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较真,你就输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少些挑剔,学会欣赏自己

认识自己,接受自己

有一个叫爱丽莎的美丽女孩,总是觉得自己没有人喜欢,总是担心自己嫁不出去。她认为自己的理想永远实现不了,她的理想也是每一位妙龄女郎的理想:和一位潇洒的白马王子结婚、白头偕老。爱丽莎总以为别人都有这种幸福,自己却一直被幸福拒之于千里之外。

一个周末的上午,这位痛苦的姑娘去找一位有名的心理学家,因为据说他能解除所有人的痛苦。她被请进了心理学家的办公室,握手的时候,她冰凉的手让心理学家的心都颤抖了。他打量着这个忧郁的女孩,她的眼神呆滞而绝望,声音仿佛来自墓地。她的整个身心都好像在对心理学家哭泣着:“我已经没有指望了!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女人!”

心理学家请爱丽莎坐下,跟她谈话,心里渐渐有了底。最后他对爱丽莎说:“爱丽莎,我会有办法的,但你得按我说的去做。”他要爱丽莎去买一套新衣服,再去修整一下自己的头发,他要爱丽莎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告诉她星期一他家有个晚会,他要请她来参加。爱丽莎还是一脸闷闷不乐,对心理学家说:“就是参加晚会我也不会快乐。谁需要我?我能做什么呢?”心理学家告诉她:“你要做的事很简单,你的任务就是帮助我照顾客人,代表我欢迎他们,向他们致以最亲切的问候。”

星期一这天,爱丽莎衣衫合适、发式得体地来到晚会上。她按照心理学家的吩咐尽职尽责,一会儿和客人打招呼,一会儿帮客人端饮料,她在客人间穿梭不停,来回奔走,始终在帮助别人,完全忘记了自己。她眼神活泼,笑容可掬,成了晚会上的一道彩虹,晚会结束后,有三位男士自告奋勇要送她回家。

在随后的日子里,这三位男士热烈地追求着爱丽莎,她终于选中了其中的一位,让他给自己戴上了订婚戒指。不久,在婚礼上,有人对这位心理学家说:“你创造了奇迹。”“不,”心理学家说,“是她自己为自己创造了奇迹。人不能总想着自己,怜惜自己,而应该想着别人,体恤别人,爱丽莎懂得了这个道理,所以变了。所有的女人都能拥有这个奇迹,只要你想,你就能让自己变得美丽。”

我们的眼睛的作用是:一只眼睛观察世界,一只眼睛发现自己。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这是我们共同的义务,也是寻找自己的优势、挖掘潜能的重要方式。事实上,像爱丽莎对自身产生怀疑,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发掘出自己的闪光点,她看到了别人的精彩,却错失了自己的光彩。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最优秀的载体,接受自己,你并不是一无是处。

一生必爱一个人

——你自己

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只有从内心接受自己,喜欢自己,坦然地展示真实的自己,才能拥有成功快乐的人生。伟大的哲学家伏尔泰曾言:“幸福,是上帝赐予那些心灵自由之人的人生大礼。”这句话足以点醒每一个追求幸福的人:要做幸福的人,你首先要当自己思想、行为的主人。换言之,你只有做自己,做完完全全的自己,你的幸福才会降临!这就是幸福的秘密。

我们都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你是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你也可以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在悲喜两极之间的抉择中,你的心灵唯有根植于积极的乐土,你的自信才能在不偏不倚的自爱中获得对人对己的宽宏,达到明辨是非的准确。学会从内心善待自己,你会觉得阳光、鲜花、美景总是离你很近。你平和的心境是滋养自己的优良沃土。

爱自己首先要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因为我们要想生活得幸福,必须懂得秉持自我,按自我的方式生活。如果你一味地遵循别人的价值观,想要取悦别人,最后你会发现“众口难调”,每个人的喜好都不一样,失去自我,便是自己人生痛苦的根源。

辛迪·克劳馥,对于中国的中青年人来说,几乎是无人不晓。作为一代名模,她也和许多名模一样,缺乏主见,也几乎和许多名模一样,差点儿沦为有钱人摆弄的花瓶。但她及时意识到了自己的个性弱点,主动调整自己的性格,展示出了自己的独特魅力,牢牢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辛迪·克劳馥18岁就进入了大学的校门。大学里的辛迪,是一朵盛开在校园的鲜艳花朵,走到哪里,哪里就发出一阵惊呼。那个时候,她身材修长、亭亭玉立,再加上漂亮的脸蛋,匀称修长的腿,实在是美极了。当时,人们对她赞不绝口。的确,她的整体线条已经是那么的流畅,浑然天成;她的鼻子是那么的挺拔,配上深邃的目光,性感的嘴唇,以及丰满的乳房,浑圆的臀部,一切就像是天造地设似的。难怪,在同学当中,她是那么的引人注目。

在这期间,有一个摄影师发现了她,拍了她一些不同侧面的照片,然后挂在他自己的居室墙上。同时,她的照片刊在《住校女生群芳录》中,她的脸、她的相片、她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刊物上。很快,她被推荐去了模特经纪公司。但是一开始,她就碰了壁。这家公司竟说她的形象还不够美。她感到伤心。而令她更感到伤心的是,那个经纪人认为她嘴边的那颗痣,必须去掉,如果不去掉,她就没有前途。但她不肯去掉。

成名之后,她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说:“小时候,我一点儿都不喜欢那颗黑痣,我的姐妹们都嘲笑它,而别的孩子总说我把巧克力留在嘴角了。那颗痣让我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后来,我开始做模特儿,第一家经纪公司要我去掉那颗痣。但母亲对我说,你可以去掉它,但那样会留下疤痕。我听了母亲的话,把它留在脸上。现在,它反而成了我的商标。只有带着它到处走,我才是辛迪·克劳馥。其他人跑来对我说,她们过去讨厌自己脸上的小黑痣,但现在她们却认为那是美丽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件好事,因为人们变得乐于接受属于自己的一切,尽管他们过去并不一定喜欢。”

辛迪·克劳馥的经历告诉我们,你才是你自己的中心,一个人无须刻意追求他人的认可,只要你保持自我本色,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生活中没有什么可以压倒你,你可以活得很快乐、很轻松。人应该爱自己的全部,那样你才会感到自身的魅力。一旦你看上去既美丽又自信,就会发现周围的人对你刮目相看了。正如美国歌坛天后麦当娜所说:“我的个性很强,充满野心,而且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算大家因此觉得我是个不好惹的女人,我也不在乎。”而事实上,并没有人因此而讨厌她,相反,人们更加着迷于她的优美歌声和独特个性。

一切均由爱自己开始

爱,首先从自己开始,只有学会爱自己,才能学会爱他人、爱世界。爱自己不是一种自私行为,我们这里所说的爱并不是虚荣、贪婪、傲慢、自命不凡,而是一种善待自己,对自己无条件接受的行为。如果你能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自尊心的综合体,如果你能够注意养生,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那你就已经学会爱自己了。

