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二十四节气知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立春:乍暖还寒时,万物开始复苏

立春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公历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立春气象和农事特点:春天来了,开始春耕了

大地开始解冻,万物渐渐苏醒

人们把立春节气的15天分为三候,即“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从这三候的名称就可以明白立春的季节变化特征——告别了寒冷的冬天,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却还未能一下消失殆尽,天气需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预热才能慢慢暖和起来,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万物渐渐苏醒,这就是“初候东风解冻”。五天后,蛰居的虫类因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而蠢蠢欲动地向外界活动,这就是“二候蛰虫始振”。再经过五日,水面厚厚的冰也逐渐开始融化了,水底的鱼儿迫不及待地要到水面上来吸吸氧气,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于是便有了“三候鱼陟负冰”的说法。此时的气候特点,虽然还不能让人们立刻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但却使人明显感受到春天的脚步近了。

立春时节的农事活动

figure_0034_0019

立春暖为什么不利于冬小麦生长

立春节气每年都是阳历2月的4日或5日,即阳历的2月上旬。如果此时气候过于温暖,冬小麦麦苗会纷纷提前返青。但是这个时段的天气多变,气温很不稳定,在北方冷空气的影响下,常易发生“倒寒”,气温又突然下降到0℃以下。此时刚刚返青的嫩弱的冬小麦幼苗如果遭到低温的袭击受到冻害,不仅返青中止,而且要冻坏部分麦苗。因此,立春暖会造成不利于冬小麦生长的结果。

为什么说“立春雷坟鼓堆,惊蛰雷麦鼓堆”

“立春雷坟鼓堆,惊蛰雷麦鼓堆。”顾名思义,就是说古人认为立春雷不吉利,去世的人可能比较多,坟墓成堆;而惊蛰雷吉利,小麦丰收,麦子堆成鼓堆。

立春打雷不吉利,惊蛰打雷吉利有什么依据呢?

figure_0035_0020

虽然这种说法不是十分科学合理的,但是对于参照节气养生、从事农事活动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立春农历节日:春节

——华夏儿女普天同庆

大人戴上口罩,楼上楼下清扫灰尘——除陈布新

据《吕氏春秋》记载,在尧舜时代我国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家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器具、拆洗被褥、洒扫庭院、掸拂尘垢、疏浚沟渠。随处可见农家小院里,大人们戴上口罩或者嘴上蒙着围巾拿着笤帚,或者清扫天花板,或者清扫墙壁,除陈布新。处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氛围。

小孩子踩凳子贴春联、贴福字和贴门神——祝愿美好未来

说起春联,它的别名很多,有的地方叫门对、春贴,有的地方叫对联、对子。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头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在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大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春节人们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是我国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多数人干脆将“福”字倒贴,寓意“幸福已到”。

春节前一天下午,人们将绘有门神的画贴于门板上。这个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先期是为了驱邪镇鬼,近世多为增添喜庆欢乐。旧时,民间一般喜欢贴钟馗打鬼的门神;有些地方喜欢张贴盖有大印的钟馗门神和秦叔宝、尉迟恭画像,以祈求一年平安无事。

摆供桌祭神、祭祖、接财神和迎喜神——祈求一年喜事不断

1.祭神

春节祭神是一种遍及东西南北的习俗。

figure_0036_0021

总的来说,全国各地祭神习俗大同小异,但是目的均相同,不外乎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事如意、大吉大利……

2.祭祖、拜喜神

祭祖一般情况下在祭神后进行。福建厦门一带常常中午祭神、晚上祭祖。祭祖时定要有一碗春饭。春饭以平常吃的饭为主,只是上面插一朵红纸做的玫瑰花一样的春花。在江苏苏州一带,春节这天每家都要悬挂老祖宗的遗像,摆上香烛、茶果、粉丸、年糕等物,一家之主率领家人,每天依次瞻拜,直到元宵节的晚上结束。亲戚朋友之间,也相互瞻拜尊亲遗像,叫作“拜喜神”。在浙江绍兴一带,祭祖要到宗祠里去,若是没有宗祠,就在祖先堂前叩谒,称作“谒祖”。

