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二十四节气知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立春农历节日及民俗宜忌

农历节日

春节——华夏儿女普天同庆

1.大人戴上口罩,楼上楼下清扫灰尘——除陈布新。

据《吕氏春秋》记载,在尧舜时代我国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之义,其用意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家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贴春联、贴福字和贴门神——祝愿美好未来。

春节人们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是我国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很多人干脆将“福”字倒贴,表示“幸福已到”等寓意。

春节前一天下午,人们将绘有门神的画贴于门板上。先期是为了驱邪镇鬼,近世多为增添喜庆欢乐。有些地方喜欢张贴盖有大印的钟馗门神和秦叔宝、尉迟恭画像,以祈求一年平安无事。

买年画,出自﹝清﹞《太平欢乐图》
figure_0036_0020

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道:“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

3.摆供桌祭神、祭祖、接财神和迎喜神——祈求一年喜事不断。

祭祖、拜喜神

祭祖一般情况下在祭神后进行。福建厦门一带

常常中午祭神,晚上祭祖。祭祖时定要有一碗春饭。春饭以平常吃的饭为主,只是上面插一朵红纸做的玫瑰花一样的春花。在江苏苏州一带,春节这天,每家都要悬挂老祖宗的遗像,摆上香烛、茶果、粉丸、年糕等物,一家之主率领家人,每天依次瞻拜,直到元宵节的晚上结束。亲戚朋友之间也相互瞻拜尊亲遗像,叫作“拜喜神”。在浙江绍兴一带,祭祖要到宗祠里去,若是没有宗祠,就在祖先堂前叩谒,称作“谒祖”。

4.吃水饺、吃年糕——寄寓新年团圆、发财。

(1)吃水饺

北方过年多数地区吃猪肉大葱馅饺子。饺子又叫扁食、水角儿、角子、馄饨、煮饽饽等。清代有史料记载:“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饺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及宝石等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2)吃年糕

春节家家吃年糕,主要是因为年糕的谐音为“年高”,再加上美味可口,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

春节民俗

figure_0037_0021

立春民俗

1.鞭打春牛:打去牛的惰性,宣告春耕大忙开始。

鞭打春牛为打春仪式。通常在立春时刻或立春日早晨举行,打春仪式最高由皇帝亲自主持。地方上也主持打春仪式,但是各地稍有不同。

相传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暤氏率领民众迁居黄河下游,让百姓由游牧民改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并派他的儿子句芒经营这番事业。句芒在寒冬即将逝去前,采河边葭草烧成灰烬,放在竹管内,然后守候在竹管旁。到了冬尽春来的那一瞬间,阳气上升,竹管内的草灰便浮扬起来,标志着春天来临了。于是句芒下令大家一起翻土犁田,准备播种。可是帮人耕田的耕牛却仍沉浸在“冬眠”的甜睡中,整日吃吃喝喝、优哉游哉,懒得爬起来耕地。随从便建议用鞭子抽打耕牛,句芒不同意,说耕牛是我们的帮手,不许虐待它们,吓唬吓唬就行了。于是他让随从用泥土捏制成牛的形状,并且故意制造很大的声势,然后挥舞鞭子对之抽打,意在杀鸡给猴看。鞭响声惊醒了耕牛,一看伏在地上睡觉的同类正在挨抽,吓得都站起身来,乖乖地听人指挥,下地耕田去了。由于及时春耕劳作,当年获得了较好收成,原先以畜牧为生的人们纷纷改弦更张从事农业生产了。随后,句芒被尊为专行督作农耕的神祇,鞭打春牛也逐渐成为人们及时春耕大忙的仪式。