我们应该懂得,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爱自己:一是只有自己才是属于自己的;二是只有热爱自己,才能热爱他人,热爱世界。

我们没有蓝天的深邃,但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我们没有大海的辽阔,但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我们没有太阳的光耀,但可以有星星的闪烁;我们没有苍鹰的高翔,但可以有小鸟的低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应该相信:正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我”,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活才变得美好无比。

认认真真爱自己一回吧——这一回是一百年。

著名心理学家雅力逊指出,人要先爱自己才懂得去爱别人。因为只有视自己为有价值、有清晰的自我形象的人,才可以有安全感、有胆量去爱别人。

爱自己,或称自爱,是与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同的一种状态。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是一切以私利为重,不但不替别人着想,更可能无视他人利益,为求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爱自己,就要会照顾和保护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的长处,同时也要接受自己的短处,从而努力完善自己。

在这种心态之下,我们会学会不少自处之道,更可活学活用于人际关系之中。在接受自己之后,便开始会有容人的雅量;在懂得欣赏自己之后,便会明白如何欣赏别人;在掌握保护自己的方法之后,亦会悟出“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的道理,也许这就是推己及人的真谛。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是不会明白爱别人以及接纳别人的。因此,一切均得由爱自己开始。心理学家伯纳德博士说:“不爱自己的人崇拜别人,但因为崇拜,会使别人看起来更加伟大而自己则更加渺小。他们羡慕别人,这种羡慕出自内心的不安全感——一种需要被填满的感觉。可是,这种人不会爱别人,因为爱别人就要肯定别人的存在与成长,他们自己都没有的东西,当然也不可能给予别人。”

每个人都有缺点,要想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首先接受并不完美的自己。谁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自己、接受自己、肯定自己、欣赏自己。

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当别人对他表示友善时,他会认为对方必定是有求于自己,或是对方一定也不怎么样,才会想要和自己为伍。这种人会不断地批评自己,从而使别人感到他有问题而尽量避开他;这种人越是害怕别人了解自己就会越不喜欢自己,所以在别人还没有拒绝之前,其潜意识里就会先破坏别人的好感。总之,不爱自己会导致各种问题的发生。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差劲时,周围的人也会跟着遭殃。

因此,在开始爱别人之前,必须先爱自己。世界就像一面镜子,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大多是我们与自己之间问题的折射。因此,我们不需要去努力改变别人,只要适当转变一下自己的思想,人际关系就会有所改善。

不要拿过去犯下的错误处罚自己

当刘翔从北京奥运会赛场上退下来的时候,他说,下一次我一定会做得很好;当程菲因为一个动作而出现失误的时候,她说,下一次我会吸取教训。尽管因为没有注意到自己的伤而导致不能坚持到最后,但是刘翔没有一直活在悔恨之中,而是鼓足了勇气面对未来的路;尽管练习了多次的动作没能发挥到最好,但是程菲也没有抓住自己过去所犯的错误不放,而是在总结了经验之后,期待另一次精彩的绽放。

可是,在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喜欢抓住自己的错误不放:没能抓住发展的机遇,就一直怨恨自己的不具慧眼;因为粗心而算错了数据,就一直抱怨自己没长大脑;做错了事情伤害到了别人,会为没有及时的道歉而自责很久……

人生一世,花开一季,谁都想让此生了无遗憾,谁都想让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永远正确,从而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可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人不可能不做错事,不可能不走弯路。做了错事,走了弯路之后,有谴责自己的情绪是很正常的,这是一种自我反省,是自我解剖与改正的前奏曲,正因为有了这种“积极的谴责”,我们才会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走得更好、更稳。但是,如果你抓住后悔不放,或羞愧万分,一蹶不振;或自惭形秽,自暴自弃,那么你的这种做法就是愚人之举了。

卓根·朱达是哥本哈根大学的学生。有一年暑假,他去做导游,因为他总是乐于帮助游客,因此几个芝加哥来的游客就邀请他去华盛顿观光。

卓根抵达华盛顿以后就住进“威乐饭店”,他在那里的账单已经预付过了。

当他准备就寝时,才发现由于自己的粗心大意,放在口袋里的皮夹不翼而飞。他立刻跑到柜台那里。

“我们会尽量想办法。”经理说。

第二天早上,仍然找不到。因为一时的粗心马虎,让自己孤零零一个人待在异国他乡,应该怎么办呢?他越想越是生气,越想越是懊恼,于是想到了很多办法来惩罚自己。

这样折腾了一夜之后,他突然对自己说:“不行,我不能再这样一直沉浸在悔恨当中了。我要好好看看华盛顿。说不定我以后没有机会再来了,但是现在仍有宝贵的一天待在这里。好在今天晚上还有飞机到芝加哥去,一定有时间解决护照和钱的问题。”

于是他立刻动身,徒步参观了白宫和国会山,并且参观了几个博物馆,还爬到华盛顿纪念馆的顶端。

等他回到丹麦以后,这趟美国之旅最使他怀念的却是在华盛顿漫步的那一天——因为如果他一直抓住过去的错误不放,那么这宝贵的一天就会白白溜走。

放下过去的错误,向前看,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我们一生当中会犯很多错误,如果每一次都抓住错误不放,那么我们的人生恐怕只能在懊悔中度过。很多事情,既然已经没有办法挽回,就没有必要再去惋惜悔恨了。与其在痛苦中挣扎浪费时间,还不如重新找到一个目标,再一次奋发努力。

看到劣势,但别抓住不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如果一味地抓住不放,就只能生活在自卑的愁云里。

王璇就是这样,本来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竟然被自卑折磨得一塌糊涂。王璇毕业于某著名语言大学,在一家大型的外资企业上班。大学期间的王璇是一个十分自信、从容的女孩。她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是男孩们追逐的焦点。然而,最近王璇的大学同学惊讶地发现,王璇变了,原先活泼可爱的她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不但变得羞羞答答,甚至其行为也变得畏首畏尾,而且说起话来、干起事来都显得特别不自信,和大学时判若两人。每天上班前,她会为了穿衣打扮花上整整两个小时的时间。

为此她不惜早起,少睡两个小时。她之所以这么做,是怕自己打扮不好,遭到同事或上司的取笑。在工作中,她更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甚至到了谨小慎微的地步。

原来到公司上班后,王璇发现外方人员的服饰及举止显得十分高贵及严肃,让她觉得自己土气十足,上不了台面。于是她对自己的服装及饰物产生了深深的厌恶。第二天,她就跑到商场去了。可是,由于还没有发工资,她买不起那些名牌服装,只能悻悻地回来了。在公司的第一个月,王璇是低着头度过的。她不敢抬头看别人穿的名牌服饰,因为一看,她就会觉得自己穷酸。那些外方的女职员或早于她进入这家公司的中国女人大多穿着一流的品牌服饰,而自己呢,竟然还是一副穷学生样。每当这样比较时,她便感到无地自容,她觉得自己就是混入天鹅群里的丑小鸭,心里充满了自卑。

