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在可与不可之间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可求”和“不可求”两方面的内容。天下的事情有可为,也有不可为的,既有应该做的,也有不应该做的,中间是大有文章,很是不同。要是不可求的东西,就认定他不可以做,而不管到底富不富裕。原因是富贵只是生活的一种形态,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因此说凡夫俗子还是要从己所好,走自己的路。
孔子所指的“可与不可”的问题实际上是道义的问题,是良知的问题。一个正直的人是不做违反良知和道义的事情的。
在美国南北战争的一场战役中,南方奴隶主率领的军队把萨姆特堡包围了。北方军队的一个陆军上校接到命令,让他保护军用的棉花,他接到命令后对他的长官说:“我不会让一袋棉花丢失的。”
没过多久,美国北方一家棉纺厂的代表来拜访他,说:“如果您手下留情,睁一眼闭一眼,您就将得到5000美元的酬劳。”
上校痛骂了那个人,把厂长和他的随从赶了出去,说:“你们怎么能想出这么卑鄙的想法?前方的战士正在为你们拼命,为你们流血,你们却想拿走他们的生活必需品。赶快给我走开,不然我就要开枪了。”那个厂长见势不妙,就灰溜溜地逃走了。
战争为南北两地的交通运输带来了阻碍,许多南方农场主生产的棉花运不到北方,因此,又有一些需要棉花的北方人来拜访他,并且许诺给他1万美元的酬劳。上校的儿子最近生了重病,已经花掉了家里的大部分积蓄,就在刚才他还收到妻子发来的电报,说家里已经快没钱付医疗费了,请他想想办法。上校知道这1万美元对于他来说就是儿子的生命,有了钱儿子就有救,可他还是像上次一样把贿赂他的人赶走了。因为他已经向上司保证过:“不会让一袋棉花丢失。”
又过不久,第三拨人来了,这次给他的酬劳是2万美元。上校这一次没有骂他们,而是很平静地说:“我的儿子正在发烧,烧得耳朵听不见了,我很想收这笔钱。但是我的良心告诉我,我不能收这笔钱,不能为了我的儿子害得十几万士兵在寒冷的冬天没有棉衣穿,没有被子盖。”
那些来贿赂他的人听了,对上校的品格非常敬佩,他们很惭愧地离开了上校的办公室。后来,上校找到他的上司,对上司说:“我知道我应该遵守诺言,可是我儿子的病很需要钱,我现在的职位又受到很多诱惑,我怕我有一天把持不住自己,收了别人的钱。所以我请求辞职,请您派一个不急需钱的人来做这项工作。”
他的上司非常赞赏他诚实正直的品性,最终批准了他的辞职申请,并且帮助他筹措了资金来支付医药费。
这个陆军上校,很了不起,能够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坚持道义和良知。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孔子说的“从吾所好”在他身上完美地体现了出来,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正义之光。生活中的人们大多时候,都很贪婪,把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归为己有。如果按照佛家的教义通俗地解释的话,你可能捡起了一个元宝,却因此而种下了祸根。你丢掉了良知还丢了佛祖怜悯你的机会。
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城,英格兰超级足球联赛第18轮的一场比赛在埃弗顿队与西汉姆联队之间进行。比赛只剩下最后一分钟时,场上的比分仍然是1:1。
这时,埃弗顿队的守门员杰拉德在扑球时膝盖扭伤,剧痛使得他将四肢抱成一团在地上滚动,而足球恰好被传给了潜伏在禁区的西汉姆联队球员迪卡尼奥。
球场上原来的一片沸腾顿时肃静下来,所有的人都在等待。迪卡尼奥离球门只有12米左右,无须任何技术,只要一点点力量,就可以把球从容打进对方球门。那样,西汉姆联队就将以2:1获胜,在积分榜上,他们因此可以增加两分。
埃弗顿队之前已经连败两轮,这个球一进,他们就将遭受苦涩的“三连败”。
在几万现场球迷——如果算上电视机前的观众,应该是数百万人——的注视下,西汉姆联队的迪卡尼奥没有用脚踢球,而是将球抱在了怀中。
掌声,全场雷动的掌声,如潮水般滚动的掌声,把赞美之情献给了放弃射门的迪卡尼奥,或者说,是献给迪卡尼奥体现出来的崇高的体育精神——和平、友谊、健康、正义!
对于这场球赛有的人可能会很不理解,迪卡尼奥怎么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呢?实际上他的举动体现了一种理性的正义。这种崇高的正义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就像处于战争中的人们不杀老人与孩子一样,因为对付一个没有武器的毫无还手之力的人,那是军人的耻辱,是对正义的最大亵渎。
孔子说的“可与不可”实际上和孟子讲的浩然之气是一个道理,该做的做,无论人们怎么阻挠也一往无前;不该做的不做,君子只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