链更具竞争优势,使其中的企业获得更大利益。在一体化的供应链中,任何一个环节产生问题都会对整体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要求物流的运作不仅要准确无误,还要迅速及时。因此,供应链一体化条件下的配套物流在提高准时性的同时还需要保证稳定性。此外,物流是联系供应链中各个成员的关键。所以,为了维护供应链一体化的顺畅运作,物流的客户服务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供应链是企业集群发展的引领提升,供应链管理促进企业协同运作
相对单个企业,供应链更强调多个企业整体流程的优化设计、管理、协调、调整和组合,注重整体运作最优化和整体利益最大化,对企业集群的发展方式起到引领提升的作用。
在供应链管理的带动下,集群中的各企业逐渐树立“共赢”思想,并通过协调运作实现共赢;建立起公平公正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分担机制;不断融洽企业关系,在信任、承诺和弹性协议的基础上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逐步搭建基于IT技术的信息与知识共享平台,实现及时沟通;完成面向客户的协同运作业务流程的再造工作,使供应链中各企业减少冲突和内耗,更好地进行分工与合作。
撰稿人:贺登才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
张晓东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秦四平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教授
郎茂祥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教授
黄萍中 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学会工作部副主任
周志成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副主任
王 佼 中铁特货汽车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业务员
朱曦冉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硕士研究生
卫晓菁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 昂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硕士研究生
刘 京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 霞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硕士研究生
林如锦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