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纯粹至诚:用良心走向控制自我本能的人生
努力去遵守,努力去实行,就能得到救赎
人生悟语
即便是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要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加上不成功决不放弃的毅力,就能使自己收获更大的成功。
稻盛先生曾说:“成功和失败之间有一层障碍,虽薄如蝉翼,却难以穿透。”他认为这个不同点就在于坚韧与毅力,失败者一旦遇到一堵墙,就认为必定难以穿越并以此为借口选择了放弃,而成功者遇到这堵墙的时候,就会摒弃头脑中的“惯性思维”,抛开任何限制他进步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努力坚持下去,努力地去遵守,努力地去实行,然后突破这一层障碍,迈向成功。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由于没钱,只能边跟着父亲干活,边从父亲那学习点滴的文化知识,直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
17岁之前,由于童第周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基础特别差,因此在读中学时,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都不及格。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
他想:“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此后,他知耻后勇,努力学习。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夜晚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他各科成绩名列前茅,令学校另眼相看。
在比利时留学时,他更是勤奋努力,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的智慧,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留学结束后,他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由于当时国内正处于战乱时期,研究条件特别差。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没有电灯,他就在阴暗的院子里利用天然光在显微镜下从事切割和分离卵子工作;没有培养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所用的显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得极细的玻璃丝;实验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从野外采来的。就在这简陋的“实验室”里,童第周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若干篇有关金鱼卵子发育能力和蛙胚纤毛运动机理分析的论文。
生命不息,努力在童第周身上也没有停止。新中国成立以后,童第周担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的同时,研究了在生物进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鱼卵发育规律,取得了很大成绩。到了晚年,他和美国坦普恩大学一名外国教授合作研究起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相互关系,他们从鲫鱼的卵子细胞质内提取一种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出现了一种既有金鱼性状又有鲫鱼性状的子代,这种金鱼的尾鳍由双尾变成了单尾。他的努力不仅成就了自我,还为中国的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就像稻盛先生所说的,即便是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要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加上不成功决不放弃的毅力,就能使自己收获更大的成功。当你做一件事时,或许有人问你,成功的概率有多大,也许你答不上来,没关系,在成功和失败的世界里,统计数字代表不了什么,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努力地去遵守,努力地去实行。
稻盛先生还提出了对现代年轻人的忧虑,他说,现在的年轻人从学校毕业以后,对毫不起眼、基层的工作总是觉得不耐烦,都想爬到高高的位置。然而,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他们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愿望。失去了努力,也就失去了支撑自己幸运和成功的优点。而有的人却能经受住考验,也能承受所有的痛苦,全力以赴,努力奋战,不断设法摆脱困境。巴雷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巴雷尼小时候因为生病而成了残疾,幼小的巴雷尼只能躺在病床上不能和其他伙伴们享受纯真的童年。母亲强忍住自己内心的悲痛和眼泪,鼓励巴雷尼:“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母亲的鼓励,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巴雷尼深深地记住了母亲的话,发誓要靠自己的努力走向康复和成功之路。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陪巴雷尼练习走路,练体操,每天练到满头大汗仍不休息。即使得了病,妈妈仍风雨无阻地努力改变儿子的命运,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就这样,在母子二人的共同努力下,巴雷尼终于挑战了极限,战胜了自己。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让巴雷尼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