3.迎接财神

迎接财神这个习俗流行于北方地区,而且各地迎接财神的时间、仪式各有不同。黑龙江、吉林等省是在除夕子夜接财神。据说接财神前全家一起包饺子,一到子夜,主妇便下厨房煮饺子,此时屋门大开。男主人提灯走到户外,按皇历上说的财神所在方位去接财神,如果这一年财神位置在正东,出门便向东走,适可而止,放下灯笼,点燃香烛,跪拜。在家中庭院中设立供桌,点香放炮,男主人跪拜后,从户外走进室内,室内人齐声问:“迎来财神了?”男主人要虔诚回答:“迎来了!迎来财神了!”家中最小的孩子事先要躺在叠得高高的被子上,听到男主人问:“小日子起来了吗?”孩子就坐起来高声回答:“起来了,小日子起来了!”表示财神已经迎到家里来了。女主人把煮熟的饺子先捞出一碗来供奉财神,然后把其余的饺子摆放在饭桌上,全家人开始欢欢喜喜吃过年饺子。

吃水饺、吃汤圆和吃年糕——寄予新年团圆发财

1.吃水饺

北方过年多数地区吃水饺。在辽宁,早晨煮水饺,合家而食,称为“元宝汤”,黑龙江则多称为“揣元宝”。在河北、河南等地,初一早晨的饭一定是水饺,而且盛水饺时要先给家中长辈盛。另外,包水饺时,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硬币,代表吉祥,认为吃中者为全家当年最有福之人。

2.吃汤圆、元宵

汤圆和元宵外形相似,但制作工艺不同,汤圆是包出来的,元宵是摇出来的。浙江绍兴初一早餐,是除夕夜供奉神祇和祖先的汤团,含有“团团圆圆”的意思。江苏淮安这天早晨吃的欢喜团子,就是汤团。在河南开封一带,春节这天五更时候既吃饺子又吃元宵。

3.吃年糕

春节家家吃年糕,主要是因为年糕谐音“年高”,再加上美味可口,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山西、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一带喜欢使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京人采用江米或黄米制成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南方的年糕甜咸兼具,例如江苏苏州和浙江宁波的年糕,使用粳米制作,味道清淡。年糕除了蒸、炸制作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多以糯米粉加白糖、玫瑰、桂花、薄荷等原料制作,并且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春节主要民俗活动

figure_0038_0022

春节来临,民间有祭拜的传统,祭祖、拜神,对祖先和神灵表达敬意,祈求保佑。

figure_0038_0023

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图吉祥喜庆,这是我国由来已久的风俗。

figure_0038_0024

压岁钱也叫“压祟钱”,原本意在压邪驱鬼,后来逐渐形成春节的风俗习惯。

figure_0038_0025

春节吃水饺,吃汤圆,吃年糕,图吉利,图团圆,图年年升高。

figure_0038_0026

舞龙活动最初主要用于春节祀神、娱神,后来发展成为民间文艺活动。

figure_0038_0027

燃放爆竹是春节由来已久的习俗,意在驱逐瘟邪,得吉利平安,迎新贺岁。

守岁、给压岁钱、燃放爆竹——迎新贺岁

1.守岁

除夕守岁,有的地方(豫西)叫“熬年”,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守岁含有两层意思: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叫“馈岁”;酒食相邀,叫“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叫“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叫“守岁”。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全国多数地方守岁,女的包饺子、洗菜、准备大年初一的饭菜,或者准备全家的新衣服,男的打扑克牌、麻将,或者喝酒娱乐至天亮,或者一家人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2.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春节前小孩子梦寐以求的大事。压岁钱也叫“压岁钱”“压祟钱”“压胜钱”“压腰钱”。据传除夕吃完年夜饭,由尊长或一家之主向晚辈分赠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儿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说:“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这个习俗自汉魏六朝开始流行。《宣和博古图录》中记载:“钱形长而方,上面龙马并著,俗谓佩此能驱邪镇魅。”因为“岁”与“祟”谐音,“压岁”即“压祟”,所以称为“压岁钱”。因为是守岁夜给钱,所以又称“守岁钱”。

