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中国通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苏武牧羊

公元前100年,匈奴觉察出汉朝又有出兵的迹象,便派使者来求和,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了。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派中郎将苏武持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汉朝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献上礼物。在等单于写回信让他回去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儿。

原来,以前有个汉人使者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器重他,封他为王。卫律有一个部下叫虞常,对卫律很不满,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是故友。虞常和张胜见了面,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再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由于虞常办事不够严密,泄露了计划,被单于抓起来,交给卫律去审问。

事情发生后,张胜害怕了,才把虞常跟他密谋的经过告诉了苏武。卫律审问虞常,用尽了各种酷刑。虞常经受不住折磨,把和张胜密谋的事供了出来。因为张胜是苏武的副使,单于命令卫律去叫苏武来受审。苏武对常惠等人说:“我们这次出使匈奴,是为了汉朝与匈奴和好。如今我出庭去受审,使汉朝受到侮辱,我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去呢?”说着,拔出佩刀向自己身上砍去。卫律急忙把他抱住,可是苏武已经把自己砍成了重伤,血流如注,晕过去了。

单于佩服苏武是个有骨气的人,他希望苏武能够投降,像卫律一样为他效劳。他每天都派人来问候苏武,想要软化苏武,劝他投降。

后来,卫律奉单于之命,用尽了威胁利诱的手段,都不能使苏武投降,就只好报告单于。单于听说苏武这样坚定,更希望苏武投降。他下令把苏武关在一个大地窖里,不给饭吃,不给水喝,想用饥饿来迫使苏武投降。但是,意志坚强的苏武却毫不动摇。

匈奴单于实在拿苏武没有办法,就只好命令把苏武送到北海边上(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单于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

北海这个地方,终年白雪皑皑,荒无人烟,连鸟兽都很稀少。每天,苏武一面牧羊,一面抚摸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旌节。日子长了,旌节上的毛都脱落了,苏武还是紧紧地抱着那根光秃秃的旌节,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单于死了,匈奴发生了内乱,分成三个国家。这时候,汉武帝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打听苏武的消息,匈奴谎称苏武死了,汉朝使者也就相信了。

后来,汉使者又去匈奴,苏武的随从常惠当时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了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又惊又喜,他想出一个主意,见了单于,他严厉地责备说:“匈奴既然有心同汉朝和好,就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里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而且在北海牧羊,你怎么说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跳,他还真以为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都代他传达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还活着,我们马上就放他回去。”

苏武到匈奴的时候才40岁,在匈奴遭受了19年的摧残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百姓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看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还拿着光秃秃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都说他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苏武牧羊图 清 任颐

特别专题

独步世界的中国漆器

美丽的纹饰、亮丽的色彩、别致的造型,它那风情万种而又变化多端的风格,总能让人为之着迷。它是生活中的日用品,也是理想的装饰物,更是颇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它的名字叫作漆器。

漆器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工艺先进。

漆器的使用,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到了尧、舜、禹时代,漆器工艺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有了特定的着色规定,如在漆里加进黑或红色颜料。《韩非子·十过》中记载有:“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流漆墨其上……舜禅天下而传入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到了商代,漆器工艺更是日趋成熟,制作的漆器相当精美。考古出土的漆器残片上绘有精美的花纹,有的还镶着绿松石。

春秋战国时期,漆器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艺术性也大大提高了。这时的漆器大都胎质坚挺,形象精美,加上细腻的花纹,鲜艳调和的色彩,简直就是美轮美奂的艺术精品,到了战国时候,人们已经认识到荏油的性能,并且把这种特殊的干性油作为稀释剂掺到漆里面。通过两者结合,既改善了绘饰的性能,又降低了成本,真可谓一举两得。从大量出土的文物中,我们看到战国的漆器彩绘中,遍布红、黄、蓝、白、黑五色以及各种复色。而且人们所用颜料的来源也极其复杂,包括蓝靛等植物性染料以及丹砂、雄黄、雌黄、石黄、红土等矿物性染料。将漆器上好油漆之后,人们通常会把它放置在专门的较为阴湿密闭的荫室里,以使油漆在器物表面聚合成膜,达到干后不出现裂纹的目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漆器精品,以1984年在湖北省随县出土的大型编钟架和1957年、1958年在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楚墓出土的漆木鼓架最具有代表性。

鸳鸯形漆盒

据考证,早在7000多年以前,在中国江南地区就有漆器。漆器是以木、竹、金属、织物等材料做胎骨,在表里涂以漆料层的器物。漆器具有坚实轻便、耐热耐酸、抗潮防腐等特点,因此,漆器在古代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用品。漆器美观大方、经济实用,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发明。

秦汉时期,漆器工艺发展到了高峰,无论是其制作工艺,还是生产规模,都更上了一层楼。由于漆器业的兴盛,无论是官方还是私人都加入到了这个行当,漆园的规模与财富等同而论。司马迁说:“陈、夏千亩漆”,业者“富与千户侯等”。在汉代,朝廷在10个郡县设立漆器工官来专门从事漆器的制作,其兴盛可见一斑。汉代漆器的制作工序如下:素工(做内胎)、髹工和上工(上油漆)、黄涂工(在铜质附饰件上鎏金)、画工(描绘油彩纹饰)、汨工(雕刻铭文等)、清工(最后修整)。分工精细,井然有序,形成一条漆器制作的生产线。另外,除了制作的工人之外,还有供工(负责供给材料的人)、造工(负责全面管理的工师)以及各种监造的工官,各尽其能,保证了生产过程的有序进行,真可谓“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秦汉时期的漆器精品,以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精美漆器为代表。

漆器的制作工序

西周漆器制作要经过制胎、施漆灰、髹漆、装饰等工艺流程。木胎制作多结合斫制与挖制的方法,有些器物的木胎,例如缶、壶等,要用雕、凿等方法制作。木胎制成后,经过打磨,先在表面上施一层漆灰(这种工艺一直沿用至今),然后再在漆器表面髹上褐、黑、朱三种颜色的油漆,最后以彩绘、镶嵌、贴金箔、雕镂等手法装饰。

秦汉以后,作为实用物品的漆器逐渐被随后发展起来的廉价耐用的瓷器所取代,但是作为工艺品其技术仍然向前发展。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完善的脱胎工艺、唐代的剔红技术、唐宋时用桐油替代荏油做稀释剂的工艺,都是漆器工艺上的发展和进步。

木胎漆器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