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我的“偶像”
Jason的中文很流利,但这不意味着他已经东方了,比如他不能接受中国的餐饮方式。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是因为洁癖,其实不然:他很在乎属于自己的刀叉,甚至在餐桌之上,他也有专属于自己、他人不得侵犯的领地。
同样近乎于洁癖,他也非常在乎自己的口腔清洁。其实在他看来,自恋是对别人的尊重。因此,他会耐心地搭配当日服饰、定期保养皮肤,对待自己的身体就像对待一辆爱车。
对别人不经意的碰触,Jason有着本能的反感甚至是厌恶,因此他很少乘坐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而是雇了一个带车司机。他说:“关上车门,有与世界脱离的感觉,温度、湿度、气息都是属于自己的,跟别人无关。”
当一人的自闭和自恋挂钩,他的行为会表现得更为激烈,甚至病态。拒绝社会交往、自恋亦因此成为一种本能。因为唯有在自己编织的世界里,自尊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通常自恋的人绝不会模仿别人或封别人为偶像,就算模仿别人转化为自己的有价值的东西,成为一种创新;自恋主义者往往忽视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看不到自身的不足与别人的长处,他有自己的个性,拿别人的不足来比自己的优点,越来越陷入封闭状态。
谁也不学,我行我素;以自己为崇拜对象;这些都是典型的“自恋”,在心理学上形容自我陶醉的行为或习惯。如果没到极端的情况,自恋被视为健康心理的重要元素。在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上,过度的自恋可以变成病态,或者会有严重人格分裂、不正常的表现,例如自恋人格分裂。
“自恋”这个字眼通常带有贬义,代表夸张、自满、自负、自我或自私。当用在一个社会团体的时候,它通常代表精英主义,或者对他人疾苦的冷漠或不闻不问。
“我现在越来越像一个明星了。”小海对着镜子好像在和虚空说话。
小海的自恋比较粗糙,完全颠覆了通常意义上自恋者珍视自我形象的常规。他不太在乎别人的眼神,赌神式的大背头、老式的呢子大衣、高领T恤、硕大的旅行背包,这些古怪的装备居然在他身上神奇的统一了。
有时候小海会在半夜起来看自己的照片或者以前的影像记录,这个习惯在家人看来很不能理解。与此对应的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习惯,不屈服。很多矛盾汇聚在小海的身上,自恋这个词汇被他粉碎然后重新组合,似乎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他自恋并且不断自我认可。
男性自恋的一个特征就是自我认可程度极端高涨。这与女性自恋不同,同样是外貌,女性因为自己天生丽质而自恋,男性则是因为自恋而倍感自己风神俊秀。
小海不只是“自我迷恋”,他还有其他重要特征,大多表现为过度自我重视、夸大、对别人缺乏同情心,对别人的评价过分敏感等。总是认为自己是特别的,生在世上就享有一种特权。
除此之外,小海对别人的议论是颇为关心的,一旦听到赞美
之词,就沾沾自喜,反之,则会暴跳如雷。他对别人的才智十分妒嫉,有一种“我不好,也不让你好”的心理。在和别人相处时,他很少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的情感和需要。
对那些自恋的人进行深入研究,会发现在其内心深处常有深藏的自卑和自责心理。他们虽然表现出自命清高、超“凡”脱“俗”,但对别人的只言片语却极为在乎,而且,一旦被人击中“痛点”就会怒不可遏、暴跳如雷。他们往往只是用自尊、自重来构筑一堵自我防御的围墙,而这堵墙实际上并不牢固,一旦有外力作用,就会摇晃甚至坍塌。
因此,自恋程度越深时总会出现各种情绪困扰,如抑郁、烦恼等,并可有失眠、头痛、汗多等生理症状。对这些人应当让他们学会理智调节法。自恋人格在出现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时,往往会伴随出现思维狭窄现象,而思维狭窄现象出现后,又会加速不良情绪的盲目增长。
人的不良情绪强度越大,其思维就越有可能被卷入情绪的漩涡,从而发生不合逻辑、失去理智的种种反应。例如,一个人在气愤时看什么都不顺眼,因而会把气出在无辜的家人和器皿上。
关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
现代理论认为,自恋型人格特点是“以自我为客体”。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有这样一些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认为,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有自高自大、夸大倾向的,例如婴儿稍稍得不到满足就会大哭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
当这一上帝由于被父母或养育者所满足时,则获得快乐;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这一不被满足的情况其实是在婴儿养育中经常发生的。
自恋的人最主要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人生中最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行为实际上退化到了婴儿期。朱迪斯·维尔斯特在他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道:“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
以上所显示自恋人格特征和暂时发生的自恋不同,例如某个人因为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而变得自大一段时间,我们则不能简单地视为自恋性人格障碍,尽管这两者似乎有类似。但自恋型人格障碍应该是从童年起到目前一贯的表现,而非暂时、短期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