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中华养生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健康自然的饮食疗法

食疗的理论基础源于丰厚的饮食文化和中医文化,集科学性与实际应用指导性于一身。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讲究的是色、香、味、形、质、声、器、意合而为一的高深境界。

古人很早就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合理膳食搭配的原则。经过漫长的实践与总结,人们发现一些食物不仅可以用来食用充饥,亦可以强健体魄、治病延年,于是在追逐饮食所带来的美好体验同时,人们更注重于饮食营养的合理搭配与均衡,利用食物原料所具有的某种功效通过特定的烹制、取用达到食疗的目的。而这些人们摄取的各类食材的性、味、功能与中医所遵循的阴阳五行、四气五味、脏腑学说、君臣佐使、辨证论治共同构成了食疗理论的整体框架。

食疗所使用的原料多来自于人们日常所熟知的各类食物以及某些特定的中药,古代概括的说法是“谷、肉、果、菜”,在今天看来就是谷物、畜禽、鱼、奶、蛋、水果、干果、蔬菜等各类食材。人们在保证原有膳食的特色与美味的同时,添加一些中药以获得一般食物所不具有的特定功效,而无论是选用的食材还是添加的中药,都具有一定的性、味与功能。

figure_0063_0085

所谓的“性”,即是食物和中药的寒、热性质,通常分为寒、热、温、凉四种。温、热与寒、凉分属两类不同的性质,温弱于热,凉弱于寒。由于食物的性质通常没有中药那么清楚、强烈,其温热之中温性居多,寒凉之中凉性为广。因此食物一般只分成温热性和寒凉性两大类,而介乎两大类之间者则归入平性(即不冷不热之类)。食物中的温热寒凉主要依据它们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来具体判定,其中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食物属寒凉性(如发热时食用的西瓜、梨或荸荠等),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食物一般属于温热性(如阳虚的人食用羊肉、生姜等食物)。

所谓的“味”,即是中医药学所常为提及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不同味道的特点与其在食疗中的功效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孙思邈曾评价,“食能排邪而安五脏,悦神爽志以资血气”。由古至今,食疗已不仅仅代表着一种简单的饮食观,它更是一种理论完备、形式多样、方法独特、使用方便、功能齐全的科学,在不断地实践应用与积累中逐渐成为劳动人民以经验、智慧浇灌而出的灿烂之花。

食疗的历史与发展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就是食物。人们是在寻找食物与各种饮食实践中发现了食疗的特点与规律,并经过数千年经验的积累与总结浓缩成今天丰富多彩的食疗文化。

figure_0064_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