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农尝百草到《本草纲目》
——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中药的发现和应用以及中药学的产生、发展和中医学一样,都经历了漫长的实践过程。
原始时期,我们的祖先不可避免地会因误食而中毒;同时也可能因偶然吃了某些植物,使原有症状得以缓解甚至消除。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逐步积累了辨别食物和药物的经验,这就是早期植物药的发现。
我国药学发展很早,正式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西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的问世,奠定了我国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对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秦汉时期,西域的药材输入内地,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当推《神农本草经》,全书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按药物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又增加汉魏以来名医的用药经验,撰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对魏晋以来300余年间中药学的发展做了全面总结。南朝刘宋时代雷敩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该书系统地介绍了300种中药的炮制方法。
进入唐代,朝廷组织编写了《新修本草》。此书图文并茂,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它也是世界上最早公开颁布的药典。此后,搜集《新修本草》所遗漏的药物,又编写成《本草拾遗》。至五代(公元935—960年),韩保昇也以《新修本草》为蓝本编成《蜀本草》。
宋金元时期对药品功效认识深化,炮制技术有所改进,成药应用得到推广,药学发展呈现了蓬勃的局面。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开宝重定本草》《饮膳正要》等。
明代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该书全面总结了明以前药性理论内容,保存了大量医药文献。其百病主治药,既是临床用药经验介绍,又是药物按功效主治病症分类的楷模。
在《本草纲目》的影响下,清代研究本草之风盛行。医学家进一步补充修订了《本草纲目》的不足。清代专题类本草门类齐全,其中也不乏佳作。
历代的中药典籍
我国研究中药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时期。中药研究成果主要靠书籍记录,因此我国有大量的药典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