3.燃放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朝政治家王安石的这首诗也提到了春节燃放爆竹,可见春节燃放爆竹的习俗由来已久了。

figure_0040_0028

在春节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亦称“炮仗”“鞭炮”“炮”等。

拜年、逛庙会、舞龙、舞狮、踩高跷——欢庆丰年、祈求吉祥

1.拜年

大年初一清早,大人小孩穿着节日的盛装,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家中拜完年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相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四季平安”等吉言。

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拜年形式也与时俱进,人们互相用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等拜年。

2.逛庙会

一提起逛庙会,就会想起北京春节的庙会,厂甸庙会、白云观庙会、莲花池庙会,人们蜂拥而至,处处交通堵塞,闹市区实行交通管制。庙会又叫“妙会”“庙市”或“节场”。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就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部分地区,每年的庙会宗教色彩越来越淡化,只有娱乐性的仿祭祀活动表演,更多的是“有会无庙”,公园、体育场、商场等都成了庙会的举办场所。庙会也就渐渐地演化成为集娱乐和短期的集市交易于一体的民间活动。

3.舞龙

舞龙又称“龙舞”“龙灯舞”“舞龙灯”等。龙是传说中的神奇动物,能在天上呼风唤雨,也能为人间隆福消灾。早在汉代就有舞龙祈雨的活动。当时四季祈雨,春舞青龙,夏舞赤龙或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舞龙时,锣鼓喧天,爆竹齐鸣,场面十分热烈。每一个动作都有名号,诸如:“二龙戏珠”“二龙出水”“黄龙过江”“白龙出洞”“穿越龙桥”“打草惊蛇”“银龙翻江”“金龙倒海”“海底捞月”。如果两队舞龙相遇,一定大摆龙门阵,争夺高下。有的地方,败北者一方要为胜者一方奏锣鼓、放鞭炮。

4.舞狮

舞狮子活动在河南豫西一带称作耍狮子。耍狮子活动比较经典的动作有:狮子蹦上高桌、狮子过独木桥、狮子翻跟头。广东海丰盛行春节“听鼓手、看舞狮、听唱曲”。舞狮主要有麒麟、狮、客仔狮、外江狮四种,唱曲主要有西秦曲、白字曲、潮州曲等多种。鼓手就是唢呐,也叫大笛或吹班。每班由两人吹大笛,一人打铜钹,一人打小鼓。一般从除夕下午就开始到商铺里去吹打,一直到初三、初四才停止。初一、初二最热闹。舞狮子的队伍挨家挨户舞弄,到了人家门前,说声“恭喜”之后就开始吹奏起来,直到主人掏出红包,带队的拿到红包才离去,紧接着到下一家去舞狮。

5.踩高跷

踩高跷娱乐活动历史悠久。表演者双脚绑扎木制1~3尺高的跷棍,扮演成各种滑稽人物表演古怪动作。踩高跷,北京称作高跷或高跷会,陕西、甘肃、河南等黄河流域称作“扎高脚”。踩高跷有文跷、武跷两种活动之分。文跷以边走边唱为主,夹杂有简单的舞扭动作;武跷则表演倒立、跳高桌、叠罗汉、劈叉等高难度动作。

立春主要民俗:鞭打春牛、戴春鸡、送穷节、人日节

鞭打春牛:打去牛的惰性,宣告春耕大忙开始

打春仪式,鞭打春牛(春牛为泥塑)。通常在立春时刻或立春日早晨举行,打春仪式最高由皇帝亲自主持,太监执行。地方上也主持打春仪式,但是各地稍有不同。

鞭打春牛的场面极热闹,依照惯例是首席执行官用装饰华丽的“春鞭”先抽第一鞭,然后依官位大小,依次鞭打。最终是将一头春牛打得稀巴烂后,围观者一拥而上,争抢碎土,据说扔进自己家田里,就能预兆丰收。此外,亦有用纸扎春牛的,并预先在“牛肚子”里装满五谷,等到“牛”被鞭打破后,五谷流出,亦是丰收的象征。清朝后期,封建政府已不再把农事放在重要位置,迎春鞭牛渐渐由官办变为民间举办的迎春活动。农民自己组织鞭打春牛活动,更加热闹了,增添了抬着句芒神和春牛游行、唱迎春歌等许多内容。春牛享受披红挂彩的待遇,虽然最终不免被打得稀烂,但是内容过程更加丰富了。直到现在,部分地区还保留着鞭打春牛的风俗。