巴雷尼刻苦学习,不仅行动上比正常人灵活,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考大学,研究神经学,每一步都不缺席。最后,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领奖台。
跟巴雷的刻苦学习一样,稻盛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年轻人,只有不畏逆境,用朴实、开朗、健康的心态拼命努力地工作,日后才能够有大的成就。欠缺努力的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具有一种通病,心中总是盘算着:“这件事做了对我有利吗,成功的话我能得到什么?万一失败,最好能找个理由推脱。”由于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利害得失,而不努力地去实行,往往也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人生本是无数个瞬间的积累,而成功便是无数个努力的积累。上帝不会去救赎一些好逸恶劳、不思上进的慵懒之人。
在稻盛先生看来,这是一个成功的规律,你只有努力地去遵守,努力地去实行,才能获得救赎。那些惊奇的伟业实际上几乎都是极为朴实的努力一步步累积而成的。人生不可能像喷气式飞机那样顷刻之间飞越千里,不管多么伟大的理想,都要靠一步一个脚印,孜孜不倦地、持续地努力才能实现。
总结成功的经验,稻盛先生说,只要你抱着强烈的愿望,并全力以赴,神才肯现身,才肯向你伸出援助之手。
社会人的职责:将“接受”转变为“给予”
人生悟语
一味贪图获取只能满足自己的私欲,而获取则必须善于给予,在给予中快乐倍增,在给予中得到幸福,甚至让你热泪盈眶。
“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类”是稻盛先生在企业经营和人生哲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词。在稻盛先生眼中,给小孩吃美味的食物,希望看见妻子喜悦的表情,让劳苦一生的父母过得舒适,对周围的人多一些体谅,多一些关心……这是一个社会人的职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社会的馈赠,当我们有机会有能力时,我们就要反哺社会,将“接受”转变为“给予”。稻盛先生把为社会、为他人做点什么的善良之心看作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稻盛先生在欢迎新员工的典礼上说道:“以前,你们一直在父母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们的关照下生活。从今以后,你们进入了社会,所以,现在该轮到你们回报社会了。作为社会人还希望别人为你服务的想法是不对的。必须从‘希望别人为你服务’的观念转变为‘希望为他人服务’。”
泰戈尔说过:“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了果实,却并不需要什么报酬。”“夜把花悄悄地开放了,却让白日去领受谢词。”这与稻盛先生的经营理念和人生哲学不谋而合。
正如稻盛先生所说的,一味贪图获取只能满足自己的私欲,而获取则必须善于给予,在给予中快乐倍增,在给予中得到幸福,甚至让你热泪盈眶。
如果社会上的人只懂得接受,而又不受到节制,在这样的环境中,给予的人反而受害,于是不敢给予,这样的社会就是不合理的。一个优秀的灵魂,他明白自己对社会的职责,他最基本的品质就是给予他人,奉献社会。他对社会有一种感动,社会也感动着他,这样的人灵魂才能不断得到升华。
一个男孩,一棵高大的苹果树。
小男孩每天都喜欢跑到这儿玩,他爬到苹果树上吃苹果,在树荫里打盹儿。他爱那棵树,树也喜欢跟他玩。
小男孩渐渐长大。
男孩不想爬树了,想要玩具,于是他把树上的苹果摘光卖了钱买了玩具,然后离开树,就再也没有回来过,树很难过。
男孩长大成人,要买房结婚,可是没有钱,于是又找到了树,把所有的树枝砍个精光,为自己盖了一座大大的房子。树心满意足地看着男孩的背影,然而,从那以后,男孩再也没有回来。树再次寂寞和难过。
男孩到了中年,经历社会的风霜雨雪,身心俱疲,想乘船去远方逍遥一阵,他来到树的面前,砍下了树干,做成船出游去了。
多年以后,男孩已经年过花甲,又回来了。树说:“抱歉,我的孩子,能给的我都给你了,现在什么也没法给你了,我唯一留下的就是我的枯老的根了。”
树流泪了。
男孩感慨地说道:“经过这么多年,我太累了,只想歇歇脚。”
于是,男孩坐在了树根上,树感动得热泪盈眶:“孩子,这是你最好的歇脚之地。”
男孩和树根无语无声……
稻盛先生教育我们要做故事中的树,而不是一直只知道索取和接受的男孩。他说,站在“希望别人为你服务”立场的人,只注意不足之处,只是抱怨不公平不满意。但是,一旦进入社会以后,就要站在“希望为他人服务”的立场上,必须为周围作贡献。因此,人生观、世界观必须作180度大转变。他不断地告诫年轻人要为他人做点事情,即使是一点点的用心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他人的利益。即使有时作出自我牺牲也要为他人尽力。
歌德说过,若要重视自己的价值,就要为世界创造价值。稻盛先生把自己的事业做大时,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职责,到各地做慈善,教育年轻人。他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自己从社会上索取了很多,给予别人才能达到最大的快乐。人有利己本能,生物总是趋利避害的,这无可厚非。但按照这种思维,如果一个人只知道接受,就会跳不出动物这个概念,因为人不光有利己本能,还有奉献的本能,用孔子的话说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默默行善的人,神明不会弃之不顾
人生悟语
善良的人在世间为自己找到天堂,恶毒的人在世间领受到自己的地狱,因为神明只呵护善。
稻盛先生深信因果报应法则,他认为目前我们所想的、所做的,可能在几年或几十年之后,时间虽然不确定,但一定会承受后果。现在造的业是因,其结果会显现于未来,到时候才后悔或悲伤已经晚矣。他希望每个人每天都有善行,并因此走向美好的未来,因为只要你默默行善,神灵不会弃之不顾。即使暗地里进行一些鸡鸣狗盗的勾当,神明都会看在眼里,该来的报应躲也躲不掉。下面是一个因人心善恶不同而报应不同的小故事:
甲和乙,神明出于对他们的考验,让他们都得上了一种被称为“不治之症”的慢性疾病。他们每时每刻都受着“生不如死”的折磨。机缘巧合,一天,两个人不期而遇,相见恨晚,便坐下喝起酒来,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个人都喝醉了。于是他们谈起了他们的不治之症,谈起了他们共同的感受,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甲问乙:“如果上帝能让我们每人实现一个愿望,你会许一个什么愿?”
