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
西城区青年湖小学 丁冀粤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符号系统。它是世界上使用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也是最优美的文字之一,优美到成为一种艺术形式。汉字成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不仅串联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更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睿智与灵魂,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我校近五年的时间一直在进行“以书法艺术教育”为核心的文化育人课程建设。这样的校本课程建设为语文教师搭设了良好的研究与展示平台。
从《实验版课标》到《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书写的要求在逐步提高:
“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每天的语文课中书写10分钟。”
“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不难看出,教育部对提升全民族书写质量的决心与迫切要求。身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借校本课程的东风提升低年级学生的书写质量,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一、培养好习惯,习惯成自然
既然说到书写的良好习惯,首先得了解书写的好习惯有哪些。提到书写习惯,大家一般会比较重视坐姿及握笔姿势。但我觉得,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对于低年级孩子而言书写单个汉字应包括:先看后写、少用橡皮、按笔顺写,不要看一笔写一笔;书写词语或句子注意不要一字一写,字距小、行距大等良好习惯。只有授课者明确并完善培养目标,才能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一以贯之、有的放矢。
明确了培养目标,接下来该思考的就是怎样让这么多的要求被低年级的孩子牢记。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入学时,具有感知不精确、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无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的特点。
通过编排一些简短,内容浅显的,朗朗上口的儿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较好地达成培养目标。从入学教育那天开始,孩子们就天天在课堂上吟诵着“写字做到三个一,一尺一拳和一寸。”“拇指食指捏着,三指四指托着,小指小指藏着,笔杆笔杆倒着。”“抄写汉字不心急,先看后写少橡皮,宽窄高矮关键笔,千万不能一对一。”等良好书写习惯养成的歌谣。而在第一次讲解歌谣时,都会一对一、手把手、细致到位地教给每一个孩子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书写前经儿歌提示,常能看到孩子们一丝不苟地摆好姿势。
教师把方法和道理讲明白了,并不代表孩子就能养成习惯,还需要靠长期的检查督促。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在21天这个周期内习惯养成,我要求孩子不断重复儿歌,在每次书写前都采用师生对歌的形式。学生开始书写,因为不自然,常会变回他们自己认为舒服的方式。这就要求低年级教师不能躲懒,要时常行间巡视,扶起这个脑袋、纠正那个握笔、悄悄藏起一块橡皮、再提示几句,还要乐此不疲。身边榜样的力量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我请孩子们找出自己身边的榜样互相比一比。我作为老师更应身教重于言教,于细节处“谨小慎微”,竟也纠正了自己书写时的一些坏习惯,看来真是教学相长啊!学生在校内习字时充满了正能量,更重要的是正能量能够传递到学生家长那里,从而取得教育合力。我把学生们正确的姿势和高质量的作业拍成照片,一人一份传给家长,因此,我又多了不少助力,孩子的习惯也渐成自然。
二、激趣多途径,自信源活动
无论孩子参加什么活动,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
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情感性质的因素,也是能力发展的最早征兆。
要激发孩子书写的兴趣有很多种途径,也只有多途径激发才能维持兴趣的持久性和较好效果,从而兴趣演变成动力再形成自信。
教学时,我常常用儿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无论是笔画教学“下笔轻轻脊背弯,出钩向着起笔看”(弯钩),还是结构教学“左上包右下,想包包不住”,甚至是难点汉字教学“三点水左半弯,方字应当瘦又长;三部分写紧凑,卧人下面子字藏”(游)。我经常采用儿歌激发孩子们写字的热情,识记书写要点。而孩子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些有趣的儿歌,一边练习一边念念有词,书写不再是那么枯燥,一下子变得生动有趣起来。童话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我在教学“跑”字时就编了个小故事:足字想和包字做朋友,不过刚走到包字身旁,包字就大叫“疼死我了,你的脚踢到我了。”足字马上缩回脚,提得高高的,于是他们成了好朋友。这样一来,不仅“足”字变形的难点解决了,孩子们还记住了其中蕴含的“汉字有礼貌,你来我就让”的礼让精神。在书写中引入中华文化更让孩子们兴趣盎然,例如,教学“拱”字时,我带领孩子们一起学习“拱手礼”,我执此平辈礼真诚地向他们拱手,感谢他们与我教学相长。他们对古老的中国文化更感兴趣,书写起来也越发真诚。
有了兴趣不愁动力,再借助学校“书法文化”校本课程的东风,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树立他们书写的自信。通过班级开展“我秀我作品”的活动,每个孩子都敢于把自己一个阶段以来,认真练习的硬笔书法作品交给老师同学品评,然后或自豪地张贴,或认真地修改。将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后展板,楼道内的年级展示板、班级展示墙上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校文化硬件建设,更让每个孩子有了书写的热情。学校制定了“五星级书法小明星”的评价体系,每个孩子以佩戴更高星级的“毛笔娃娃”胸章为努力目标,带动了班级作业书写质量的提高。在每个孩子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每学期一次的“作业大比拼”,我们都能获得低年段的“最佳作业奖”,增强了班级书写的自信。在“我爱我校园”的活动中,孩子们亲笔书写温习提示语、班牌,每个孩子乐在其中,自信心也茁壮成长。
三、分散重难点,技能靠实践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孩子有书写的兴趣就行,至于技能则无关紧要”,觉得强调了技能就一定会枯燥,一定会削弱孩子书写的热情。我个人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学生已经有了兴趣和热情,但若缺少书法技巧的支持,终有一天这种兴趣将成为无本之木。当然技巧的传授不能以牺牲兴趣为代价。
我常常会将一课书中要求掌握的笔画、部首等知识点合理地分布在两课时中,不会集中传授大量的技巧。有时我会在正式授课之前提前教一些技法知识,有时也会延后一些。一般来说,上书写的技巧课全都是训练观察“独体字”,而一年级下册第一课《识字1》一课中,上下、左右结构的字都出现了,观察上下和左右结构的字是两种不同的技巧。在这一课中我只训练了如何观察上下结构的字,而将左右结构汉字的观察方法放到第1课《美丽的图画》中进行传授,并将“评价他人书写的左右和上下结构的字”的技能后移至一单元教学之后。我认为这样做有效地分散了难点,使重点更突出、训练也更到位。每一种技能的实践与训练过程更充分,自然效果也更好。而在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过程中,采用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儿歌”“故事”等形式,能很好地达到“不以牺牲兴趣为代价,培养学生写字技能”的目的。
对书法学习而言,技能的形成,要重视训练,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合理、恰当的训练,实现知识迁移、能力提高。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这样好动而焦躁显然是不利于技能的实践。为了纾解学生的躁动,我常在学生书写时放一段优美的轻音乐或典雅的民乐,如《莲香飘渺》《故乡的原风景》等,营造一种祥和、轻松、宁静、愉快的写字氛围,让学生在音乐中静心,闭气凝神,排除干扰,专注于技能实践。在技能实践中,我比较重视“观察”技能的培养。因为观察是学生写好字的前提: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回到整体。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手随眼转,眼明手灵,得心应手。
总之,在乘校本文化之东风,激学生书写之热情,磨技能、培习惯、树自信,扬我汉字之美的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非常重要,只有通过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多种途径激发出的兴趣才能持久有效;而学生的书写自信一方面源于丰富多彩的活动,更重要的是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技能才是兴趣的根本。良好的书写习惯又是学生进行书写实践的载体,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