掷米打春官,中了一年吉利

迎春打春官活动流行于浙江一带。每年由当地管农事的胥吏,有时是乞丐扮演春官,头戴无翅乌纱帽,身穿朝服,脚蹬朝靴,坐在四周围上红布的明轿中巡游街市,表演幽默风趣的动作。也有拿着“春鞭”边走边表演赶牛的。人们前呼后拥纷纷向春官掷米,谁掷中了便一年吉利。

小孩帽上、胸前或袖上戴春鸡、佩燕子预示新春吉祥

戴春鸡是立春之日古老的风俗。每年立春日,人们用布制作小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预示新春吉祥。在河南项城,人们剪彩做春鸡,大多戴在小孩的头上或缝在其衣袖上。在山西灵石,立春日用绢做成小孩形状,俗名春娃,戴在儿童身上。

佩燕子是陕西一带人民的风俗。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缝制的“燕子”,这种风俗源自唐代,现在仍然在一些农村中流行。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许多人家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窝,据说只要你能在房檐的墙壁上,搭上一小页垫板,上写“春燕来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筑起窝来。燕子是候鸟,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不吃你家谷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窝儿子。”所以向阳人家都喜欢在自己的院落房舍里让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这天,人们都喜欢佩戴“燕子”,特别是小孩,父母早就给他们准备好了,他们戴在胸前,手舞足蹈、到处炫耀。

咬春:咬食生萝卜、吃春饼

咬春又叫“食春菜”,盛行于北京和河北等地,每年立春之日,无论贵贱,家家咬食生萝卜、吃春饼,取迎新之意,民间认为吃生萝卜可解除春天困乏。吃春饼,春饼以麦面制作,以小面团擀成薄饼,烙制而成。春饼原料很多,要顺利地吃入口中不散,功夫全在春饼的卷法上。卷春饼时,将羊角葱、甜面酱、切好的清酱肉、摊鸡蛋、炒菠菜、韭菜、黄花粉丝、豆芽菜等依次放在春饼上码齐,把筷子放在春饼上,将春饼的一边顺着筷子卷起来,下端往上包好,用手捏住,再卷起另一边,卷好了放在盘子上,再将筷子一根一根地抽出来即可。

煨春:烧食春茶升官富贵

煨春是在每年的立春之日,人们烧食春茶的习惯。煨春民俗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最早时的做法是:将朱栾(柚的一种)切碎,再搭配白豆或黑豆,放在茶中食饮,随后改用红豆(方言,“豆”与“大”同音)、红枣、柑橘(“柑”与“官”、“橘”与“吉”同音)、桂花(“桂”与“贵”同音)、红糖合煮,煨得烂熟,称作“春茶”。饮前先敬家中祖先,然后与家人分食。民间吃春茶,取其升官、吉祥、富贵之意。

立春时节主要民俗活动

figure_0043_0029

立春之时的一种仪式,用鞭子抽打春牛,打去牛的惰性,表示督牛春耕宣告春耕大忙开始。

figure_0043_0030

用布制作小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预示新春吉祥。

figure_0043_0031

祭送穷鬼(穷神),人们将垃圾扫拢,盖上七枚煎饼,在未出门时将它抛弃在道路上,表示已经送走穷鬼了。

figure_0043_0032

传说女娲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初七是人类的生日。全家人尽可能团团圆圆,外出的人也要尽量赶回来住。

送穷节:祭送穷鬼(穷神)

送穷节是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传说穷神是上古高阳氏的儿子瘦约,他平时爱好穿破旧的衣服,吃糜粥。别人送给他新衣服穿,他就撕破,用火烧成洞,再穿在身上,宫里的人称他为“穷子”。正月末,穷子死于巷中,所以人们在这天做糜粥、丢破衣,在街巷中祭祀,名为“送穷鬼”。到了宋朝,送穷风俗依然流行,但送穷的时间提前了,定在正月初六。《岁时杂记》书中记载在人日节前一日,人们将垃圾扫拢,上面盖上七枚煎饼,在人们还未出门时将它拋弃在人们来往频繁的道路上,表示已经送走穷鬼了。

