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进的“劝说”
“大不了一死,一了百了。”某学校女生小刘说,如果不让我们在一起,我们就结束自己的生命。
身边的家长也轻声细语地劝解过,也以长者的威严义正词严地斥责过,可小刘和小张两人非但不收敛,反而堂而皇之地对父母说:“我们绝不放弃!”“我们绝不分手!”双方的家长甚是恼火,准备联手出击,双管齐下,以阻止这段“非正常的男女交往”。
小刘和小张一副“不达目的誓不休”的神色,父母们完全没有办法,母亲暗自为她担忧,默默地流泪。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孩子们之间的爱情,反而使之增强。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孩子们相爱就越深,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还是学生的小刘和小张就是这种情况。
莎翁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几乎人尽皆知: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又叫禁果效应,是心理学的一种人际交往效应。指有好感的异性间,受到的外界干涉越多,他们的感情就会越深。就是这种效应造就了千古奇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
心理学上把这种爱情中的“越艰险越向前”的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即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越权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就会感到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正是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不断地上演。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以青春期发生的频率最高。小刘和小张的早恋情况,其实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他们希望通过自我的努力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所以不肯轻易接受成人的观念。
但这一时期,他们对两性关系的自我探索处于模糊状态,种种的困惑无法解除,而他们体内性能量的激增又会导致性情绪的极大波动,因此,在他们身上难免要出现逆反心理和行为。
心理学家发现,越是得不到的东西,人们就越是觉得珍贵。于是小刘的父母越是想办法不让他们在一起,越是增加了小刘对爱情的期望值和得到的期望,促使小刘更加激烈地反抗。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并不是说不好,最起码罗密欧和朱丽叶在受到百般阻挠的热恋中,无暇顾及罗密欧的缺点;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为了“吃不到的葡萄”摔伤了自己。“吃不到的葡萄”不一定是酸的,但是也不一定是甜的,我们要学会恰当地处理得失。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事迹来教育激励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青少年对家长提到的周围同事邻居家的同龄人学习上的先进经验和事迹反感相当的强烈,即使是平时比较内向的女生也不例外,而偏偏家长最喜欢主动和孩子谈及的话题之一就是周围同龄人的情况。
而教师比较喜欢谈及的话题则是学习如何如何好。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和家长老师的矛盾激化,有一些学生会变得固执偏激,对某些事情,比如某个老师的话简单否定,这样的学生往往心胸不够宽广,固执己见,一旦认定的事实很难自我纠正,这个过程中难度比较大。
认知失调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颇具罗曼蒂克色彩的效应。当人们被迫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对象的喜欢。
因此,人们在选择恋爱对象时,由于人们对父母反对等恋爱阻力的心理抗拒作用,反而会使双方的感情更牢固。当这种恋爱阻力不存在时,双方却有可能分开。经历过重重阻力和生死考验的爱情,不一定能抵得住平凡生活的冲击。当爱情的阻力消失时,也许曾经苦恋的两个人反而失去了相爱的力量。
心理学家的研究还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
因此,当小刘处于父母超强的压力要求下,要她放弃自己的恋人的时候,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小刘反而更转向自己选择的恋人,并增加对恋人的喜欢程度。
好心提醒孩子“降温了,带件衣服去学校”,孩子的回答是“你好烦!”孩子上了初中,不像上小学时那么听话,经常会“犟头倔脑”,甚至爱顶嘴,这恐怕是所有家长的困惑。然而,这是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正常表现,如果你听到孩子频频有这样的反应,那说明他打算独立了。
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不仅是一门科学,也需要技术。首先,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少说多做。心理专家认为,12~16岁是孩子的心理断乳期,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了,极易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此时做家长的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凡事做“退一步”想,切不可“迎难而上”,对孩子少一些言语上的刺激,多些行动上的关怀;有时候,无声的行动反而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要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在这个阶段,许多孩子自以为是,不愿与家长交流。因此,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体谅孩子的压力;事事想在孩子的前头,学会与孩子分担。如学习上的焦躁、交往上的矛盾、懵懂的爱情困扰等,要多平心静气地与孩子交流,多一些疏导,少一些絮叨,与孩子一同应对青春路上的种种遭遇,遇到事情千万别不分青红皂白地“一言堂”。这种平等的教育理念要求家长放下身段,放下架子,推心置腹地走进孩子心里才行!
最后,多去赏识激励。青春期孩子出问题很正常,遇事家长别急躁,应沉下心去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多以赏识的目光看孩子,多以鼓励的语言激励孩子。这样的话,孩子还是愿意与家长沟通协商,许多棘手问题或许就可迎刃而解。否则,就容易激化矛盾,弄得一家人不开心,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总之,与青春期的孩子交流要讲究方式方法,家长切莫一味地絮叨抱怨,要知道“润物细无声”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无声胜有声”才是教育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