乙打着酒嗝说:“我会祈祷上帝公平一些,让世间所有人都尝尝我们所受的痛苦!老兄,你会许个什么愿啊?”
甲抑制着眼泪说:“我会祈祷上帝赐我医术或药方,能为世间所有人解除疾病的困扰,让大家都快乐地活着。”
同样的两个接受神明考验的人,却有不同的心灵。
酒后,两个人各奔东西,两个人依旧长期经受着疾病的折磨。但却因对人生截然不同的态度,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
甲随时随地地关注并查阅相关方面的资料,用自己的身体去试药,逐渐地摸到了这种病的规律和性质,形成了一套针对这种病的用药和身体保养的综合治疗办法,治愈了自己的病,征服了这种“不治之症”。后来,又用这种治疗办法,为成千上万名患者解除了疾病的折磨。
而乙却因为对人生的失望和仇视,染上了酒瘾。疾病加酒精,使他的身体快速衰老。等到甲的治疗办法面世时,他已经病入膏肓,最后不治而亡。
神明惩罚了内心充满罪恶的人,而让内心充满善念并积极行善的人战胜病魔享受人生。
善与恶虽然总是形影相随,但却水火不容。他们不是左手与右手的睦邻关系,也不是男人与女人的情爱关系,更不是耕耘与收割的因果关系。他们就像奇峰与死谷、稻穗与稗草、甘露与尘埃的关系。当众人把恶当作救世主为其大唱颂诗的时候,善必然被困在荒野伤心地哭泣;善手擎生命的玫瑰在人群中热情奔走、传递福音的时候,恶正戴着枷锁等待审判。
一天,善与恶同去天堂申请定居,半路上碰到上帝。上帝告诉他们,通往天堂的路十分狭窄拥挤,路途坎坷,没有忍饥挨饿的牺牲精神是排不上号的,且需要严格的资格审查。
恶抬头远望,见天堂的门果然十分窄小,路也显得崎岖,便折回头来向地狱奔去。地狱近来生意冷淡,恶见门前无人把守,便一头扎了进去。
善在三天三夜后被天堂收留。
上帝得悉结果后一点也不惊讶,他寓意深刻地告诉人们——荆棘丛中结不出葡萄,蒺藜丛中长不出无花果,茁壮的树才能结出丰美的果实。凡是结不出好果实的树都得砍倒扔进火里焚烧,恶也不能例外!
