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地区的战争 1914~1918年
东非战场上的对抗之所以会成为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跨度最大的一场战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德军司令保罗·冯·列托-佛贝克的存在。佛贝克是一个意志非常坚强的人,直到1918年11月协约国和同盟国签订了停火协议后几天才率部投降。
1916年初,德国在非洲的4块殖民地已经被协约国攻下了三个,在受协约国控制或是隶属于中立国的若干殖民地中间,孤立无援的德属东非也岌岌可危。但这块由卢旺达、布隆迪和坦桑尼亚组成的最后一块殖民地却出人意料地坚挺,直到1918年停火协议签署两周后才宣布投降。对德军而言,此役功劳最大的当属保罗·冯·列托-佛贝克将军,正是他带领着3000名欧洲正规军和4600名民兵及土著警察,在完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用尽了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重重包围之中创造了奇迹。
☆早期的战斗☆
1914年,英国派出一支未经训练的印度新军向列托-佛贝克发动急攻。11月3~5日,战斗在德属东非的重要港口坦噶爆发。当时列托-佛贝克的手下只有1000名士兵,面对8倍于己的敌人,他们以148人伤亡的代价杀敌360人,伤敌487人;而英军则在此战中抛弃了16门机关炮、上百把步枪和6万发弹药,输了个一塌糊涂。在1915年期间,交战双方都没有再动总攻的念头,只是各自发动了一些跨界袭击。列托-佛贝克也由此得以休养生息,积聚起由3000名欧洲正规军和1.13万名民兵组成的战斗力量。在鲁菲吉三角洲,他从被英军于7月11日击毁的轻型巡洋舰“哥尼斯堡”号上抢回了10门105毫米口径的大炮。
保罗·冯·列托-佛贝克
列托-佛贝克(1870~1964)是一名职业军人,于1914年2月被任命为德国驻东非部队总司令。虽然他的手下只有几千名民兵,而且几乎从来没有得到过德军本身的援助,佛贝克却一直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数倍于己的协约国部队周旋着,直到战争结束。
1916年2月,英军原南非地区负责人简·克里斯蒂安·斯木茨将军出任非洲总司令。同年3~9月,他调集军队再次向东非北部发动攻势。但英军不仅没能在此战中抓到列托-佛贝克,更因弹尽粮绝而被迫撤退。之后,协约国又进行了两次尝试:第一次是英法两国联盟于9月占领了西北部的塔波拉,但这次行动在此后不久即告暂停;另一次是从北罗德西亚(即赞比亚)出发向西北突进,这次攻势又于10月末在伊林加被德军拦截。一次又一次的军事行动像一把把匕首一样,将东非地区划得伤痕累累。不过,由于协约国军队中约有1.2万人因病撤退,列托-佛贝克在东北部的主力部队倒是趁机保存了实力。
☆尾声☆
列托-佛贝克知道自己缺兵少粮,所以从来不跟协约国的大部队正面冲突,一直都秉持着“打了就跑”的作战方针。1917年,驻非英军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储备援军和料理残局上了。列托-佛贝克的游击战固然让英军损失了不少装备和工事,而由两名德国军官在没有得到批准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威特根-瑙曼远征”则更让英军头痛不已——在这次战役中,德军只用了700名民兵就给协约国占领的东非北部造成了极大的伤亡。9月,英军针对列托-佛贝克部队的又一次袭击在马西瓦被挫,而列托-佛贝克在逃到了葡属东非的莫桑比克后,率领他只剩2200人的小部队,历经千难万险,跋涉2200千米,终于回到了德属东非之内。
现在,所有驻非英军都瞄准了列托-佛贝克,不过这位将军并没有因此而退却,更于11月12日率部冲入北罗德西亚,在卡马萨打响了他们的最后一次战斗。次日,列托-佛贝克得知了停火协议已经签署的消息。在与英军进行了多日的交涉之后,德军的这支小部队最终被扣留在了阿伯康。孤军作战的列托-佛贝克仅凭手中几千人的部队,不仅牵制住了协约国16万大军和成千上万的土著士兵,更让英军付出了约1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这还只是正规军的折损数字,如果算上当地的搬运工和为英军作战的土著民兵的话就是10万人。
疟疾之祸
疟疾并不是一种在短时间内就能致人死地的疾病,但它却能极大地消耗人的精力,让人变得虚弱不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萨洛尼卡和非洲为代表的地区里,这种疾病的肆虐给各国军队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伤亡。非洲战场的情况比较古怪:为军队搬运货物的当地人虽然是疟疾的传播者,可是由于他们已经免疫了,所以没啥损失;但被传染的士兵们却死伤无数,被疟疾折磨得够戗。此外,以东非战场上为协约国卖命的非洲士兵来看,被交战火力创伤、致死的只有1377人,而因为疟疾被送去就医的却有2923人。1916年6月至12月间,约有5万名英军士兵因为患有疟疾而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