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金融学一本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利率市场化:把定权还给市场

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利率市场化就已经在全球初露端倪。有些国家默许银行等金融机构挣脱利率管制束缚,有些国家则干脆逐步放松甚至废除利率管制。

例如,在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美国从1980年开始分阶段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并且在1986年1月取消了定期储蓄存款利率上限,完全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与此同时,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也基本取消了贷款、存款利率限制。

如果媒体经常报道利率下调,物价就会上涨,人们的生活负担会因通货膨胀而加重。另一方面,基准利率如果上调,百姓偿还贷款利息又会变得艰难。所以说,“利率上调,百姓受损;利率下调,百姓依然受损”,而非常不幸的是这种矛盾现象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风险结构都由交易双方自主确定,中央银行只是通过调控基准利率来间接影响市场利率,从而实现调整货币政策的目标。

利率降低,储蓄的百姓和每月领取固定工资的百姓会蒙受损失;利率提高,贷款消费的百姓则会受损。银行也是相同的道理。利率降低,会比过去通货膨胀时所贷出债务的利率要低,银行的资本反而会缩水。如此说来,利率的变动对百姓、企业、银行等各方来说,皆随着各自情况的不同或受益或受损。也就是说,谁会获益将取决于基准利率的升降。基准利率是投资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参考指标,它带来的不仅是利息上的负担,更是说明市场有多少储蓄的最重要指标。

从全球范围来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过去都曾经实行过非常严格的利率管制。利率管制虽然在不同历史阶段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各种金融工具层出不穷的今天,利率管制越来越脱离市场需求,表现为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甚至阻碍经济发展。银行利率经常会调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资本市场发展需求。那么,从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而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中国,以中国人民银行对国家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规定的存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除活期存款利率未调整外,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均相应调整。

2010年20日的加息是我国央行时隔3年后的首度加息。央行最近一次加息是在2007年12月,2007年为应对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央行曾先后6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008年9月起,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央行又开启了降息空间,5次下调贷款利率,4次下调存款利率。因此,本次加息可以视为是对当前通胀压力的担忧。

什么是基准利率?你能解读一下这条新闻背后的意义吗?现在这条新闻里面涉及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金融名词——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人民银行公布的商业银行存款、贷款、贴现等业务的指导性利率。存款利率暂时不能上、下浮动,贷款利率可以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10%至上浮70%。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利率水平作参考。所以,基准利率也就成了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的核心。

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条件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条件有:

figure_0116_0074

1.公开的充分竞争的资金环境。

figure_0116_0075

2.资金市场参与者具有一定的理性。

figure_0116_0076

3.资金流动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

figure_0116_0077

4.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主要通过财政政策来实现。

一般来说,基准利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市场化。这是显而易见的,基准利率必须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且不仅反映实际市场供求状况,还要反映市场对未来的预期;第二,基础性。基准利率在利率体系、金融产品价格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它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或金融资产的价格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第三,传递性。基准利率所反映的市场信号或者中央银行通过基准利率所发出的调控信号,能有效地传递到其他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价格上。

基准利率算得上是利率家族中的老大,对其他利率有决定性的影响,当它发生变动时,其他利率也会跟着变动。基准利率一般由中央银行调控。只要掌控基准利率,中央银行就能对其他利率施加影响,进而影响全国的资金流动。在我国,一年期存贷款利率是最重要的基准利率。媒体经常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加息或减息的决定,那个“息”一般就是指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中央银行总是着眼于宏观经济,仔细权衡利率调整对方方面面的影响,谨慎地作出调整利率的决定。

过去,金融机构办理存贷款业务时执行的利率也是由中央银行制定的。现在利率逐步市场化了,金融机构在确定存贷款利率水平时有很大的灵活性。金融机构可以灵活设置贷款利率水平,条件是不低于中央银行发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幅度,目前这个幅度是90%;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调幅度为不低于贷款基准利率的85%。金融机构也可以灵活确定存款利率水平,条件是不高于中央银行制定的存款基准利率。理论上将上述利率管理方式称为贷款利率的下限管理和存款利率的上限管理。

基准利率水平的确定当然不可能是闭门造车,中国人民银行在确定基准利率水平时,主要考虑以下四个宏观经济因素:一是全社会资金的供求。资金可以被看作一种商品,利率则是资金的价格,可以被当作平衡资金供求的调节工具。二是企业利润水平。许多企业要向银行贷款,贷了款就得支付利息,利息支出是企业成本的一部分。如果贷款利率水平太高,企业成本增加,利润空间缩小。三是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商业银行是资金的媒介,它的主要收益就是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两者的利息之差。中央银行的利率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四是物价水平。如果物价上涨过高,中央银行往往会提高利率,抑制通货膨胀;相反,如果物价太低,出现通货紧缩,中央银行就会考虑降低利率,帮助经济摆脱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