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核心提示
言语在精不在多。最不会说话的人可能就是喋喋不休的人。要想把话说得“高效”,你就应该言简,让对方很快明白你所要表达的意思。
理论指导
在任何场合说话,我们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一个语言精练、懂得适时缄默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受人欢迎。而一个不分场合、总是喋喋不休的人,有可能“话多错多”,招人反感。
俗话说“祸从口出”,有时候仅是因为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而遭到祸害。我们应谨言慎行,不能因一时兴起,说一些无根据的话语,这只会让自己名誉受损。
子曰:“辞达而已矣。”孔子的意思是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道德经》中有“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说法。老子说:“话说得太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弟子规》中的“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告诉我们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说话要恰到好处,该说的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说,立身处世应该谨言慎行,谈话内容要实事求是。
据史书记载,子禽问墨子:老师,一个人话说多了有没有好处?墨子回答:话说多了有什么好处呢?比如池塘里的青蛙天天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注意它。但是雄鸡,只在天亮时叫两三声,大家听到鸡啼就知道天要亮了,于是都注意它。墨子的回答虽然简单,但阐述了说话既要切中要害又要恰合时宜的道理。青蛙与雄鸡的对比,形象地诠释了把握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的真正内涵。
古往今来,会说话的例子不胜枚举。孔子崇尚周礼,曾专程到东周都城洛阳考察礼仪制度。当他在参观周王祭先祖的太庙时,看到台阶右侧立着一个金属铸造的人,嘴上被扎了三道封条,在这个金属人的背面,还刻有铭文:“这是古代一位说话极其慎重的人,小心啊!小心啊!不要多说话,话说的多坏的事也多!”
《菜根谭》中说:“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意思是说,十句话说对九句,未必有人说你好,但如果说错一句话,则各种指责,抱怨就会集中到你身上。
由此可见,多说话不如少说话,说话要恰当无误,千万不要花言巧语。那些话痨者往往说个不停,难免口干喉痛,不仅得不到任何益处,一旦发生了“口是祸门”的事情,只会给自己的处境和人际关系带来障碍。
诸葛瑾是三国时期孙权手下的大臣,平时话不多,但常常在紧要关头,几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有一次校尉殷模被孙权误解,要被杀头,众人都向孙权求情,只有诸葛瑾一言不发。孙权问:“为什么子瑜(诸葛瑾字子瑜)不说话?”诸葛瑾说:“我与殷模的家乡遭遇战乱,所以才来投奔陛下。现在殷模不思进取,辜负了您,还求什么宽恕呢?”短短几句话,孙权就感到殷模不远千里来投奔自己,即使有过错也应该原谅,于是就赦免了殷模。
与人交谈时,有些人聊到尽兴,一股脑地把什么话都说出来,好像自己多么真诚、坦白;也有些人由于一时气急就什么都不顾,什么都说,话越尖酸刻薄,越狠毒越说,一时的解气之后只怕是后悔都来不及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一句话没说好就可能让你身处逆境;一句话没说好就可能让奸佞的小人抓住把柄置你于死地!
某博物馆派出某馆员招揽橱窗广告业务,这位馆员专程赶到当地一家制鞋厂,稍加浏览,就大包大揽地与厂长谈生意。他自以为是,手指厂房里展列出的各类鞋产品,夸奖一通:“这种鞋子,款式新颖,美观大方,如果与我们馆合作,广为宣传,一定会提高知名度的!然后就会畅销全国,贵厂生产也会蒸蒸日上啊!”
听起来声情并茂,又具说服力,可惜说话人并非制鞋内行,原来他夸耀的是对方厂中积压的一批过时的产品。结果厂长不动声色地答道:“谢谢你的话。可惜你指出的这批鞋子全部是落后于市场供求形势的第七代产品,现在我们的第九代产品正在走俏、热销。”
仅此两句话,就令这位馆员无话可说了。我们要学会少说话,说也要说得巧妙,千言万语也不及一个事实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深刻。如果想要使你所说的话令人重视,有一个技巧就是少说话。少说话的人有更多的时间静静思考,因此说出来的话更为精彩。尤其是当更有经验或者更了解情况的人在座时,如果多说了,就等于自曝其短,同时也失去了一个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机会。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但要学会适时地沉默,还要学会优美而文雅的谈吐。少说话固然是美德,但是人处于社会各种场合,在不该开口的时候,要做到少说话并适当地缄默。在该说的时候,就要注意所说的内容、意义、措辞、声音和姿势,要注意到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无论是探讨学问、接洽生意还是交际应酬、娱乐消遣,我们要尽量使自己说出来的话重点突出、具体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