送穷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的人家讲究“喜入厌出”。这一天,要打扫院落。寿阳等县讲究早晨从外面担水,称为填穷。这一天的饮食多为吃面条。晋南地区讲究用刀切面,煮而食之,名为:“切五鬼”。

人类的生日(正月初七):女娲第七天造出了人

大年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是人类的生日。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造出了鸡、狗、羊、牛和马等,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正月初七日的“人日”,俗称“人齐日”,即“七”的谐音。这一天全家人尽可能团团圆圆,外出的人也要尽量赶回来住。如遇要紧事,也得早晨出门,晚上赶回。等全家人齐全,一个也不缺,才算过好“人日”节。陕西关中地区,初七的早上,家家户户要吃一顿长寿面,让人们长寿,让老年人“福寿长存”;让小孩子长了再长,“长命百岁”。

立春饮食养生:少酸多甘,平抑肝火

补充阳气,多食甘辛、少食酸冷

立春时节饮食养生应以补充阳气为主。《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这一时节要注意多吃一些补充阳气的食物,以升发体内阳气,气虚症者更应该采取此法饮食养生。

常见的甘辛食物如大枣、柑橘、蜂蜜、花生、香菜、韭菜等能助春阳,此时可适当多吃,而酸、涩、生冷、油腻之食物此时应尽量少吃。另外,首乌肝片、人参米肚、燕子海参等药膳具有升补之效,可适当选食。红枣、薏米补气养血,也很适合春天食用。阳气虚弱者也可酌情药补,人参或西洋参、党参、太子参、冬虫夏草、黄芪等药物都是不错的选择,它们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有抗衰老的作用。总之,立春时节饮食应以补充阳气为主,多食甘辛、少食酸冷。

养护阳气,适当吃些韭菜

立春时节适合养护人体的阳气,应适当食用些韭菜。韭菜能增强人体对细菌、病毒的抵抗能力,甚至可以直接抑制或杀灭病菌,有益于人体健康。初春时节的韭菜品质最佳(《本草纲目》记载“正月葱,二月韭”),晚秋次之,夏季最差。为了避免营养的流失,在烹调前应将韭菜快速清洗,在下锅前现切。另外要特别注意,隔夜制作的熟韭菜不能食用,以防吃坏肚子。

figure_0045_0033
韭菜以颜色嫩绿,茎叶新鲜多汁者为上品。

◎韭菜虾仁粥

【材料】韭菜、虾仁各25克,大米100克。

【调料】盐、味精、鸡汤各适量。

【制作】①韭菜淘洗干净,切成段;虾仁去虾线,洗净,焯水,切末;大米淘净,用冷水浸泡30分钟,捞出沥水。②砂锅中倒入适量鸡汤,放入大米,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熬至黏稠。③下入虾仁煮至熟透,加入韭菜段、盐、味精,大火煮沸即可起锅食用。

figure_0045_0034

食用韭菜虾皮炒鸡蛋,清洁肠壁、促进排便

韭菜含有大量膳食纤维,经常食用可以清洁肠壁、促进排便。立春时节可以食用韭菜虾皮炒鸡蛋,既营养丰富,又含热量低,并且温中养血,温暖腰膝。

◎韭菜虾皮炒鸡蛋

【材料】韭菜适量洗干净,鸡蛋2~3个,盐、虾皮适量。

【制作】①韭菜洗净切小段,鸡蛋破壳后打匀。②炒锅上火,植物油烧温热后,放入虾皮煸炒至香。③然后倒入打匀的鸡蛋,待鸡蛋炒得稍有固定形状后将韭菜倒入。④煸炒一阵后加盐、姜末、味精,再进行翻炒即可食用。

figure_0045_0035

食用家常木须肉,清热排毒

冬春之际,食用木耳有清热排毒的功效。食用家常木须肉,瘦肉和鸡蛋的加入为人体补充了丰富的蛋白质,这样组合起来脂肪含量较少,春天吃既不会长肉又享受了美味。

◎木须肉

【材料】黑木耳,瘦肉,鸡蛋2个,黄瓜、油、料酒、花椒、酱油、盐、鸡精、淀粉、葱、姜、蒜末儿适量。

【制作】①黑木耳泡发洗净,撕成小块,黄瓜切片;瘦肉切片放入碗中,倒上少许料酒、酱油和一点点淀粉或嫩肉粉,拌匀渍一会儿。②鸡蛋磕入碗中,打散;炒锅置于火上,放油,油热后把鸡蛋摊熟,打散,盛出。③再添些油,油热后下花椒,待花椒变色出香味后把花椒捞出,放肉片翻炒,断生后放葱、姜、蒜末儿、酱油翻炒,上色后把鸡蛋、木耳、黄瓜倒入继续翻炒,加少许盐,也可以加点儿汤或水,最后放些鸡精,炒匀即可食用。

