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人文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对人才不求全责备

最糟糕的情况是抓住不放,小问题也会变成大问题。

——撒贝宁(北京大学毕业,央视著名主持人)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疵。”一个人有才之人,是因为他在某方面有着过人之处,而并非他没有缺点却处处平庸。如果你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就无法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换句话说,如果你总感叹有才之人少,那是因为你没有一双善于发现优秀人才的慧眼!

春秋时期的卫国大夫子思,就是一位十分善用人才之人。

一次,他向卫侯推荐一个军事奇才,名叫苟变。此人精通兵法,善于韬略,能守能攻,并且战无不胜,守无不定,是一个难得的能统率大军的人才。

但卫侯并不认同,连连摇头对子思说:“此人不可用,我已用过,他十分爱占小便宜,不守军纪,向农夫征收田赋的时候竟然白吃白喝百姓家的东西,还拿走人家不少东西。”

子思也对此不以为然,劝说道:“苟变这人虽然有些小毛病,可如今乱世,诸侯纷争,正是能征善战之人的重要之际,平天下之乱,此人再合适不过了。君主,用人就如同木匠选才,要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一棵合抱粗的大树怎么能够因为它只烂掉了几尺,就把它扔掉不用呢?所以,微臣认为,不应该因为他擅自私拿佃户几个东西,就将此能够治世之人弃之不用啊!”

卫侯听罢,觉得子思言之有理,于是就接受了子思的推荐,重用苟变,任命为大夫。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不要因一些不影响大局的小节而斤斤计较,错过一个人才,那就因小失大了!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我们应该纵观大局,忽略一些小缺陷!

俗话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善用人者,能够统筹大局,识得人才之才能,而不计其不足,任用时,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也就是说,对人才的选择标准,不要要求其各个方面都没有问题,而是要求其有自己突出的一面,在某一方面的才华过人,就足矣。

在这一方面,北大校长蔡元培就做得非常好!他对人才的挑选向来是着眼于此,不求全责备。只要在学术上和德行没有问题的人才,即使有些怪癖,也值得珍惜和栽培。但是,如果德行差的人,即使资历再深,蔡元培校长也绝不姑息迁就,一律辞退。

蔡元培认为:人才关键在于德行,能够认真对待学术,就可用之。他从不拘于小节,招揽人才时,都是着眼于大体,不会因为别人的议论而武断否定一个人,而是自己亲自考察,也正是他这种对人才不求全责备的态度,才使得北大创造了一次又一次辉煌。

1917年,蔡元培想要聘任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反对声却一直不断。陈独秀为人耿直,言语犀利,刚正不阿,得罪了不少人。当然了,也有不少人怕他。

不管怎么样,校内校外有很多人讨厌他。但蔡校长看重陈独秀的能力和才华,认为陈独秀是很有想法和影响力的人,能够打开一个新的局面,能够担当重任,因此毅然聘用了他。

蔡元培也十分器重、维护和支持陈独秀,也正因为如此,陈独秀才能够在北大站稳脚,得以施展才华。陈独秀由于其主编的《新青年》提倡民主科学思想,遭到了军阀政府和保守派的嫉恨,后来被迫辞去北大文科学长之职时,蔡元培力挺,并且为他保留教授职位,希望能够挽留他,但陈独秀还是离开了北大,这让蔡元培很是遗憾。

不过,陈独秀在北大期间,还为蔡元培推荐了一个人才,那就是年仅27岁的胡适。

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能够着眼于大处,明白人没有十全十美的,而是“用人之长,容人之短”。如果,蔡元培想选择一个全面的人才,那不仅没有今天的陈独秀,也不会有今天的胡适了。所以说,即便人才有些小毛病,或某些方面的缺陷时,用人者也应抱有宽广的胸怀,包容其过去的过错,给其新的机会,将其才能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