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鸭龙属(Anatotitan)
最大长度:9~12米
生活年代:晚白垩纪(距今6800万年前左右)
化石发现地:北美洲
在白垩纪晚期,北美洲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种巨大的“鸭子”。和鸭子的杂食性不同,这个大块头是纯粹的“素食主义者”,它就是大鸭龙。大鸭龙还被称作“大鹅龙”,属于鸭嘴龙家族中的平头类。所谓“平头类”,就是头顶上干干净净,没有其他的装饰物。
它的化石最早发现于南达科他州与蒙大拿州的交界处,地质年代属于白垩纪晚期,距今6800万~6500万年前。
大鸭龙“认祖归宗”的过程曲折而漫长。它的第一个完整标本是于1882年由古生物学家爱德华·德克林·科普发掘的,是完整的头颅骨及大部分骨骼,但是没有骨盆与部分胸部,这些缺失的骨骼可能是由于河水的侵蚀和冲刷作用消失不见的,这个标本的口鼻部还保存了角质鞘组织。
经过研究,科普把大鸭龙分在糙齿龙类群中,还把大鸭龙描述成生活在岸边、水陆两栖的动物,原因是科普认为鸭嘴龙类的颌部关节虚弱,如果它们以陆地植物为食,颌部关节可能会脱落。但是,科普当时取得的标本并不完全,缺少颌部内侧支撑牙齿的骨头,因而他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不过科普德高望重,所以人们一直把这个形象当成标准的大鸭龙形象。直到1904年,美国西部的两位牛仔发现了另外一具大鸭龙的化石,最终这具大鸭龙化石辗转来到了另一位古生物学家巴纳姆·布郎手中。这个化石要比前面那具更加完整,几乎包含了整段脊柱。通过这次研究,大鸭龙终于确定了自己的归属,成为“鸭嘴龙”家族的一员。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大鸭龙生活在白垩纪最晚期的北美洲,是一种非常大的恐龙,身长可以达到12米,头颅骨也非常长,体重大约3吨。与鸭嘴龙家族中的其他亲戚一样,大鸭龙的口鼻部位非常像鸭嘴。它的嘴巴前端没有牙齿,在靠近脸颊的部分有几百颗参差不齐的牙齿,这些牙齿绝大部分都是可以再生的,只有很少的几个断了之后不能再长出来。采食嫩枝或者树叶的时候,大鸭龙通常会先用扁平的喙部咬断植物的茎叶,然后把这些枝叶吞进后部,用成排的牙齿磨碎咀嚼。由于比较高,它们通常以高处的树叶为食,大多数离地4米以上。
根据出土的骨骼化石,科学家绘制了大鸭龙的复原图。它浑身的皮肤是凹凸不平的,覆盖有水泡一样的突起,和如今在美国生存的一种有毒大蜥蜴皮肤很相似。大鸭龙的头长而宽。从侧面来看,大鸭龙的形象类似天鹅;如果从上往下看,就有点儿像琵鹭。大鸭龙的鼻孔比较大,鼻孔周围的骨头向内凹陷。大鸭龙的眼眶呈长方形,这是大鸭龙比较独特的地方,但是也有科学家提出质疑,认为这是由于大鸭龙死后骨骼被挤压变形之后,研究者做出的误判。
与其他鸭嘴龙类的恐龙相比,大鸭龙的四肢长而且细。它具有12节颈椎、12节背椎、9节荐椎,尾椎至少有30节。
虽然骨骼的数目不是很多,但是大鸭龙的每节椎骨都比较长,也正是这个原因,它的身长才可以达到12米。
跟其他的鸭嘴龙类相似,它们行走的时候有两种方式——两足或四足方式。一般来讲,它们在搜寻食物的时候采用四足的方式,在奔跑的时候采取两足的方式。我们前面提到的两具大鸭龙标本目前被收藏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其中一具被做成了四足着地的样子,另外一具则是两条腿站立的样子。
大鸭龙的知名度虽然没有埃德蒙顿龙高,但也是经常出现在大众媒体中的代表性恐龙之一。在英国BBC的科普节目《与恐龙共舞》的最后一集《末代恐龙》中大鸭龙曾经出现,美国探索频道播出的电视节目《恐龙纪元》中也有大鸭龙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