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天平
我们要讲平衡,不要走极端。
——温儒敏(曾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人生就好似一个天平,人们在它的一边放上守住自我,在它的另一边放上外界的诱惑。只有处理好这两者在人生中的比重,天平才得以平衡,人生才会更有意义。
北京大学温儒敏所说的“平衡”,对现代人来说,至关重要,它包括工作的平衡、生活的平衡、心理的平衡等。如果平衡被打破,生活中的很多烦恼和痛苦就会随之而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不但是治国的良相,还是一个潇洒的巨商。他出生在楚国,博学多才,素有大志,只可惜,刚开始时局动荡的年代,没有用武之地。
终于有一天,在楚国名士文种引荐下同赴越国任职,成为越王勾践的左膀右臂。范蠡向勾践献策美人计,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把吴王夫差打败。范蠡为越王勾践立下大功,成为越国开国元勋,但是他没有留下享受荣华富贵,而是急流勇退,离开勾践,表现出人生豁达的心态。
范蠡带着家人,抛家弃产离开了越国,到有山有海、有林有田的齐国海畔,在海边耕田,再创家业。他在当地购买了一些土地,还亲自饲养贩卖五畜。等有了一定的积蓄之后,就利用天时、地利之便雇人开盐田,搞渔业捕捞,还兼营杂粮等生意。范蠡善于捕捉市场信息。他对人温和友善,为人也慷慨大方,遇到天灾人祸时,他总是乐善好施,常开粥棚赈济灾民。
他就是以这样的行事风格,在齐地种养经商,勤勤恳恳,在与家人的齐心合力之下,很快就积累了高达数十万的财产。齐王听说范蠡搞经济很擅长,便力邀范蠡进国都临淄做主持政务的相国。范蠡欣然答应。他大力发展经济,奠定了齐国经济与文化繁荣的基础。三年之后,齐国民富国强,而这时,范蠡又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向齐王归还了相印,决定散尽家财再次远走他乡。他把财产分散给知交和那些贫苦的老乡,再一次抽身离去。
范蠡辗转来到陶邑,安顿下来。逍遥自在,便改姓更名为朱公。花甲之年的范蠡又开始做生意,从小买卖开始又一次重创家业。做起了贩马的生意,成功赚了一大笔钱。没过多久,他又在陶邑发家致富了。他富了就爱施舍,施舍不但不要回报,还喜欢帮助穷人一起致富。
鲁国穷士猗顿,做什么都摆脱不了贫困,就向范蠡讨教致富秘方。范蠡坦诚告诉他致富方法。并赠给猗顿二十头牛,猗顿开始起步,终于富甲一方,他还被司马迁在《史记》中列在范蠡、子贡、白圭等巨商富人之中。
范蠡种田、经商也样样能成功。他到哪儿就能在哪儿驰名天下。他出身贫寒,为越国称霸中原立下汗马功劳,却不留恋权位,在功成之时,名遂身退;他弃官从商,以治国之策治家,终于成为巨富而名闻天下;他又不贪恋钱财,在巨富之时,十九年三致千金。
有人请教他成功之道,他哈哈一笑,说:“穷富之别,看的是你的心。只要有心,生财之道无处不有。”
很显然,范蠡在位高权重与平常百姓、贫穷与富裕之间掌握了平衡。在出将入相后,他能毅然放弃位高权重;在富裕后,他能一掷千金,毫不吝财。他在富有与贫穷、得到与失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
实际上,上帝是公平的,他给每个人的砝码一样多,任由你在人生的天平上随意摆放。当你选择左边上升时,右边必然会下沉,选择右边上升时,左边必然会下沉。得到的时候一定会伴随着失去,就像富裕后的成功人士,虽然开好车、住好房、从不缺钱花,但却很难享受平凡人的悠闲生活。又像奋斗者为实现理想努力拼搏时,蓦然回首却发现为实现成功却让自己满身伤痕;享受者回首往事,虽然每天都有精彩快乐,但对于未来,却是茫然一片。人生的天平就是这样,得失相随,祸福相依。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就是要做到人生天平没有倾斜。在这方面北大的王选教授就做得非常好,他说:“中国古代有句话,上士忘名,将名利彻底淡忘;中士立名,靠自己的成就把名立起来;下士窃名,自己不行就窃取人家的。我做不到上士,因为我做不到忘名的地步,但是我不会为了立名而去窃名。”
王选教授声明赫赫,职衔很多,但他唯独对“老师”这个称谓情有独钟、看得很重。他的名片上,最常用的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教授王选”。用他的话说:“这张名片是永恒的。”这反映出他淡泊名利的处世哲学。他的很多作品在当时并不被接受,直到他去世之后,人们才发现他作品的伟大艺术成就。
北大教授季羡林说:“希望每个人对我都好……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要看淡别人的赞美与嘲笑,因为这些都是用别人的好恶与标准衡量的,我们应该用淡然的心态对待,坚持自己的原则,甩掉为迎合他人而带给自己的包袱,放弃太在意别人的心态,用轻松地心态对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