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从古至今,自然美一直是文人学者经常赞颂推崇的美,既因为自然美无处不在,又因为自然美的本真特性。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晚年时所作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一词中的句子。它的意思是说:我看见青山姿态美好,可亲可爱,料想青山看见我也应当产生同样的感觉。据说,这两句是辛弃疾平生非常得意的词作,以至于常常在客人面前吟诵。辛弃疾所看到的青山的妩媚就是自然美。而“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则赋予这一审美活动更高一层的哲学意味,把词人自身变成青山的审美对象,把自己变成自然美中的一部分。这不仅是审美主体和客体的一种互动,更是对自然美最好的诠释。
那么在美学意义上什么才是自然美呢?它的魅力还源自于哪里呢?它为我们的生活又带来了什么?
青山的妩媚就是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客观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的美,是在审美活动中对人具有特定审美价值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品质特征。山水花鸟、日月星辰、雨露霜雪,乃至晨曦中的一缕清风,夕照中的一抹晚霞,都向人们展示了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色。在辛弃疾的这两句词中,青山的妩媚就是自然美,它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都是人的审美对象。其中,自然美与社会美合称为现实美。
自然美的表现是非常丰富的。既包括未经人化的自然美,如一碧如洗的蓝天之美、浩渺无垠的大漠之美、天象之美、地象之美、气象之美,等等,在旅游审美范畴就叫作自然景观;还包括已经人化的自然美,比如我国的万里长城之美、千里运河之美以及亭台楼阁、寺观桥塔之美,等等,在旅游审美范畴就叫作人文景观。
自然美也包括动物和植物的美,而应该特别提出来的是人的天然形体之美。人的形体之美是自然美的高级形态,也可以说是自然美的顶峰。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人的形体也是大自然的辉煌杰作。莎士比亚曾赞美“人”说:“呵,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也就是说,人经过几十万年岁月的冲刷和劳动的磨炼,集合和承载了万物的精华,使得人类成为万物之灵,加之人类对世界的创造,人本身也逐渐变得美了。
自然景物之所以是美的,就是因为它们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不仅符合了人的感觉需要和特性,而且还能够满足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生命追求,启发人们对人生进行独到的领悟,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因而成为人的审美对象。
自然美的魅力来源于自然物的形式美和人文性格
自然之美是非常醉人的。在文学作品中,人们总是用壮丽、雄伟、秀丽、开阔等华丽的词来形容自然的美。人们身在美丽的自然山水中也总会发出非常愉悦的感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都会选择去各种自然景区旅游来放松自己。可见自然美的魅力有着强大的吸引力。那么自然美的魅力来源于什么呢?
自然美的魅力首先来源于自然物的形式之美。自然物总是以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动听悦耳的声音、千姿百态的形体、沁人肺腑的清香等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以对称、均衡、匀称、节奏、韵律、和谐等形式规律,打动人的心魄。
自然美的魅力还在于自然美具有多样性、多面性和变易性。自然美千姿百态,有静有动。比如:同样是山,又有峰、岭、峦、岫之不同的美;同样是水,既有涓涓细流、淙淙小溪、汩汩清泉,也有黄河咆哮、长江奔腾。同一自然物,随季节、天气的变化,也会呈现不同形态的美,令人大饱眼福。云彩有春晃、夏苍、秋净、冬暗,湖水有春绿、夏碧、秋青、冬黑。
自然美的魅力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那就是它的人文性格。很多自然景物都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的内容,因为一些历史人物而使其有着更深层面的美。就是因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诗,西湖在后人们的眼中就多具了一份诗意的美。很多自然景物还有神奇的神话传说,使得自然景物“神话连篇更有情”,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比如巫山的巫山神女的神话传说,就使巫山的风景变得神奇,成为人们向往的仙境。
当然,自然美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关,人类的社会实践是自然美的根源。因为在人类劳动产生之前,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纯粹自在之物,既无价值可言,也无美丑之分。
自然美是人类美感最好的源泉
自然美是人类的审美对象,也是人类美感的源泉之一和艺术表现的对象之一。对自然美的欣赏不仅可以成为揭示人的性格、创造意境的手段,还可以使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灵魂。
自然美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官上的享受,还有精神上的愉悦和修炼。北宋诗人周敦颐就在其《爱莲说》里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这种不污不妖、亭亭玉立的形象,便象征了人的高尚品格,也是众多人学习的榜样。而中国人素来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为“四君子”,或作画或写诗赞美它们,同样是因为这些植物的审美外观象征了人所珍视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