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大都是好事吗
的确,只要市场上有一种需求,而这种需求又能够给商家带来利润,就一定会有这种供给,即使这种需求未必文明,这种供给未必合法。比如由对毒品的需求导致的对毒品的供给就是较极端的例子。即便社会采用各种严厉的惩罚措施,但因为满足对毒品需求的供给可以导致暴利,毒品供给者就是冒着上绞刑架的危险也要生产并贩卖毒品。惩罚至多只是抬高了毒品的生产与销售成本,但生产者与贩卖者转而又将这种风险成本以提高价格的方式转嫁给毒品消费者。这就是需求的力量!
某种程度上,这种欲望就是人类的贪婪。人的欲望是产生各种需求的源泉,而欲望又具有无限性的特点,即人们的欲望永远没有完全得到满足的时候。一个欲望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欲望。“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句中国俗语就揭示了这个道理。中国传统道德观把人的欲望看成罪恶之源,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其实,正是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推动了社会不断进步。但是人的欲望要用各种物质产品或劳务来满足,物质产品或劳务要用各种资源来生产。但谁都知道,自然赋予人们的资源是有限的,一个社会无论有多少资源,总是一个有限的量,相对人们的欲望,资源量总是不足的,物质产品或劳务也总是不足的。人类欲望的无限性造成了资源的稀缺性。
经济物品的稀缺性并不意味着它是稀少的,而是指它不可以免费得到。因此,通常所说的稀缺性是相对稀缺,即相对于人们的无限欲望,某些资源与物品总是有限的,也即这些资源与物品是稀缺的。要得到这样一种物品,必须自己生产或用其他物品来加以交换。
稀缺性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它与人类社会共存亡。当穷国政府为把有限的财政收入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用于教育方面而争论不休时,富国政府也为把收入是用于国防还是用于社会福利发愁;当穷人为一日三餐担心时,富人正在考虑是打桥牌还是打高尔夫球。
稀缺性的概念在整个经济学理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稀缺性是经济学存在的前提条件,所以往往用稀缺性来定义经济学。由于稀缺性的存在,决定了人们在使用经济物品中不断做出选择,如决定利用有限的资源去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以及在稀缺的消费品中如何进行取舍及如何用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而这些问题被认为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主题。只有当物品稀缺时,才能被认为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
从人类可利用能源的角度看,似乎还没有什么限制。但从另外的角度看,人类为此付出的代价却已经够大的了。
商品需求与需求曲线
鲸鱼油的使用以及后来的匮乏,没有难倒人类,却使鲸鱼几近遭遇灭顶之灾;煤的使用以及匮乏,没有难倒人类,却把一个好端端的地球挖得百孔千疮,地质构造的变形引发了无穷的地质灾害;石油的利用与最终可能的匮乏,也许还难不倒人类,但其后果除了地质灾害外,人类将更贪婪地扑向下一种可能出现的替代品……
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所谓没有极限的增长,目前只发生于这个世界上的少数中心国家。而支撑这些国家没有极限的增长的假象的,却是大量的外围国家日益面临实质性枯竭的资源。
森林是另外一个例子。1990年到2000年,世界森林的面积平均每年减少940万公顷。
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占世界人口1/20的美国,耗费着世界1/3的资源。即使将全世界可能开发的资源都利用起来,并且重新分配资源,全世界的人也不能按照美国人的方式生活。
看来,需求的力量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不断创造着供给;但也是一种毁灭性的力量,使人类在表面进步的同时,正面临着因资源的最终匮乏导致的大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