服饰还是小事,令王璇更觉得抬不起头来的是她的同事们平时用的香水都是洋货。她们所到之处,处处清香飘逸,而王璇自己用的却是廉价的香水。女人与女人之间,聊起来无非是生活上的琐碎小事,内容无非是衣服、化妆品、首饰,等等。而关于这些,王璇几乎什么话题都没有。这样,她在同事中间就显得十分孤立,缺少人缘。

在工作中,王璇也觉得很不如意。由于刚踏入工作岗位,工作效率不是很高,不能及时完成上司交给的任务,有时难免受到批评,这让王璇更加拘束和不安,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此外,王璇刚进公司的时候,她还要负责做清洁工作。看着同事们悠然自得的样子,她就觉得自己与清洁工无异,这更加深了她的自卑感……

像王璇这样的自卑者,总是一味地轻视自己,总感到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什么也比不上别人。怕正面接触别人的优点,回避自己的弱项,这种情绪一旦占据心头,就会使自己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犹豫、忧郁、烦恼、焦虑也便纷至沓来。

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都有其优势,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劣势是在所难免的,可是当我们看到它的时候,只要用心去改正和调整,就可以了,没必要总是抓着它不放,既影响自己的心情,又阻碍未来的发展。

接受天生的限制,改进自己的缺点

每个人都应乐于接受自己,既接受自己的优点,也接受自己的缺点。但事实是,绝大部分人对自己都持有双重的看法,他们给自己画了两张截然不同的画像,一张是表现其优秀品质的,没有任何阴影;另一张全是缺点,画面阴暗沉重,令人窒息。

我们不能将这两幅画像隔离开来,片面地看待自己,而是需要将其放到一起综合考察,最后合二为一。我们在踌躇满志时,往往忽视自己内心的愧疚、仇恨和羞辱;在垂头丧气时,却又不敢相信自己拥有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我们应该画出自己的新画像,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接受自己、了解自己,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很多人常常过分严格地要求自己,凡事都希望做得完美无缺,这是不现实的想法。我们每个人都是综合体,在我们身上都有批评家和勇士的某些性格特征。有时候我们希望支配他人、算计别人,快意于别人的痛苦,但我们有足够的能力使这些恶劣品性服从于我们人格中善良的一面。

纽约的一名精神病医生遇到过这样一个病人,他酒精中毒,已经治疗了两年。有一次,这个病人来看医生,要求进行心理治疗。病人告诉医生说,前两天他被解雇了。当心理治疗完毕后,病人说:“大夫,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一年前,我是承受不住的。我想自己本来可以做得更好,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但却未能做到,为此我会去酗酒。说实话,昨天晚上我还这么想呢。但现在我明白了,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就该正视它,坦然地接受它。失败就像成功一样,是人生中难得的经历,它是我们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都能像这位病人一样,坦然接受生活的全部,那么我们就能够正确地看待各种不良的心境。沮丧、残酷、执拗,这些都只是暂时的现象,是人的多种情感之一。有些人要求自己完美无缺,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极其脆弱,他们常常会因为对自己过分苛刻而感到绝望。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引起失败的因素,也有导致成功的因素。我们应有自知之明,把这两个方面都看作是人性的固有成分,接受它们,进而努力发挥人性中的优点。

有些人因为自己有时候具有消极的破坏性情感,就以为自己是邪恶的,于是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这很让人惋惜。我们应该明白,少许的性格缺点并不能说明我们就是不受欢迎的人。恩莫德·巴尔克曾说过,以少数几个不受欢迎的人为例来看待一个种族,这种以偏赅全的做法是极其危险的。我们对自己、对别人具有攻击性,怀有仇恨,这些情感是人性的一部分,我们不必因此就厌恶自己,觉得自己就像社会的弃儿一般。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在精神上获得超脱和自由。

每个人都不是“一无是处”

有一天,大仲马得知自己的儿子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就告诉小仲马:“如果你能在寄稿时,随稿给编辑先生附上一封短信,说‘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许情况就会好多了。”小仲马断然拒绝了父亲的建议,他说:“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味道。”年轻的小仲马不但拒绝以父亲的盛名做自己事业的敲门砖,而且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其他姓氏的笔名,以避免那些编辑先生们把他和大名鼎鼎的父亲联系起来。

面对那些冷酷无情的退稿笺,小仲马没有沮丧,仍然坚持创作自己的作品。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终于以其绝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一位资深编辑。这位知名编辑曾和大仲马有着多年的书信来往。他看到寄稿人的地址同大作家大仲马的丝毫不差,便怀疑是大仲马另取的笔名,但作品的风格却和大仲马的截然不同。带着这种兴奋和疑问,他迫不及待地乘车造访大仲马家。令他大吃一惊的是,《茶花女》这部伟大作品的作者竟是大仲马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儿子小仲马。“您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实姓名呢?”老编辑疑惑地问小仲马。小仲马说:“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老编辑对小仲马的做法赞叹不已。

《茶花女》出版后,法国文坛书评家一致认为这部作品的价值大大超越了大仲马的代表作《基督山伯爵》,小仲马一时声名鹊起。不借助父亲的名气,小仲马走出了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之路。

的确,我们谁都能开垦出属于自己的那块乐土,关键是要相信自己。其实,大仲马在成名前,也同样有过人生的尴尬。

成名前的大仲马穷困潦倒。有一次,大仲马跑到巴黎去拜访父亲的一位朋友,请他帮忙找个工作。父亲的朋友问他:“你能做什么?”“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本事,老伯。”“数学精通吗?”“不行。”“你懂得物理吗?或者历史?”“什么都不知道,老伯。”“会计呢?法律如何?”大仲马满脸通红,第一次知道自己太不行了,便说:“我真惭愧,现在我一定要努力补救我的这些不行。我相信不久之后,我一定会给老伯一个满意的答复。”父亲的朋友对他说:“可是,你要生活啊。将你的地址留在这张纸上吧。”大仲马无可奈何地写下了他的住址。父亲的朋友叫道:“你终究有一样长处,你的名字写得很好呀!”

大仲马在成名前,也曾有过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的时候。然而,他父亲的朋友却发现了他的一个看似并不是什么优点的优点——把名字写得很好。把名字写得很好,也许你对此不屑一顾:这算什么!然而,不管这个优点有多么“小”,它毕竟是个优点。你可以以此为基地,扩大你的优点范围。名字能写好,字也就能写好;字能写好,文章为什么就不能写好?