这正好印证了卢梭的话:善良的人在世间为自己找到天堂,恶毒的人在世间领受到自己的地狱,因为神明只呵护善。
稻盛先生一直崇尚行善,这是信仰带给他的观念,稻盛先生进一步思考“人所应为之正确事情为何”。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稻盛先生看到日本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60多个年头里,这一代的日本人有很多可以说根本没接受过什么道德教育,而作为在战前受教育的一代人,稻盛先生对此不乏了解。
稻盛先生非常赞同哲学家原猛先生说的话:“道德沦丧的根本原因,在于欠缺宗教信仰。”不仅如此,他还指出了日本过于重视“个性教育”的弊端,这使得教育疏忽了教导人所应懂得的基本规范与道德。甚至在幼儿园的学前教育阶段,都标榜“自由”,而对不懂事的幼儿采取放任的态度。这种教育带来了很坏的影响,使得日本的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前该懂得的最起码的规矩,也没有机会学会。
因此,稻盛先生呼吁日本社会对于身心都处于成长阶段的少年,给他们一个学习为人之道,并好好思考的机会,以磨炼他们的品性,净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懂得行善的意义,懂得行善一定会得到神明的呵护。
想追求之物不得时,要牢牢抓住已有之物
人生悟语
只要战胜了那个会涌出欲望与邪念的自己,不论工作还是人生都将会一帆风顺。因此,与欲望缠身的自己作斗争,能否“克己”为成败的关键。
稻盛先生从他的人生哲学和经营哲学里领悟到:求利之心对于人类生活和事业不可或缺,但这种欲望应适可而止。如果放纵欲望,就是过分自私,到了一定阶段,必将失败。这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满足的、快乐的。
而现实中的人又有多少人能够牢牢抓住自己所拥有的,从而不被利欲熏心,去追求一些明知不可的东西。稻盛先生最崇拜的人西乡隆盛说过:凡人皆以克己成。
稻盛先生非常推崇这句话,意思是说,只要战胜了那个会涌出欲望与邪念的自己,不论工作还是人生都将会一帆风顺。因此,与欲望缠身的自己作斗争,能否“克己”为成败的关键。
佛教讲贪、嗔、痴三毒,倘若放任不管,这三毒便会攻入人的心头,只有将克己精神融入自己的品性、血肉当中,事到临头才不致想克制也克制不了。为此,需积以时日,不断在平时训练努力克制自己,抑制自身的欲望。佛教用戒律来控制自由和欲望的滥用,其实欲望本身并非罪恶,凭借欲望毫无节制地为所欲为才是罪恶。
稻盛先生呼吁人们要有一个引领自己走向正途的人生指南针,这个指南针就是自己的人生哲学。一个人本着什么样的人生哲学度过人生,有多大的欲望,将会决定他的人格。如果人生哲学扎根不深,这棵人格之树的枝干不会粗壮,也无法长成参天大树。当稻盛先生把人生的事业做到最辉煌的时候,他选择了出家,因为他深刻体会到了抓住已得之物的快乐,他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欲望,以至于不会迷失,更不会因好高骛远而心力交瘁,而是从纷纭世事中解放出来,享受一份恬静的快乐。
胡九韶,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什么?”
当然,稻盛先生所讲的抓住现有之物而不去追求已经得不到的东西并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骄傲自满的态度,而是教给人们懂得如何努力而达到最理想的境地和懂得自己该处于什么位置是最好的,让人们学会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松自我。很多事情都是我们经历过了,才会懂得它的珍贵,最主要是我们遗落了那一份拥有时的心旷神怡。当你拥有你最该珍惜的、能让你最快乐的东西时候,又何必去追寻那些不可求而求之的虚幻呢?
