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管理的实践
·第一节·管理的定位与成效
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管理精粹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变动中的管理界》德鲁克
精彩阐释
德鲁克认为,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绩效的高低,甚至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任何企业目标都不是纸上谈兵,更不是空中楼阁,要想把目标变成现实,唯一的出路就是行动。
有一个年轻人,他对大学制度的弊端已经思考很久了,对此他有很多想法。一天,他终于鼓起勇气,向校长提出若干改进大学制度的建议,结果他的意见没有被校长接受。
于是,他做了一个在当时称得上是骇人听闻的决定——自己办一所大学,他要自己来当校长,以消除这些弊端。
在当时,办学校至少需要100万美元。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上哪儿找这么多钱呢?难道要等到毕业后再挣吗?那实在遥不可及。
年轻人每天都将自己关在寝室里冥思能赚到100万美元的各种方法,他坚信自己可以筹到这笔钱。同学们都认为他是白日做梦,不切实际,天上不会掉馅饼。
有一天,这个年轻人意识到,不能再停留在思考层面了,长此下去永远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于是,他做出一个决定,那就是不再思考,而是立即开始行动。他果断地采用了一些以前想出来的他认为还不错的计划,然后拿起电话给报社拨了过去,说他准备举行一个演讲会,题目是《如果我有100万美元》。
他不厌其烦地给无数家报社打电话,一遍遍地讲述自己的想法,但是没有一家报社理他,更多的是对他的取笑,说他“天真、无知”。然而这些丝毫没有打消他的热情和行动。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个报社的社长被他的诚意和精神打动,告诉他有一次慈善晚会,并允诺在晚会上,留出15分钟作为他的发言时间。
那是场盛大的慈善晚会,许多商界人士应邀出席。
机会来了,他面对台下诸多成功人士,毫不怯场,走上讲台,发自内心、饱含真挚地说出了自己的构思和计划。
等他演讲完,一个叫菲利普·亚默的商人站了起来:“小伙子,你讲得非常好。我决定投资100万,就照你说的办。”
事情马上变得简单,年轻人用这笔钱办了一所自己理想中的大学,起名为亚默理工学院——这就是现在著名的伊利诺理工大学的前身,年轻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将自己想法转化为目标并敢于行动的年轻人就是后来备受人们爱戴的教育家——冈索勒斯。
冈索勒斯敢想敢干,用他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理想,而是缺少能把理想转化为行动的人。管理也是如此,如果管理者仅仅对企业的目标高谈阔论,而缺乏实际的行动,这样的管理者绝不是一流的管理者,这样的企业也绝不是一流的企业。
之所以会出现一流的企业用三流的员工创造一流的业绩,而三流的企业用一流的人才创造三流的业绩的现象,原因就在于一流的公司能坚持不懈地将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即使在发展壮大、招募新员工,甚至兼并其他公司以后亦能如此。
而三流公司空有许多既聪明又勤奋的优秀人才,却不能将他们的满腹经纶用于经营实践,给公司创造绩效。公司之间出现的这种差距就是行动力的差距。
企业必须行动,行动才能实现管理。遗憾的是,许多管理者宁愿对问题进行反复讨论、界定和分析原因,也不直接去解决它。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将空谈阔论等同于实际行动的倾向。实际上,事情只有付诸实施,而且必须有人去做,才能够完成。
施乐公司曾经在一个名为“质量挂帅”的计划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结果却由于撰写和讨论大量书面文件的原因而陷入困境。直到4年之后,实施的情况仍然良莠不齐。
大约有7万名施乐员工接受了为期6天的质量管理培训,然而调查显示,只有13%的员工自称在决策中用到了质量成本方法。尽管施乐尽了最大努力,但是质量观念仍然没有成为该公司的基本经营原则。
企业管理必须产生绩效,而产生绩效的唯一途径就是行动。没有行动力和执行力的企业,任何决策都会“失灵”。所以,德鲁克强调,管理就应该重视实践、重视行动、重视绩效。管理者应该做到“知行合一”。
实用指南
作为一名管理者,光有高深的理论是不行的,还需要你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并能够产生积极效果,创造无穷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