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不自信的人,切不可把优点的标准定得太高,而对自身的优点视而不见。不要死盯着自己学习不好、没钱、相貌不佳等不足的一面,而应当看到自己身体好、会唱歌、字写得好等不被外人和自己发现或承认的优点。所以,一定要记得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人人都有闪光点,千万不要一味地计较自己的无能。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潜藏着独特的天赋,这种天赋就像金矿一样埋藏在我们平淡无奇的生命中。那些总在羡慕别人而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的人,是永远挖掘不到自身的金矿的。

不必为他人的眼光而活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让所有人都满意。跟着他人的眼光来去的人,会逐渐暗淡自己的光彩。

西莉亚自幼学习艺术体操,她身段匀称灵活。可是很不幸,一次意外事故导致她下肢严重受伤,一条腿留下后遗症,走路有一点跛。为此,她十分沮丧,甚至不敢走上街去。作为一种逃避,西莉亚搬到了约克郡乡下。

一天,小镇上的雷诺兹老师领着一个女孩来向西莉亚学跳苏格兰舞。在他们诚恳的请求下,西莉亚勉为其难地答应了。为了不让他们察觉自己残疾的腿,西莉亚特意提早坐在一把藤椅上。可那个女孩偏偏天生笨拙,连起码的乐感和节奏感都没有。当那个女孩再一次跳错时,西莉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给对方示范。西莉亚一转身,便敏感地看见那个女孩正盯着自己的腿,一副惊讶的神情。她忽然意识到,自己一直刻意掩盖的残疾在刚才的瞬间已暴露无遗。这时,一种自卑让她无端地恼怒起来,对那个女孩说了一些难听的话。西莉亚的行为伤害了女孩的自尊心,女孩难过地跑开了。

事后,西莉亚深感歉疚。过了两天,西莉亚亲自来到学校,和雷诺兹老师一起等候那个女孩。西莉亚对那个女孩说:“如果把你训练成一名专业舞者恐怕不容易,但我保证,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不错的领舞者。”这一次,他们就在学校操场上跳,有不少学生好奇地围观。那个女孩笨手笨脚的舞姿不时招来同学的嘲笑,她满脸通红,不断犯错,每跳一步,都如芒刺在背。西莉亚看在眼里,深深理解那种无奈的自卑感。她走过去,轻声对那个女孩说:“假如一个舞者只盯着自己的脚,就无法享受跳舞的快乐,而且别人也会跟着注意你的脚,发现你的错误。现在你抬起头,面带微笑地跳完这支舞曲,别管步伐是不是错。”

说完,西莉亚和那个女孩面对面站好,朝雷诺兹老师示意了一下。悠扬的手风琴音乐响起,她们踏着拍子,欢快起舞。其实那个女孩的步伐还有些错误,而且动作不是很和谐。但意外的效果出现了——那些旁观的学生被她们脸上的微笑所感染,而不再关注舞蹈细节上的错误。后来,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舞蹈中。大家尽情地跳啊跳啊,直到太阳下山。

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就会找不到自己的路。其实,每个人的眼光都有不同。面对不同的几何图形,有人看出了圆的光滑无棱,有人看出了三角形的直线组成,有人看出了半圆的方圆兼济,有人看出了不对称图形特有的美……同是一个甜麦圈,悲观者看见一个空洞,乐观者却品尝到它的味道。同是交战赤壁,苏轼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同是“谁解其中味”的《红楼梦》,有人听到了封建制度的丧钟,有人看见了宝黛的深情,有人悟到了曹雪芹的用心良苦,也有人只津津乐道于故事本身……

人生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反照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流言飞语,不必担心自我思维的偏差,坚信自己的眼睛、坚信自己的判断、执着自我的感悟,用敏锐的视线去审视这个世界,用心去聆听、抚摸这个多彩的人生,给自己一个富有个性的回答。

自己的人生无须浪费在别人的标准中

童话里的红舞鞋,漂亮、妖艳而充满诱惑,一旦穿上,便再也脱不下来。我们疯狂地转动舞步,一刻也停不下来,尽管内心充满疲惫和厌倦,脸上还得挂出幸福的微笑。当我们在众人的喝彩声中终于以一个优美的姿势为人生画上句号时,才发觉这一路的风光和掌声,带来的竟然只是说不出的空虚和疲惫。

人生来时双手空空,却要让其双拳紧握;而等到人死去时,却要让其双手摊开,偏不让其带走财富和名声……明白了这个道理,人就会对许多东西看淡。幸福的生活完全取决于自己内心的简约而不在于你拥有多少外在的财富。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戴维斯。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戴维斯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踱来踱去,越踱越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慢慢地,旧物件挨个儿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戴维斯穿着睡袍坐在帝王气十足的书房里,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

戴维斯被一件睡袍胁迫了,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则是被过多的物质和外在的成功胁迫着。很多情况下,我们受内心深处支配欲和征服欲的驱使,自尊和虚荣不断膨胀,着了魔一般去同别人攀比,谁买了一双名牌皮鞋,谁添置了一套高档音响,谁交了一位漂亮女友,这些都会触动我们敏感的神经。一番折腾下来,尽管钱赚了不少,也终于博得“别人”羡慕的眼光,但除了在公众场合拥有一两点流光溢彩的光鲜和热闹以外,我们过得其实并没有别人想象得那么好。

男人爱车,女人爱别人说自己的好。一定意义上来说,人都是爱好虚荣的,不管自己究竟幸福不幸福,常常为了让别人觉得很幸福就很满足,人往往忽视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是常常被外在的事情所左右,别人的生活实际上与你无关,不论别人幸福与否都与你无关,而你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与别人比较的基础之上,或者建立在了别人的眼光中。幸福不是别人说出来的,而是自己感受的,人活着不是为别人,更多的是为自己而活。

《左邻右舍》中提到这样一个故事:

说是男主人公的老婆看到邻居小马家卖了旧房子在闹市区买了新房,他的老婆就眼红了,非要也在闹市选房子,并且偏偏要和小马住同一栋楼,而且要一定选比小马家房子大的那套,当邻居问起的时候,她会很自豪地说:“不大,一百多平方米,只比304室小马家大那么一点!”气得小马老婆灰头土脸的。过了几天,小马的老婆开始逼小马和她一起减肥,说是减肥之后,他们家的房子实际面积一定不会比男主人公家的小,男主人公又开始担心自己的老婆知道后会不会让他们一起减肥!

这个故事自己看起来虽然很好笑,但是却时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人将自己生活沉浸在了一个不断与人比较的困境中,被自己生活之外的东西所左右,岂不是很可悲?

一个人活在别人的标准和眼光之中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悲哀。人生本就短暂,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更是不多,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而完完全全、真真实实地活一次?为什么不能让自己脱离总是建立在别人基础上的参照系?如果我们把追求外在的成功或者“过得比别人好”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的时候,就会陷入物质欲望为我们设下的圈套而不能自拔。

你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

世界一样,但人的眼光各有不同,做人,不必去花大量的心思去让每个人都满意,因为这个要求基本上是不可能达到的,如果一味地追求别人的满意,不仅自己累心,还会在生活和工作失去了自己!