稻盛先生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教育我们,在物欲横流的年代,秉持一颗知足常乐的心,才不至于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来。在前进的道路上,当我们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如果我们都能乐由心生,对待困难的工作情绪,就会如阳光般朗朗映照。
当我们追求而不得时,何不转过头来,欣赏一下自己拥有的风景,融入这片风景,你才能无忧无虑、心旷神怡。这样的生活会在烦躁与喧嚣中,过滤一种压抑与深沉,沉淀一种默契与亲善,澄清一种本真与回归,久而久之,人便会步伐轻盈,精力充沛。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这何尝不是一种让人神往的人生感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命本就短促,何必庸人自扰之,换一种思维风光无限,快乐无限。人人都能知足常乐,把握自己已经拥有的美好风景,世间便少一点横眉冷对,多一点笑脸相迎,让你的人生多一份从容,多一些豁达。
秉持仁慈之心,“宇宙般的性灵”必是一片坦途
人生悟语
越成功,越伟大,就越应该拥有一颗仁慈之心,因为这样的人仁慈的力量更强大,相反,恶念的破坏力也是超乎想象的。
2008年秋,从美国的次贷问题发端,金融风暴袭卷了整个世界,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再度降临,这引发了稻盛先生对“我们怎样来和这个地球共生共存的”这个问题的思考。稻盛先生认为,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金融衍生产品使用过了头,而本质上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择手段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失控的资本主义的暴走狂奔。从这个意义上讲,稻盛先生指出了一条道路,就是我们必须从仁慈、爱、同情及利他行善之心出发,终结依靠欲望和利己之心发展至今的现代文明,构建基于爱、仁慈之心的崭新的文明。
佛经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禅师在打坐的时候,一只鸟落在了禅师的怀中,小鸟被禅师的体温留住了,索性钻入禅师的衣袖中打起盹来。
禅师为了不惊动那只小鸟,静静地坐着,一动也不动。
夜幕降临,山风渐起,气温下降,小鸟在禅师的身上取暖,睡得很好。
第二天清晨,禅师仍然坐着,但他已经坐化了。
稻盛先生是信佛的,佛教希望这世间生灵的仁慈之心觉醒。儒家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讲过“兼爱非攻”,教世人博爱仁慈。仁慈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当我们向别人献出自己的那一份仁慈时,我们会从对方那儿得到一份无限的感激,在这份感激中,我们能欢快地感受到那一种对别人宽容后的欣慰,在这样的欣慰中,便能发展和传递出仁慈这份美德了。仁慈的力量高于权力,它不但传送幸福与受施的人,也同样传送幸福与施与的人。
丈夫和妻子坐火车,到了座位旁看到已经有位妇女坐到了自己的位子上,丈夫示意妻子坐在那位妇女的旁边,自己却站在中间的道上而没有坐下。妻子刚要请旁边的妇女起来,丈夫使了个眼色,摇摇头,妻子这才发现原来旁边这位妇女的腿脚不是很方便。于是一路也没吭声。
下了车之后,心疼先生的太太就说:“让位是善行,但从起点一直站到终点,中途大可请她把位子还给你,换你坐一下。”
先生却说:“人家不方便一辈子,我们就不方便这三小时而已。”太太听了相当感动,觉得世界都变得温柔许多。
我们应该将这份仁慈传递给别人,让别人也感受到它的温暖。
稻盛先生遵从“敬天爱人”的先哲思想,在公司经营中和人生旅程中都秉持一颗仁慈之心,凡事力求做到利他。一个人的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应该秉持一颗仁慈之心,更应该珍惜身边所有无价的仁慈。仁慈的力量是无限的,它是世界上最纯洁、最温暖、最不朽的,每个人都在仁慈的关爱之下成长,它时刻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让我们勇往直前。
一个人倘若没有一颗仁慈的心,即便拥有巨额财富,建有丰功伟业,他走在街上,也一定会遭来厌恶的眼光。生命需要总结,只要我们肯敞开心扉,冷静思索,那些往事就会带给我们睿智的经验和质朴的真理。恶念往往是愚蠢的开始,我们应该撇开一切恶的因素,冷却心绪,让仁慈之心深入本质,洞悉世事,拯救在迷茫中前行的人。
