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近因效应:最后一句话往往最能决定谈话效果
核心提示
往往最后的一句话决定了整句话的调子,所以语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完全不同。
理论指导
所谓“近因”,是指个体最近获得的信息。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毕业生小林是个相貌平平的男孩,到一个单位参加面试,进考场后,考官只轻描淡写地问了他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是哪个地方的人等几个问题后,就说面试结束了。正当他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小林立刻回答:“你们并没有提可以反映出我的水平的问题,所以,你们也并没有真正地了解我!”考官点点头说:“好,面试结束了,你出去等通知吧。”结果是录取通知书如期而至。
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其实,考官第一次说面试结束,只是做出的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查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首因效应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
在社交活动中,近因效应也得到许多应用。比如你到饭店去吃饭,点了丰盛的酒水菜肴,酒足饭饱、快要结账的时候,服务员会给你免费送上一盘水果,这时你会感到很愉快。其实这为的是拉住你做他的“回头客”,下次再来光顾。
美国的航空公司服务精良,一路上让乘客都很满意,但下了飞机,乘客却要在行李处等候6分钟才能取到自己的东西,于是人们就报怨,说航空公司服务质量差,运送行李的速度慢得令人难以忍受。后来有个心理学家出了个主意,他让航空公司派人在乘客下机以后,马上就热情地招呼他们跟随着去取行李,绕了一圈,走了7分钟的路,一到行李处,人们马上就拿到了行李,于是他们纷纷称赞航空公司的高效率。
其实这就是近因效应在起作用。相对来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前面发生的事容易被最近发生的事所湮没。这是一种心理误区,它使我们做出了与客观事物不完全一致的判断。尽管这种心理定式并非一种全面客观的评价,但却是大多数人都存在的心理现象。
近因效应的启示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近因效应带给人们一些启示,我们要更好地利用它,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1.做人说话要首尾一致
虽然首因效应强调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可以给自己加分,但近因效应也让我们明白,与人交往时,最后一句话也决定着谈话效果。所以,交往中不仅要重视开头,也要注意有一个好的结尾,否则,再好的“第一印象”也无法保证“近因效应”的负面影响。
2.说话语序不同影响效果
由于近因效应往往因为最后的一句话决定了整句话的调子,所以语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完全不同。有时尽管你有心讲出令人感到痛快的话,但是如果最后一句话是悲观的语调,整句话就呈现出悲观的气氛。
例如,向考生说:“随便考上一个学校,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或者说:“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只因语句排列的顺序不同,但给人的印象全然不同。前者给人留下悲观的印象,后者则相反,给人一种乐观的印象。
3.批评之后莫忘安慰
美国某职业棒球队的一位名投手,由于某一个后进球员犯了不该犯的失误,气得他当场把棒球手套狠狠地摔在地上,然而在比赛之后,他还是上前拍拍那个后进球员的肩膀说:“不要难过,我知道你也尽了力,好好加油吧!”这是一句多么适时而得体的安慰话。
因此,生活中,我们在不得不批评他人的时候,千万别忘了在批评之后加上一句:“其实,你还是很不错的。”尽可能使它产生一个良好的近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