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别人的不满意而烦恼不已,我们费尽了心思去让更多的人对自己满意,我们小心翼翼地生活,唯恐别人不满意,但即便是这样还会有人不满意,所以我们为此又开始伤神,很多时候,我们忙活工作或者生活其实花不了太多的时间,而只是我们将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处理如何达到别人满意的这些事情上,所以身体累,心也累。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农夫和他的儿子,赶着一头驴到邻村的市场去卖。没走多远就看见一群姑娘在路边谈笑。一个姑娘大声说:“嘿,快瞧,你们见过这种傻瓜吗?有驴子不骑,宁愿自己走路。”农夫听到这话,立刻让儿子骑上驴,自己高兴地在后面跟着走。

不久,他们遇见一群老人正在激烈地争执:“喏,你们看见了吗,如今的老人真是可怜。看那个懒惰的孩子自己骑着驴,却让年老的父亲在地上走。”农夫听见这话,连忙叫儿子下来,自己骑上去。

没过多久又遇上一群妇女和孩子,几个妇女七嘴八舌地喊着:“嘿,你这个狠心的老家伙!怎么能自己骑着驴,让可怜的孩子跟着走呢?”农夫立刻叫儿子上来,和他一同骑在驴的背上。

快到市场时,一个城里人大叫道:“哟,瞧这驴多惨啊,竟然驮着两个人,它是你们自己的驴吗?”另一个人插嘴说:“哦,谁能想到你们这么骑驴,依我看,不如你们两个驮着它走吧。”农夫和儿子急忙跳下来,他们用绳子捆上驴的腿,找了一根棍子把驴抬了起来。

他们卖力地想把驴抬过闹市入口的小桥时,又引起了桥头上一群人的哄笑。驴子受了惊吓,挣脱了捆绑撒腿就跑,不想却失足落入河中。农夫只好既恼怒又羞愧地空手而归了。

笑话中农夫的行为十分可笑,不过,这种任由别人支配自己行为的事并非只在笑话里出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处理类似事情时就像笑话里的农夫,人家叫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谁抗议,就听谁的。结果只会让大家都有意见,且都不满意。

谁都希望自己在这个社会如鱼得水,但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人满意,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对我们展露笑容。通常的情况是,你以为自己照顾到了每一个人的感受,可还是有人对你不满,甚至根本不领情。每个人的利益是不一致的,每个人的立场,每个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想面面俱到,不得罪任何人,又想讨好每一个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做人无须在意太多不必去让每个人满意,凡事只要尽心,按照事情本来的面目去做就好,简简单单的过好自己生活就行,否则就会像故事中的农夫一样,费尽周折,结果还搞得谁都不满意。

别为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

古语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别人身上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然而,如果一个人总是拿别人当镜子,那么那个真实的自我就会逐渐迷失,难以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

有这样一则寓言:

有两只猫在屋顶上玩耍。一不小心,一只猫抱着另一只猫掉到了烟囱里。当两只猫同时从烟囱里爬出来的时候,一只猫的脸上沾满了黑烟,而另一只猫脸上却是干干净净。干净的猫看到满脸黑灰的猫,以为自己的脸也又脏又丑,便快步跑到河边,使劲地洗脸;而满脸黑灰的猫看见干净的猫,以为自己也是干干净净,就大摇大摆地走到街上,出尽洋相。

故事中的那两只猫实在可笑。它们都把对方的形象当成了自己的模样,其结果是无端的紧张和可笑的出丑。他们的可笑在于没有认真地观察自己是否弄脏,而是急着看对方,把对方当成了自己的镜子。同样道理,不论是自满的人和自卑的人,他们的问题都在于没有了解自己,形成对自身的清晰而准确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方式与态度,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女人可以参照别人的方式、方法、态度来确定自己采取的行动,但千万不能总拿别人当镜子。总拿别人做镜子,傻子会以为自己是天才,天才也许会把自己照成傻瓜。

胡皮·戈德堡成长于环境复杂的纽约市切尔西劳工区。当时正是“嬉皮士”时代,她经常模仿着流行,身穿大喇叭裤,头顶阿福柔犬蓬蓬头,脸上涂满五颜六色的彩妆。为此,她常遭到住家附近人们的批评和议论。

一天晚上,胡皮·戈德堡跟邻居友人约好一起去看电影。时间到了,她依然身穿扯烂的吊带裤,一件绑染衬衫,还有那一头阿福柔犬蓬蓬头。当她出现在她朋友面前时,朋友看了她一眼,然后说:“你应该换一套衣服。”

“为什么?”她很困惑。

“你扮成这个样子,我才不要跟你出门。”

她怔住了:“要换你换。”

于是朋友转身就走了。

当她跟朋友说话时,她的母亲正好站在一旁。朋友走后,母亲走向她,对她说:“你可以去换一套衣服,然后变得跟其他人一样。但你如果不想这么做,而且坚强到可以承受外界嘲笑,那就坚持你的想法。不过,你必须知道,你会因此引来批评,你的情况会很糟糕,因为与大众不同本来就不容易。”

胡皮·戈德堡受到极大震撼。她忽然明白,当自己探索一条可以说是“另类”存在方式时,没有人会给予鼓励和支持,哪怕只是一种理解。当她的朋友说“你得去换一套衣服”时,她的确陷入两难抉择:倘若今天为了朋友换衣服,日后还得为多少人换多少次衣服?她明白母亲已经看出她的决心,看出了女儿在向这类强大的同化压力说“不”,看出了女儿不愿为别人改变自己。

人们总喜欢评判一个人的外形,却不重视其内在。要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就要坚强到能承受这些批评。胡皮·戈德堡她的母亲的确是位伟大的母亲,她懂得告诉她的孩子一个处世的根本道理——拒绝改变并没有错,但是拒绝与大众一致也是一条漫长的路。

胡皮·戈德堡这一生始终都未摆脱“与众一致”的议题。她主演的《修女也疯狂》是一部经典影片,而其扮演的修女就是一个很另类的形象。当她成名后,也总听到人们说:“她在这些场合为什么不穿高跟鞋,反而要穿红黄相间的快跑运动鞋?她为什么不穿洋装?她为什么跟我们不一样?”可是到头来,人们最终还是接受了她的影响,学着她的样子绑黑人细辫子头,因为她是那么与众不同,那么魅力四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

脸庞因为笑容而美丽,生命因为希望而精彩,倘若说笑容是对他人的布施,那么希望则是对自己的仁慈。

圣严法师幼时家贫,甚至穷到连饭也吃不饱,但是几十年风风雨雨,他始终对生活充满希望。人生来平等,但所处的环境未必相同。所以,不管自己处于怎样的起点,都应该一如既往地对生活抱以热情的微笑。

法师教诲:“大雨天,你说雨总会停的;大风天,你说风总是会转向的;天黑了,你说明天依然会天亮的!这就是心中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平安,就有未来。

圣严法师小时候,有一次与父亲在河边散步,河面上有一群鸭子,游来游去,自由畅快。他站在岸边,非常羡慕地看着这群与自己水中倒影嬉戏的鸭子。

父亲停下脚步,问道:“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面对父亲的询问,他心中一动,却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

父亲说:“大鸭游出大路,小鸭游出小路,就像是它们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可以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即使起点不同、出身不同、家境不同、遭遇不同,也可以抵达同样的顶峰,不过这个过程可能会有所差异,有的人走得轻松,有的人一路崎岖,但不论如何,艳阳高照也好,风雨兼程也罢,只要怀揣着抵达终点的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自己的精彩。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的断崖上,不知何时,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它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野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对附近的杂草置之不理。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你们怎样看我,我都要开花!”