figure_0038_0022
春牛图

春牛在人们心目中寓意着丰收的希望、幸福的憧憬以及对风调雨顺的祈求,它是中国民间常见的吉祥图案之一。

随着农业经济的普遍推广,鞭打春牛活动正式列为国家典礼。每逢立春前三日,天子就开始吃素沐浴,到了立春那天,亲率公卿百官去东郊迎春,而判断立春节气来到的方式,基本沿袭句芒的办法。此外,还要预先制作好和真牛一般大小的春牛,送到东郊,等到确认已迎来春天后,便用鞭子抽打春牛,表示督牛春耕。到了唐宋时代,这套礼仪演变成举国上下同时进行的活动:每年夏季,即由官方预测来年立春的准确时间,并根据年月干支,决定取哪一方向的水土做成一条春牛和一尊句芒神像。此后,各级地方官员都据此规定和样式,也照样制作好一套。到了立春那天,皇帝率领百官在京都先农坛前迎春鞭牛,各级地方官员带领百姓在城郊迎春拜牛。如果立春是在农历腊月十五之前,句芒就摆放在春牛的前面,表示农事早;如果立春正值岁末年初之际,就让句芒和春牛并列,表示农事平;如果立春在正月十五以后,句芒就被摆放在春牛身后,表示农事晚。这样,人们便可根据句芒神的塑像和春牛的摆放位置来安排立春农事活动的早晚。

鞭打春牛的场面极热闹,依照惯例是首席执行官用装饰华阳的“春鞭”先抽第一鞭,然后依官位大小,依次鞭打。最终是将一头春牛打得稀巴烂后,围观者一拥而上,争抢碎土——据说扔进自己家田里,就能获得丰收吉兆。此外,亦有纸扎春牛的,并预先在“牛肚子”里装满五谷,等到“牛”被鞭打破后,五谷流出,亦是丰收的象征。清朝后期,皇帝已不再把农事放在重要位次,迎春鞭牛渐渐由官办变为民间举办的迎春活动。

2.掷米打春官,中了一年吉利。

迎春打春官活动流行于浙江一带。每年由当地管农事的胥吏(或乞丐)扮演春官,头戴无翅乌纱帽,身穿朝服,脚蹬朝靴,坐在四周围上红布的明轿中巡游街市,表演幽默风趣的动作;也有拿着“春鞭”边走边表演赶牛的。人们前呼后拥,纷纷向春官掷米,谁掷中了便一年吉利。

3.咬春:咬食生萝卜、吃春饼解除瘟疫。

咬春又叫“食春菜”,盛行于北京和河北等地。每年立春之日,无论贵贱,家家咬食生萝卜、吃春饼解除瘟疫,取迎新之意,民间认为吃生萝卜能免疥疾和解除春天困乏。

春饼以麦面制作,以小面团擀成薄饼,烙制而成。春饼原料很多,要顺利地吃入口中不散,功夫全在春饼的卷法上。卷春饼时,将羊角葱、甜面酱、切好的清酱肉、摊鸡蛋、炒菠菜、韭菜、黄花粉丝、豆芽菜等依次放在春饼上码齐;把筷子放在春饼上,将春饼的一边顺着筷子卷起来,下端往上包好,用手捏住,再卷起另一边,卷好了放在盘子上,再将筷子一根一根地抽出来即可。

4.煨春:烧食春茶,升官富贵。

煨春是在每年的立春之日,人们烧食春茶的习惯。煨春民俗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最早时的做法是将朱栾(柚的一种)切碎,再搭配白豆或黑豆,放在茶中食饮;随后改用红豆(方言,“豆”与“大”同音)、红枣、柑橘(“柑”与“官”“橘”与“吉”同音)、桂花(“桂”与“贵”同音)、红糖合煮,煨得烂熟,称作“春茶”。饮前先敬家中祖先,然后与家人分食。民间相信吃了春茶,可以明目益智,并取其升官、吉祥、富贵之意。

5.小孩帽上、胸前或袖上戴春鸡、佩燕子,预示新春吉祥。

戴春鸡是立春之日古老的风俗。每年立春日,人们用布制作小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预示新春吉祥。未种牛痘的孩子,春鸡嘴里还要衔一串黄豆,以鸡吃豆来寓意孩子不生天花、麻疹等疾病。还有人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撒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前者称为“禳儿疹”,后者称为“散疹”。在河南项城,人们剪彩做春鸡,大多戴在小孩的头上或袖上。在山西灵石,立春日用绢做成小孩形状,俗名“春娃”,戴在儿童身上。

