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对方的需要,了解对方的观点
换位思考要求我们从说话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说话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他需要的是什么?他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有一个传教士想知道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上帝便带他走进一个房间。在这个房间,许多人围着一只正在煮食的大锅坐着,他们又饿又失望。每个人都有一只汤匙,但是汤匙的柄太长了,所以食物没法送到口里。
“来,现在我带你去看看天堂。”上帝带着传教士进入另一个房间,这个房间跟上个房间的情景一样,也有一大群人围着一只正在煮食的锅坐着,他们的汤匙跟先前那群人一样长。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人看起来又快乐又满足。
传教士奇怪地问上帝:“为什么同样的情景,这个房间的人快乐,而那个房间的人却愁眉不展呢?”
上帝微笑着说:“难道你没有看到,这个房间的人都学会了互相喂对方吗?”
如果用更准确的话语来总结,那就是:充满快乐的那个房间的人都看到了对方的需要,并且满足了对方,与此同时,自己的需要也得到了满足。这看似浅显的道理理解起来不难,但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要满足别人的需要,我们首先要去了解他的需要。精神分析心理学派鼻祖弗洛伊德说:“别人之所以那么做,一定有他的一个原因。试着找出那个隐藏的原因,你就等于拥有了解释他的行为,了解他个性的钥匙。”观察、倾听、思考是了解他人需要与观点的好办法。
很多时候,了解他人的需要与观点是建立在仔细聆听的基础上的。这不但要求专注,还要求移情,即把自己置身于说话者的位置上,把自己想象成对方。这需要你暂停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努力去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含义,从说话者的角度调整自己的所观所感,这样可以保证你对所听到的信息的理解符合说话者的本意。
希伯来有一个国王叫所罗门,是西方世界智慧的象征。一次,在国王办公时,有一对老夫妇闯了进来,老翁说他想要离婚,所罗门问“为什么”,老翁讲出了若干个理由。所罗门边听边点头,最后说:“是的,你是对的,你们应离婚。”话音未落,老妇人强烈反对,说绝对不同意离婚,问她理由,她的“理由”比老翁还要充足。所罗门同样边听边点头,最后说:“是的,你是对的,你们不应该离婚。”
这时,国王身边的大臣见国王如此断案,忍不住站出来当众指责所罗门:“大王,你不应该这样断案,你这样断案是不对的。”所罗门同样边听边点头,最后说:“不但他们是对的,你也是对的,确实没有如此断案的,尤其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国王身上。”
所罗门的上述行为并非愚蠢的表现。用心倾听,并且在听的同时把自己想象成对方,这正是所谓的“换位思考”,正是智慧的处世之道。
懂得推敲——了解他人的需求
在工作中,人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试图了解某人的需求与观点,但却无法与之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倾听与观察是无能为力的,你只能借用你的大脑,在思考的基础上推测他的需求,并试着去满足他的这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