终于,它开花了。它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年年春天,百合努力地开花、结子,最后,这里被称为“百合谷地”。因为这里到处是洁白的百合。

暂时的落后一点都不可怕,自卑的心理才是最可怕的。人生的不如意、挫折、失败对人是一种考验,是一种学习,是一种财富。我们要牢记“勤能补拙”,既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又能放下包袱,以最大的决心和最顽强的毅力克服这些不足,弥补这些缺陷。

人的缺陷不是不能改变,而是看你愿不愿意改变。只要下定决心,讲究方法,就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在不断前进的人生中,凡是看得见未来的人,都能掌握现在,因为明天的方向他已经规划好了,知道自己的人生将走向何方。留住心中的希望种子,相信自己会有一个无可限量的未来,心存希望,任何艰难都不会成为我们的阻碍。只要怀抱希望,生命自然会充满激情与活力。

你是独一无二的,要告诉世界“我很重要”

多年以来,在我们的教育中,个人总是被否定的那一个:面对集体,我不重要,为了集体的利益,我应该把自己个人的利益放在一边;面对他人,我不重要,为了他人能获得开心,只能牺牲我自己的开心;面对我自己,我也不重要,这个世界上,少了我就如同少了一只蚂蚁,没有分量的我,又有什么重要?但是,作为独一无二的“我”,真的不重要吗?不,绝不是这样,“我”很重要。

当我们对自己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灵一下子充盈了。是的,“我”很重要。

“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只要计算一下我们一生吃进去多少谷物,饮下了多少清水,才凝聚成这么一具美轮美奂的躯体,我们一定会为那数字的庞大而惊讶。世界付出了这么多才塑造了这么一个“我”,难道“我”不重要吗?

你所做的事,别人不一定做得来;而且,你之所以为你,必定是有一些相当特殊的地方——我们姑且称之为特质吧!而这些特质又是别人无法模仿的。

既然别人无法完全模仿你,也不一定做得来你能做得了的事,试想,他们怎么可能给你更好的意见?他们又怎能取代你的位置,来替你做些什么呢?所以,这时你不相信自己,又有谁可以相信?

况且,每个来到这个世上的人,都是上帝赐给人类的恩宠,上帝造人时即已赋予了每个人与众不同的特质,所以每个人都会以独特的方式来与他人互动,进而感动别人。要是你不相信的话,不妨想想:有谁的基因会和你完全相同?有谁的个性会和你一毫不差?

由此,我们相信:你有权活在这世上,而你存在于这世上的目的,是别人无法取代的。

不过,有时候别人(或者是整个大环境)会怀疑我们的价值,时间一长,连我们都会对自己的重要性感到怀疑。请你千万千万不要让这类事情发生在你身上,否则你会一辈子都无法抬起头来。

记住!你有权力去相信自己很重要。

“我很重要。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我很重要。”

生活就是这样的,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都要发挥出对自己的信心。不要总是拿自己的短处去对比人家的长处,却忽视了自己也有人所不及的地方。自卑是心灵的腐蚀剂,自信却是心灵的发电机。所以我们无论身处何境,都不要让自卑的冰雪侵占心灵,而应燃烧自信的火炬,始终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这样才能调动生命的潜能,去创造无限美好的生活。

也许我们的地位卑微,也许我们的身份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自己是否重要。但这并不应该成为标准,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存在着,不可替代地存在着。

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上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

面对这么重要的自己,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爱自己呢!

把“我不可能”彻底埋葬

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十分有趣的动物,叫作大黄蜂。曾经有许多生物学家、物理学家、社会行为学家联合起来研究这种生物。根据生物学的观点,所有会飞的动物,必然是体态轻盈、翅膀十分宽大的,而大黄蜂这种生物的状况,却正好跟这个理论反其道而行之。大黄蜂的身躯十分笨重,而翅膀却出奇短小,依照生物学的理论来说,大黄蜂是绝对飞不起来的;而物理学家的论调则是,大黄蜂的身体与翅膀的比例,根据流体力学的观点,同样是绝对没有飞行的可能。简单地说,大黄蜂这种生物,是根本不可能飞得起来的。

可是,在大自然中,只要是正常的大黄蜂,却没有一只是不能飞行的,甚至于它飞行的速度,并不比其他飞行动物慢。这种现象,仿佛是大自然和科学家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最后,社会行为学家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大黄蜂根本不懂“生物学”与“流体力学”。每一只大黄蜂在它成熟之后,就很清楚地知道,它一定要飞起来去觅食,否则必定会活活饿死!这正是大黄蜂之所以能够飞得那么好的奥秘。

由此可见,这世上没有绝对的“不可能”,只要敢于拼搏,一切皆有可能。

谈到“不可能”这个词,我们来看一看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年轻时用的一个奇特的方法。

卡耐基年轻的时候想成为一名作家。要达到这个目的,他知道自己必须精于遣词造句,字典将是他的工具。但由于家里穷,接受的教育并不完整,因此“善意的朋友”就告诉他,说他的雄心是“不可能”实现的。

后来,卡耐基存钱买了一本最好的、最完全的、最漂亮的字典,他所需要的字都在这本字典里,而他对自己的要求是要完全了解和掌握这些字。他做了一件奇特的事,他找到“impossible”(不可能)这个词,用小剪刀把它剪下来,然后丢掉。于是他有了一本没有“不可能”的字典。以后他把整个事业建立在这个前提上,那就是对一个要成长,而且超过别人的人来说,没有任何事情是不可能的。

当然,并不是建议你从你的字典中把“不可能”这个字剪掉,而是建议你要从你的脑海中把这个观念铲除掉。谈话中不提它,想法中排除它,态度中去掉它、抛弃它,不再为它提供理由,不再为它寻找借口。把这个字和这个观念永远地抛开,而用光明灿烂的“可能”来代替它。

翻一翻你的人生词典,里面还有“不可能”吗?可能很多时候,在我们鼓起雄心壮志准备大干一场时,有人好心地告诉我们:“算了吧,你想的未免也太天真、太不可思议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接着我们也开始怀疑自己:“我的想法是不是太不符合实际了,那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目标。”