figure_0046_0036

平衡消化,多食粗粮、少食油腻

立春时节要平衡消化,多吃谷类粗粮,如玉米、燕麦等,生菜、芥菜、芹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也应多吃。一些调味食品如葱、姜、蒜等具有祛湿、避秽浊、促进血液循环、兴奋大脑中枢的作用,也可适量食用。还应多吃一些多汁的水果,以消热滞、和湿滞、平衡消化。经过冬季的长期进补,立春之时人体的肠胃一般积滞较重,为了避免助湿生痰,甚至阴津耗损、阳气外泄,所以立春时节也不宜多吃油腻食物。

平抑肝火,多吃蔬菜、少吃羊肉

立春时节,肝火较盛,为平抑肝火,饮食方面应多吃性平味淡的蔬菜、野菜和食用菌,可以平抑肝火,有益养生;而野菜、食用菌大多含热量较少,且富含维生素,多吃也不会过多增加人体热量。羊肉具有温胃御寒的作用,但是过了立春就不宜再多吃羊肉了,多吃极易上火,有可能导致胃疼、便秘、咳嗽、黄痰、烦躁、失眠、乳房胀痛等症状。

食用豌豆炒牛肉粒,提高抗病能力

牛肉营养丰富,能迅速提升体力,豌豆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尤其是含有优质蛋白质,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由于牛肉富含粗纤维,能促进大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因此食用牛肉还能起到清洁大肠的作用。欲提高机体抗病和康复能力可以食用豌豆炒牛肉粒。

◎豌豆炒牛肉粒

【材料】豌豆、牛里脊肉、新鲜红尖椒、酱油、白糖、生粉、胡椒粉、盐、料酒、花椒粉、大蒜瓣、食用油。

【制作】①先将牛里脊肉切成丁,放入碗中加入酱油及一点儿白糖、料酒、胡椒粉和清水拌匀,再加入生粉继续拌匀。②烧开水,加入一小勺油及一点儿盐,将洗净的豌豆倒入烫1分钟,捞出后放入冷水中浸泡至凉备用。③红尖辣椒切片,锅内倒油烧热,将牛肉粒中加一勺食用油拌匀后下入热油中,翻炒至牛肉粒约七分熟时盛起备用。④在锅内的余油中下入辣椒煸炒出香味,再将大蒜瓣剁碎成蓉入锅内一同煸炒出香味,将氽烫好的豌豆和炒好的牛肉粒一同下入锅中,翻炒均匀,撒上一点儿花椒粉、盐调味,最后淋上一点儿味汁关火,趁着锅中的余温再翻炒一下盛盘即可食用。

figure_0047_0037

养护肝脏,可以吃些黄豆芽

鲜嫩黄豆芽不但有清热解毒作用,而且还具有疏肝和胃的功效。立春时节适当食用黄豆芽,一是可以有效地养护肝脏;二是还可以预防维生素B2缺乏症。

立春药膳养生:蛰虫始振宜养肝

补肝肾、益精血和乌发明目食用首乌猪肝粥

◎首乌猪肝粥

【材料】首乌少许,猪肝50克,大米200克,水发木耳25克,青菜叶少许,葱、姜各适量,盐、鲜汤、酱油适量。

【制作】①首乌煎熬制药汤20毫升,猪肝剔筋洗干净剁末,葱、姜洗干净、切丝,青菜洗干净与木耳一起切碎。②将大米、猪肝末以及首乌药汤放入锅中,大火煮沸后用小火慢煲1小时。③等粥黏稠时,放入木耳、青菜碎末及调味料,搅拌均匀,撒上葱、姜丝即可食用。

