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疑病症,应该怎么办
在所有的同龄人中,张小姐算得上是很幸运的一个了:长得貌美,身材又好,她还毕业于某名牌大学,后又被著名企业看上,并且在公司一步一步升迁,最后还当上了副经理,并且在公司当总经理助手的时候刚好和总经理日久生情,俩人最近筹划着结婚的事情呢,可以说,她的人生,简直就是完美无比。
可事实上,她并没有大家想象中过的那么好。她常常需要为了一个企划案熬夜到很晚,经常要考虑一些公司里面各种关系的事儿,家庭那边也是,她的父母准备从老家搬过来,这可又是件浩大的工程,至少怎么安置两位老年人是要提前安排好的。她还担心公司里面美女太多,她的未婚夫会跟别人跑掉。比如上次吧,那个小张和他在办公室嘀嘀咕咕半天也不知道说些什么,两个人看起来还有说有笑的呢。
想找个人说说,只是翻遍了通讯录都找不到,她就百无聊赖地开始刷微博之类,然后开始晒最近的照片,和他一起去干什么干什么了,底下有时候会莫名其妙有一些其实不太熟的办公室同事的回复:哇哦!姐你好幸福哦!我要是像你一样就好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摆脱单身的状态呢?她想想觉得好笑,别人都觉得她过得特别好,以至她都觉得自己好像真的过得特别好。是啊,在那些人眼里,她穿着漂亮的衣服,提着名牌包包,每天可以做不一样的头发,情人节的时候不用一个人,还可以干很多貌似很有意义的事情。只是她为什么不觉得开心呢?
她晚上总是熬夜熬到很晚,然后常常就睡不着了,最近她老觉得自己的胸口很闷,然后就想是不是自己病了,就跑去医生那里看,医生说没什么事儿。她还不放心,就把自己的身体通通都检查了一遍,结果发现好像确实没有什么有问题的地方。
但是即使是这样,她还是觉得自己是哪里出问题了,具体哪里她又说不清,因为没有任何检查结果。但是还是要上班,她的工作效率极低,时常感到不安、担忧和紧张,情绪很差,对什么都没兴趣,就连自己平时最喜欢的唱歌跳舞都很少去了。
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疑病症,又称疑病性神经症。患这种病的人表现症状常为心慌、心跳加速、头痛、失眠、多梦、疲乏无力等,并且这种症状有时间性,用脑后症状加重,休息后症状会减轻。
这种病症,是一种反应方式,一种综合征。具体主要表现为,对心脏、胃、肠道、脑、脊髓等方面的担忧,他们会很焦虑地去观察身体的自律功能。通过这些非自然的观察注意和焦虑的态度,这些心理活动会不自觉地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就是那些使自主神经分布的器官系统会受到功能性损害。
这里有一个反作用,就是因为这种心理活动会导致生理上的器官系统的功能性损害,同时这种损害会导致这个人对于疾病的担忧。
这种病人对于器官及其功能的焦虑程度有时可接近恐怖症,一味地纠缠,固执地认为自己有病这一点又类似强迫症。
我们可以从很多案例中看出来,患这种病的人一般都过分地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一般都具有渴求完美人格特征,从他们对医院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来他们身上都具有谨慎的特质,也是因为这些特质导致他们会怀疑自己得病并且深信不疑。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病因是什么,那么解决办法就应该从这里下手。这个疑病症也是如此。这种情况下,建议患者多看看书,或者出去旅游一下,可能眼界广了就不会想太多。
当然,这不是重点,其实还是需要心理医生的辅导,不得不承认,很多心理医生的帮忙还是很有用的。
对于这种患者医生应以支持性心理治疗为主,要耐心细致地听取患者的诉述,让他们出示各种检查结果,持同情关心的态度,不要挑动患者的症状,要顺着他们,第一步就是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才有继续沟通的可能。
可以通过转移环境,改变生活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或者引导患者做另外一些他们感兴趣觉得有趣的事情,来改善他们的症状。
同时可以找他们的亲戚朋友来帮忙,在患者信赖医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疾病的本质,告诉他们这是一种心理障碍,需要用心理的办法去治疗。如果患者接受暗示性的程度很高,可以做一种暗示疗法,可获得戏剧性的效果。
事实上,一定的药物也是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的,比如说抗焦虑和抗抑郁药,它们可以消除患者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个都是要慢慢来摸索的。
上面是医生要做的,那么患者应该怎么做呢?
可以通过自我暗示法加以调节。比如:“过去自己感觉到这儿痛那儿痛、这儿不舒适那儿不舒适,都是自己太敏感的缘故。其实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有这样的现象,这不是病,是一种正常人的‘不正常’现象,会很快过去的。我的身体其实还行,这已被所有检查过的和化验过的结果所证实,医生也都说自己没有任何疾病的,现在自己应该坚信这点了。我今后不去想它了,不舒适的感觉就会消失了。现在我已经感觉到舒适多了,也不再为此而烦恼了,现在我对自己的健康充满信心。”类似这种。
自我暗示语要根据自己疑病的情况编写,要毫不犹豫、直截了当,使自己接受“不必怀疑”的观念。
如果每天自我暗示一次,效果较佳。
主要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它不是身体上有病,而是心理上有病。要在“无器质性疾病”的前提下努力放下思想包袱和心理负担,要从个人“疾病”的小圈圈中跳出来,轻装前进。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要整天围着自己转,视野要宽广些,度量要大些,平时要多为周围人考虑。可以转移注意力,培养一些别的方面的兴趣爱好,比如唱歌、画画,当你的关注点不再放在自己的身体上的时候,可能事情也就过去了,我们常常焦虑就是因为我们不肯转移注意力。
最后一点,就是要好好和医生合作,不要不相信医生,要正确看待医生间的诊断不一致的情况,要如实客观地陈述病情,不要夸大和做出不切实际的解释,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的诊断,不要把自己的感觉强加于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