假如回到500年前,如果有人对你说,你坐上一个银灰色的东西就可以飞上天;你拿出一个黑色的小盒子就能够跟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说话;打开一个“方柜子”就能看到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你也同样会告诉他“不可能”。但是,今天飞机、手机、电视甚至宇宙飞船都已变成现实了。正如那句老话所说的,“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奇迹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

综观历史上成就伟业的人,往往并非那些幸运之神的宠儿,而是那些将“不可能”和“我做不到”这样的字眼从他们的字典以及脑海中连根拔去的人。富尔顿仅有一只简单的桨轮,但他发明了蒸汽轮船;在一家药店的阁楼上,迈克尔·法拉第只有一堆破烂的瓶瓶罐罐,但他发现了电磁感应;在美国南方的一个地下室中,惠特尼只有几件工具,但他发明了锯齿轧花机;豪·伊莱亚斯只有简陋的针与梭,但他发明了缝纫机;贫穷的贝尔教授用最简单的仪器进行实验,但他发明了电话。

美国著名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在描述他心目中的优秀员工时说:“我们所急需的人才,不是那些有着多么高贵的血统或者多么高学历的人,而是那些有着钢铁般的坚定意志,勇于向工作中的‘不可能’挑战的人。”

这是多么掷地有声、发人深省的一句话啊!

每一位在生活中,在职场上拼搏并希望获得成功的人,都应该把这句话铭刻在自己的记忆深处!敢于向“不可能”发出挑战,一切皆有可能!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哲人们常把人生比作路,是路,就注定有崎岖不平。

1929年,美国芝加哥发生了一件震动全国教育界的大事。

几年前,一个年轻人半工半读地从耶鲁大学毕业。曾做过作家、伐木工人、家庭教师和卖成衣的售货员。现在,只经过了八年,他就被任命为全美国第四大名校——芝加哥大学的校长,他就是罗勃·郝金斯。他只有30岁,真叫人难以置信。

人们对他的批评就像山崩落石一样一齐打在这位“神童”的头上,说他这样,说他那样——太年轻了,经验不够——说他的教育观念很不成熟,甚至各大报纸也参加了攻击。

在罗勃·郝金斯就任的那一天,有一个朋友对他的父亲说:“今天早上,我看见报上的社论攻击你的儿子,真把我吓坏了。”

“不错,”郝金斯的父亲回答说,“话说得很凶。可是请记住,从来没有人会踢一只死狗。”

确实如此,越勇猛的狗,人们踢起来就越有成就感。

曾有一个美国人,被人骂作“伪君子”、“骗子”、“比谋杀犯好不了多少”……你猜是谁?一幅刊在报纸上的漫画把他画成伏在断头台上,一把大刀正要切下他的脑袋,街上的人群都在嘘他。他是谁?他是乔治·华盛顿。

耶鲁大学的前校长德怀特曾说:“如果此人当选美国总统,我们的国家将会合法卖淫,行为可鄙,是非不分,不再敬天爱人。”听起来这似乎是在骂希特勒吧?可是他谩骂的对象竟是杰弗逊总统,就是撰写《独立宣言》、被赞美为民主先驱的杰弗逊总统。

可见,没有谁的路永远是一马平川的。为他人所左右而失去自己方向的人,他将无法抵达属于自己的幸福所在。

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是否努力地去实现自我,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一名中文系的学生苦心撰写了一篇小说,请作家批评。因为作家正患眼疾,学生便将作品读给作家。读到最后一个字,学生停顿下来。作家问道:“结束了吗?”听语气似乎意犹未尽,渴望下文。这一追问,煽起学生的激情,立刻灵感喷发,马上接续道:“没有啊,下部分更精彩。”他以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构思叙述下去。

到达一个段落,作家又似乎难以割舍地问:“结束了吗?”

小说一定摄魂勾魄,叫人欲罢不能!学生更兴奋,更激昂,更富于创作激情。他不可遏止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续、接续……最后,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打断了学生的思绪。

电话找作家,急事。作家匆匆准备出门。“那么,没读完的小说呢?”“其实你的小说早该收笔,在我第一次询问你是否结束的时候,就应该结束。何必画蛇添足、狗尾续貂?该停则止,看来,你还没把握情节脉络,尤其是,缺少决断。决断是当作家的根本,否则绵延逶迤,拖泥带水,如何打动读者?”

学生追悔莫及,自认性格过于受外界左右,作品难以把握,恐不是当作家的料。

很久以后,这名年轻人遇到另一位作家,羞愧地谈及往事,谁知作家惊呼:“你的反应如此迅捷、思维如此敏锐、编造故事的能力如此强盛,这些正是成为作家的天赋呀!假如正确运用,作品一定脱颖而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凡事绝难有统一定论,谁的“意见”都可以参考,但永不可代替自己的“主见”,不要被他人的论断束缚了自己前进的步伐。追随你的热情、你的心灵,它将带你实现梦想。

遇事没有主见的人,就像墙头草,东风东倒,西风西倒,没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自然与成功无缘。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张扬个性,“秀”出自己才有机会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这话只适合过去,如今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一个人无论才能如何出众,如果不善于把握,那他就得不到伯乐的青睐。所以人的才能需要自我表现,而且自我表现时必须主动、大胆。如果你自己不去主动地表现,或者不敢大胆地表现自己,你的才能就永远不会被别人知道。

在电影《飘》中扮演女主角郝斯佳的费雯丽,在出演该片前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她之所以能够因此而一举成名,就是因为大胆地抓住了自我表现的良好机遇。

当《飘》已经开拍时,女主角的人选还没有最后确定。毕业于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的费雯丽,当即决定争取出演郝斯佳这一十分诱人的角色。

可是,此时的费雯丽还默默无闻,没有什么名气。怎样才能让导演知道“我就是郝斯佳的最佳人选”呢?这个问题成为她思考解决的一大关键。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费雯丽决定毛遂自荐,方法是自我表现。一天晚上,刚拍完《飘》的外景,制片人大卫又愁眉不展了。突然,他看见一男一女走上楼梯,男的他认识,那女的是谁呢?只见她一手扶着男主角的扮演者,一手按住帽子,居然自己把自己扮演成了郝斯佳的形象。

大卫正在纳闷儿时,突然听见男主角大喊一声:“喂!请看郝斯佳!”大卫一下子惊住了:“天呀!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不就是活脱脱的郝斯佳吗?!”