figure_0047_0038

发汗、祛痰和利尿服用大葱猪骨补钙汤

◎大葱猪骨补钙汤

【材料】猪筒子骨两根、葱两根、红枣10粒、姜数片、盐适量。

【制作】①大葱洗干净切段;红枣洗干净去核;猪筒子骨洗干净,放入沸水中略微汆烫,捞出浮沫。②锅中放入适量水烧开,下猪筒子骨、姜片与红枣,先下一半葱段,大火煮沸后,小火煲约1小时,再下另一半葱段与盐,小火煮熟即可服用。

figure_0048_0039

利肝和中、清热祛痰食用蹄髈煲荠菜

◎蹄煲荠菜

【材料】猪蹄髈1只,荠菜100克,冬笋50克,葱半根,姜适量,辣椒1个,八角3粒,酱油和盐适量,冰糖和醪糟各1大匙,鸡精、胡椒粉、五香粉各半小匙。

【制作】①葱切成段。姜洗干净切成片,荠菜、冬笋分别入水氽烫,捞出冷水冲净。②猪蹄髈切块,加酱油腌拌,再炸去多余油脂,捞出沥干。③爆香葱、姜后放荠菜、冬笋、猪蹄髈和其他调味料。大火煮开后,再小火煲40~50分钟即可食用。

figure_0048_0040

立春起居养生:夜卧早起,多活动

立春要晚睡早起

立春时节作息要“晚睡早起”,《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了关于立春时节养生要晚睡早起的说法,民间也有“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的民谣。立春以后,天气转暖,阳气回升,万物生发。随着时间的推移,白昼时间越来越长,晚上时间随之变短,我们的作息也应随着这种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所以此时“晚睡早起”就变得很有必要。这样做可以防止人体受到春天气息的震荡。“晚睡早起”事实上是一种顺势而为的养生方法,否则会产生诸多不良后果。例如会导致人体内的阳气受到抑制,从而使人体气息不畅,造成“上火”,还可能伤害到肝脏,使肝气不畅。

当然,“晚睡早起”也要适可而止,不要极端化,晚睡也不宜过晚,早起也不宜过早。立春时节睡眠的最好时间是晚上11点至早晨6点多。

立春尽量少接触宠物

在万物复苏的立春时节,宠物有可能成为人体健康的杀手,轻者会引起皮肤过敏,重者可能会引起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结膜炎、荨麻疹等病症。因此不要小看宠物对人体过敏的影响。在家庭饲养的宠物中,猫和狗是占比重最大的,也是最容易引起人体过敏的两类动物。对猫狗过敏主要表现为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哮喘以及特异性湿疹等,此外,猫狗的过敏源长时间飘散在空气中,极易被人体吸入呼吸道,引起哮喘。猫的过敏源主要是由皮脂腺、唾液腺、皮毛、泪腺、尿液中分离出来的,常常会集中在皮毛的根部,黏附于一些较小的颗粒表面,飘浮在空气中。狗的过敏源相对稳定,可以在灰尘中存在很长时间,猫的致敏性较强,因此一旦出现过敏,应该及时就医。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figure_0049_0041

立春运动养生:散步、慢跑、踏青

勤散步奋精神,疏通气血、生发阳气

春天是一个万木争荣的美好季节,立春之时,春日到来,人亦应随春生之势而动。立春日出之后、日落之时是散步健身的大好时光,散步地点以河边湖旁、公园之中、林荫道或乡村小路为好,因为这些地方空气中负离子含量较高,空气清新。散步时衣服要宽松舒适,鞋要轻便,以软底为好。散步时可采取全身活动,例如合擦双手、揉摩胸腹、捶打腰背、拍打全身等动作,以利于活血化瘀、通气血、生发阳气。

散步不要拘泥于常规形式,应量力而行。活动速度快慢、时间的长短,应以劳而不倦、轻微出汗为度。散步速度一般分为缓步、快步、逍遥步三种。老年人以缓步为好,步履缓慢,行步稳健,每分钟行60~70步,可使人稳定情绪,消除疲劳,亦有健胃助消化的作用。快步,每分钟约行走120步,这种散步轻松愉快,久久行之,可振奋精神,兴奋大脑,使下肢矫健有力,适合于中老年体质较好者和年轻人。逍遥步,散步时且走且停,时快时慢,行走一段,稍事休息,继而再走,或快走一程,再缓步一段,这种时走时停、快慢相间的逍遥散步,适合于病后康复期的患者或缺乏体力活动者。