佩燕子是陕西一带人民的风俗。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缝制的“燕子”。这种风俗源自唐代,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许多人家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窝,只要你能在房檐的墙壁上搭上一小块垫板,上写“春燕来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筑起窝来。燕子是候鸟,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不吃你家谷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窝儿子。”所以向阳人家都喜欢燕子在自己院落房舍里繁殖生息。每年立春这天,人们都喜欢佩戴“燕子”,特别是小孩,父母早就给他们准备好了。他们戴在胸前,手舞足蹈,到处炫耀。

立春民俗

figure_0040_0023

6.送穷节:祭送穷鬼(穷神)。

送穷节是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传说穷神是上古高阳氏的儿子,平时爱好穿破旧的衣服,吃糜粥。别人送给他新衣服穿,他就撕破,用火烧成洞,再穿在身上,宫里的人称他为“穷子”。正月末,穷子死于巷中,所以人们在这天做糜粥、丢破衣,在街巷中祭祀,名为“送穷鬼”。到了宋朝,送穷风俗依然流行,但送穷的时间提前了,定在正月初六日。《岁时杂记》书中记载在人日前一日,人们将垃圾扫拢,上面盖上七张煎饼,在人们还未出门时将它拋弃在人流来往频繁的道路上,表示已经送走穷鬼了。

送穷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的人家讲究“喜入厌出”。这一天,要打扫院落,忌讳到别人家借取东西。寿阳等县讲究早晨从外面担水,称为“填穷”。这一天的饮食多为吃面条。晋南地区讲究用刀切面,煮而食之,名为“切五鬼”。妇女这一天忌讳做针线活,以免刺了五鬼的眼睛。

7.人类的生日(正月初七):女娲第七天造出了人。

大年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是人的生日。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和马,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正月初七日的“人日”,俗称“人齐日”,即“七”的谐音。这一天是一个忌讳出门远行的日子,全家人尽可能团团圆圆,外出的人也要尽量赶回来住。如遇要紧事,也得早晨出门,晚上赶回。等全家人齐全,一个也不缺,才算过好“人日”节。在陕西关中地区,初七的早上,家家户户要吃一顿长寿面——让人们长寿,让老年人“福寿长存”;小孩子长了再长,“长命百岁”。陕北一带还有“用糠著地上,以艾炷炙之,名曰救人疾”,俗为“疾七”的习俗。“疾七”取“疾弃”“疾去”之谐音,隐含祛凶求吉之意。

在古代,“人日”还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贴于屏风或窗户、戴在头发上的习俗。因此,“人日”也称“人胜节”。

南方一些地区还保有人日“捞鱼生”的习俗。大家都希望在“人日”这一天,越捞越高,步步高升。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坐一桌,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大声地喊道:“捞啊!捞啊!发啊!发啊!”并且要越捞越高,寓意步步高升、年年有余。

民间忌讳

1.正月初一忌讳杀鸡。

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之始,年初一不杀鸡。人们认为大过节的,如果杀鸡的话,必然会流血,而流血意味着破败、衰落、不吉;而且“鸡”与“吉”谐音,鸡象征吉祥如意,杀鸡同样意味着不吉,这与过年,特别是大年初一的喜庆气氛极为不协调,非吉即忌。

2.正月初一不吃稀饭。

“年初一不吃稀”,即正月初一不吃稀饭。原因是“稀”意味着“薄”,年节吃稀就使人联想到一年会吃喝不足。人们为了表明对丰衣足食的未来充满信心,所以立下了“年初一,不吃稀”的食俗禁忌,无非图个吉利,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

3.立春日忌讳挑水和掏灰。

立春之日,忌讳挑水和掏灰。说是挑了水,一年当中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光打瞌睡,没有精力做事,也做不好事情;掏了灰,即讨到晦气,处处倒霉,一年的好运就让晦气抵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