费雯丽被选中了。

毋庸置疑,你的表现得到认可之时,就是机遇来临之日。请你务必记住一点:知道和了解你才能的人越多,为你提供的机遇也就会越多。

当然,很多人或许不会像费雯丽那样仅靠一次表现就一举获得成功。所以,我们必须有耐心和恒心,多表现自己几次。在一个人面前表现不行,就在更多的人面前表现;在一个地方表现无效,就在其他地方进行表现。当你表现多了,被发现、被赏识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汉代名士东方朔,诙谐多智。他刚入长安时,向汉武帝上书,竟用了三千片木椟,公车令派两个人去抬,才勉强能抬起来。汉武帝用了两个月才把它读完。这在当时也堪称是“吉尼斯世界之最”了。在奏章中,东方朔自许甚高,称:“臣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如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皇帝果然为此打动,但转念一想,又觉言过其实,始终未予重用。

东方朔并不死心,另辟蹊径。当时,与东方朔并列为郎的侍臣中,有不少是侏儒。东方朔就吓唬他们,说皇帝嫌他们没用,要全部杀死他们。侏儒们吓坏了,诉于皇帝,皇帝便诏问东方朔为何要吓唬他们。东方朔说:“那些侏儒长得不过三尺,俸禄是一口袋米,二百四十个铜钱。我东方朔身长九尺有余,俸禄也是一口袋米,二百四十个铜钱。侏儒饱得要死,我却饿得要死。陛下要觉得我有用,请在待遇上有所差别;如果不想用我,可罢免我,那我也用不着在长安城要饭吃了。”皇帝听了大笑,因此让他待诏金马门(即古代宦署的大门),比以前亲近了许多。

有时候,沉默谦逊确实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制胜利器,但无论如何你也不要处处把它当作金科玉律来信奉。在种种竞争中,你要将沉默、踏实、肯干、谦逊的美德和善于“秀”自己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让别人赏识你。

像世界超模一样走路

他是英国一位年轻的建筑设计师,很幸运地被邀请参加了温泽市政府大厅的设计。他运用工程力学的知识,根据自己的经验,很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大厅天顶的方案。一年后,市政府请权威人士进行验收时,对他设计的一根支柱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太危险了,要求他再多加几根柱子。

年轻的设计师十分自信,他说:“只要用一根柱子便足以保证大厅的稳固。”他详细地通过计算和列举相关实例加以说明,拒绝了工程验收专家们的建议。

他的固执惹恼了市政官员,年轻的设计师险些因此被送上法庭。

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只好在大厅四周增加了4根柱子。不过,这四根柱子全部都没有接触天花板,其间相隔了无法察觉的两毫米。

时光如梭,岁月更迭,一晃就是300年。

300年的时间里,市政官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市政府大厅坚固如初。直到20世纪后期,市政府准备修缮大厅的天顶时,才发现了这个秘密。

消息传出,世界各国的建筑师和游客慕名前来,观赏这几根神奇的柱子,并把这个市政大厅称作“嘲笑无知的建筑”。最为人们称奇的是这位建筑师当年刻在中央圆柱顶端的一行字:

自信和真理只需要一根支柱。

这位年轻的设计师就是克里斯托·莱伊恩,一个很陌生的名字。今天,能够找到有关他的资料实在微乎其微了,但在仅存的一点儿资料中,记录了他当时说过的一句话:“我很自信。至少100年后,当你们面对这根柱子时,只能哑口无言,甚至瞠目结舌。我要说明的是,你们看到的不是什么奇迹,而是我对自信的一点儿坚持。”

总是一味地轻视自己,不敢相信自己的想法和决策。这种情绪一旦占据心头,就会腐蚀一个人的斗志,犹豫、忧郁、烦恼、焦虑也便纷至沓来。生命,有时候是一种恶性循环,你越是不敢相信自己,很多事情越是做不好。陷入这样的旋涡里,你将从此丢了快乐,丢了幸福。

其实,世界上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都有其优势,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自卑是一种没有必要的自我没落,具有自卑心理的人,总是过多地看重自己不利和消极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积极的一面,缺乏客观全面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高自己透过现象抓本质的能力,客观地分析对自己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尤其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的时候,不要妄自菲薄。

保持特质才能赢得蓝天

有些人,在智商方面可能并没有什么超常的地方,但借助上帝之手,他们总有某个特质是超出常人的。这种时候,只有使这些能让自己成就大事的特质得到充分的发挥,人才有可能成长。

每个人在给自己定位或者确定方向的时候,总会受到外界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其中包括父母长辈的期望。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个人就容易受外在事物的影响,不遵从自身特质的指引,走上一条受他人影响、甚至由别人指定的道路。这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一种悲哀。每个人遇到这种情况时,都应该坚持,坚持自己的特质。

这里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杰拉德斯·图夫特的一段话,他的成长经历在杰出人士这一群体中就很具有代表性。

当杰拉德斯·图夫特还是一个8岁的小男孩时,一位老师问他:“你长大之后想成为怎样的人?”他回答:“我想成为一个无所不知的人,想探索自然界所有的奥秘。”图夫特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因此想让他也成为一名工程师,但是他没有听从。“因为我的父亲关注的事情是别人已经发明的东西,我很想有自己的发现,做出自己的发明。我想了解这个世界运作的道理。”正是有着这样的渴求,当其他孩子正在玩耍或者在电视机前荒废时光的时候,小小的图夫特就在灯前彻夜读书了。“我对于一知半解从来不满足,我想知道事物的所有真相。”他很认真地说。

图夫特告诫我们要保持自我。“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决定你要走什么样的道路。你可以成为一名科学家,可以去做医生,但是一定要选择你的道路。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就是人类能够取得各种各样成就的原因。所以没有必要来强迫一个人去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如果你对科学感兴趣,你要尽量找一些好的老师,这点非常重要。

即使是这样,你也不一定就会获得诺贝尔奖,这些事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你不能过于注重结果,你不要期望一定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如果你真正地投入到一个领域当中,倘若那不是你想要得到的,那么你也不能从中发现真正的乐趣。”这话深刻地揭示了保持自己的特长,让自己前行的道路能够顺应自己固有的特质延伸,对于杰出人士的成长,可谓是至关重要。

德塞纳维尔,在别人眼里是干什么都不行的庸才。但是,他总觉自己有点儿与众不同的地方。有一天,他脑子里飘起一段曲调,他便将它大概哼了出来,并用录音机录了下来,请人写成乐谱,名为《阿德丽娜叙事曲》。阿德丽娜正是他的大女儿。曲子谱好后,就在罗曼维尔市找了一个游艺场的钢琴演奏员为之录音。这个演奏员没啥名气,穷酸得很。德塞纳维尔给他取了个艺名,叫理查德·克莱德曼……这一演奏不要紧,在音乐界引起了轰动,唱片在全世界一下子卖了2600万张,德塞纳维尔轻而易举地发了财。他说:“我不会玩任何乐器,也不识乐谱,更不懂和声。不过我喜欢瞎哼哼,哼出些简单的、大众爱听的调儿。”

德塞纳维尔只作曲,不写歌,他的曲子已有数百首,并且流行全球。20年来,德塞纳维尔靠收取巨额版税,腰缠万贯。

成功人士都是这样,保持特质,最后他们得到了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