立春常见运动养生方法

figure_0050_0042

慢跑增强免疫力,改善心肺功能、降血脂

立春时分,万物复苏,休息了一个冬天的身体也该动一动了,而慢跑活动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慢跑是一项简单而实用的运动项目,它对于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血脂、提高新陈代谢能力和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都有较好的作用。慢跑还有助于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消除便秘。

踏青时要预防花粉过敏

立春时节,是外出郊游、放松心情的最好时光,但是在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惬意之外,也不能忽视这个季节所带给人们的一些季节性困扰,避免出现季节性过敏症状。立春前后,春风拂面,此时正是人们到户外透透气的好时节,但是户外活动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例如空气中飘浮的花粉就是造成身体过敏的罪魁祸首。不少人都会对花粉过敏,因此在外出时要避免近距离地接触花粉,如果肌肤上出现小红斑、水疱、瘙痒等过敏症状时,要及时医治。花粉过敏,人们能够普遍意识到,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树木也会使人在春季发生皮肤过敏。如随处可见的柳树就是此季节常见的过敏源。柳树发芽之后会有一些毛茸茸的柳絮,春风刮起,这些柳絮就会随风飘荡,吹到人脸上或者其他暴露在外的肌肤上就极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如果吹到眼睛周围,还有可能会引起过敏性眼炎;鼻子吸入之后也会引起过敏性鼻炎。因此,这个时节不但要预防花粉过敏,而且还要注意柳絮过敏。

与立春有关的耳熟能详的谚语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是我国流传最为广泛的格言式谚语之一。它出自《增广贤文》,原文内容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一年之计在于春,强调的是在一年的春季,要做好详细可行的计划,起个好头,为全年的工作打牢坚实的基础。

无论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一定要预先做好准备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按照计划和步骤,按部就班地做好每一步。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早春孩儿面,一日两三变

立春时节,虽然南方已经比较暖和了,但是北方还是寒冷的,尤其东北三省还是冰天雪地。这个时节南北的温度差别很大。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热空气常常发生摩擦冲突,形成锋面,从而发展为气旋。气旋来了,天就下雨;气旋去了,天又转晴。春季的气旋是全年中最多的,天气也就变化无常,好像孩子的脸,忽哭忽笑。有经验的人们常说“早春孩儿面,一日两三变”,是形容早春气温复杂多变的特征。因此,人们采取保守的办法春捂秋冻,以不变应万变。随机应变、相机而行这一谋略的实质是当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时,要能够随着时间、地点、主客观条件等变化而机智地做出相应的选择,掌握主动,把握成功的机会,博取最大的劳动成果。

误了一年春,三年理不清

“误了一年春,三年理不清”这句农谚强调的是要抓住春天适时播种的大好时机,倘若延误了春天播种,那么秋收就要遭受较大损失。如果形成恶性循环,三年也挽回不了巨大的损失。农业生产的过程是一个按照自然界的季节规律进行农事活动的过程,要严格按照节气气候实际情况安排农事活动,否则一步错,随后步步跟着错,数年不能调整到位。人生的许多方面都是这样的,比别人行动慢了一个节拍,随后将永远赶不上别人的节奏了。

春打六九头、春打五九尾

“立春在六九的第一天,为春打六九头;立春在五九的最后一天,为春打五九尾。”“春打六九头”,由于农历每个节气15天,冬至到立春间有小寒、大寒两个节气,3个节气45天与5个九的日数相同,立春之日在六九的头一天,所以说“春打六九头”。不过不是绝对的,也有“春打五九尾”的时候。有些年份是“春打五九尾”,即立春之日在五九的最后一天,例如2008年的立春日是在冬至后五九的最后一天。一般来说,“春打六九头”或“春打五九尾”是不规则交替的,多数年份是在六九头立春,少数年份在五九尾立春。

立春时间前后差一天,民间传统观念认为年景是不一样的。“春打五九尾,家家迈不开腿;春打六九头,家家喂上牛。”这句民谣的意思是春打五九尾年景困难,春打六九头年景好,人们生活宽裕。不过这些主观臆断缺乏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