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性别暗示
当一个孩子性别确定的时候,即便他对此一无所知,可是周围的环境已经为他的性别贴上了独特的“标签”,人们也习惯按照不同性别的社会期望来塑造他。这些性别暗示,从孩子一出生就在陪伴着他。
●在医院的婴儿室里,在男婴的床头贴着蓝色的标签,在女婴的床头则贴着红色的标签。
●如果男孩哭了,家长就会告诉他:女孩子才会哭泣,男孩子应该是“有泪不轻弹”。
●女孩得到的玩具是芭比娃娃、毛绒玩具,而男孩的玩具通常是变形金刚或是运动器械。
正确引导孩子的性别意识
父母知晓栏
家长应避免把孩子异性化,包括给男孩穿女服、女孩形象变假小子等。异性化会导致孩子对性别身份认同困难,进而不利于进行集体生活,影响他们成长。
在家长、老师与儿童的互动中,我们需要儿童按照他们的性别角色的期望来行动,而且渐渐地将这种鼓励变成强制。我们习惯对“守规矩”的孩子给予肯定和表扬,对“违规”的儿童给予惩罚和批评,这样就更加强化了性别角色的模式。
在这种教育氛围中,孩子们把世界分为男人和女人。久而久之,孩子们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这些性别定式,这是一种性别单一化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过于强调性别,讲求性别身份及性别气质的认同,反而会限制孩子智力、个性全面健康地发展。
教育点:从小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
我们都了解男女之间天生的性别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引发的心理和伦理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因此我们已经能够很肯定地认为: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性别不应该被忽略。
在很多人看来,性别教育就是性知识教育,即把“性”“别”分开来。例如教育孩子们了解男女生理结构如何之不同,遗精和月经初潮是怎么回事,教导男孩和女孩各自应恪守怎样的性规范,等等。
实际上,这种关于性别教育的观点是片面的,性别教育不仅仅是指生理上的性知识传授,还包括心理发育,更涵盖了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便向我们的下一代传授社会文化所认可的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标准,使孩子身心发展正常健康,为他(她)在将来的生活、婚姻中幸福长久,并为他(她)在社会竞争中争取一席之地作准备。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尊重他们的性别特质实际上是“因材施教”理念的一种延伸。但是,每个人又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各有其特点,即使同是男孩子,也各有不同。因此,如果单纯只是因“性别”施教,可能会限制孩子潜能的发挥。
因此,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与培养,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孩子成长的步调,根据不同性别的不同生理、心理有侧重地挖掘孩子的潜能,进行不同的训练。从性别平等的基点出发,了解男孩女孩不同的立场、态度和观点及努力方向,是性别教育所不可或缺的。
最后,我们还要提醒的一点就是:在尊重他们各自不同特质的同时,也不能把男女彻底分化,认为世界只能分为男女两部分,而造成教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