在稻盛先生看来,越成功,越伟大,就越应该拥有一颗仁慈之心,因为这样的人拥有仁慈的力量更强大。相反,恶念的破坏力也是超乎想象的。正如中国古代的历代君王,凡是骄奢淫逸,暴虐无常的君主,往往对百姓生活、对国家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而那些仁君则励精图治,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盛不衰。因此,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看不到也摸不到的,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今天碰到的人,我们都要用一颗仁慈之心去对待他们,不在乎不同的肤色不同的信仰,不去批评与我们观点相悖的人,也不去歧视与我们性情不同的人。
仁慈,深藏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就看你有没有把它找出来,然后给予别人。世间的仁慈是永恒的,是不变的,是永存于世的。所有的惊人举动,都有仁慈的力量,都是仁慈创造出的,没有仁慈,就没有一切。甘愿给社会付出真情和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幸福总是偏爱那些热爱生活而乐于奉献的仁慈的人。
宇宙间静静存在着思想与爱的能量
人生悟语
因为有爱,生命才有价值,一个人的生命是这个世界给予的,最终还是属于这个世界的,是属于爱和思想的。
稻盛先生认为,宇宙间有一股力量,不断地将万物推向成长和发展的前进方向。这种力量就是爱和思想的力量。他说,宇宙间包罗万象的存在,并非是一成不变地存在,而是随时朝着成长和发展的方向流动着。与其谈生物的生存法则,倒不如思考宇宙间那股力量——能让万物诞生、繁衍、发展和进化的力量。
稻盛先生把这种力量称作是宇宙意志,这与佛家的“万般皆有佛性”的说法是一致的。佛教的一支“天台宗”也强调“山川草木皆成佛”。意思是说,人不能没有思想和爱。思想的力量是伟大的,如果你一心想着气愤,你就会体验到气愤;如果你有着兴奋的思想,你就会跟着兴奋;如果你想着快乐,你就会快乐;如果你有爱的思想,你就会体会到爱。爱是人类的本质,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走向爱的世界,我们必须要有爱的信仰和态度,你要相信,你需要的人一定会在最适当的时机、最适当的地点,进入你的生命。思想决定了行为,行动则产生行为,而行为则造就了我们的命运。在这些思想的力量下,你必须时刻自觉地思考爱对你的意义。因为思想和爱的力量是无穷的,不是简单的想象所能及的。
母亲节到了,一位绅士开车去花店打算为母亲买一束花,绅士挑好花后,让店主按照他写的地址给他母亲送过去,然后径直走出了花店。在花店门口,绅士看到路边一个小女孩手捧一束玫瑰花,便打开了车门。
“小姑娘,去哪儿,上车我载你一程吧。”绅士很有风度地说。
“那你送我去妈妈那里好了。可是叔叔,你要知道,我妈妈住的地方离这里很远。”小女孩带着乞求的目光说。
“嘿,早知道就不载你了。”绅士开玩笑地说。
绅士照小女孩说的路一直开了过去。走出市区的马路,穿过蜿蜒曲折的山路,竟然来到了墓园。小女孩把花放在一座新坟旁边,她为一个月前刚过世的母亲献上一束鲜花。这么远的路,如果没有绅士,小女孩也许就走过来了。绅士将小女孩送回家中,然后再度折返花店。
他取消了要寄给母亲的花束,而改买了一大束鲜花,直奔离这里有五小时车程的母亲家中,他要亲自将花献给妈妈。
绅士的行为正是受到这宇宙间静静流淌的爱的力量的影响而改变了他最初的意志,这种爱的力量的影响无声无息,无痕无迹,却是那么掷地有声。这恰好验证了稻盛先生的观点,即宇宙间遍布着爱,道旁的一草一木或一颗石子,里面皆存在着爱和思想,亦即宇宙意志。
因为有爱,生命才有价值,一个人的生命是这个世界给予的,最终还是属于这个世界的,是属于爱和思想的。我们如此平凡,我们没有预知世界的能力,连预知此时此刻要发生什么的能力都没有,更不用说去预知生命的长短。然而,只要我们拥有生命,我们就拥有思想,拥有爱,由此我们就不会寂寞,就知道感恩宇宙,感恩生命,感恩身边每一个人,让这种爱和思想继续传递,生生不息。
偏僻的山村里住着一对母女,父亲早逝,母女相依为伴。
母亲担心家里遭窃,每天晚上睡觉时,母女二人都要上三道锁才能睡得着。
女儿厌倦了枯燥的乡村生活,一心想要去大城市看看外面的花花世界,于是趁母亲睡熟之时离家而去。
十年之后,一个夜晚,在城市历经风雨,深陷苦海,无法自拔的女儿知道了自己的过错,遍体鳞伤地回到家,看到家门未锁心里顿生恐惧,赶紧跑到母亲的屋里,看到床上瘦弱的母亲不禁失声哭了起来。
女儿好奇地问:“妈,今天怎么没上锁啊,多危险啊?”
“我怕你晚上回来进不了门,十几年都没锁过。”母亲用颤抖的声音回答道。
这一天,母女团聚,门又锁上了,还是十年前的三道锁。
这就是爱的力量,它让母亲战胜了恐惧。
稻盛先生是一个超脱的人,是一个充满思想和爱的人,正是这种力量促使他从一个又一个的困境中走出,而走向自己人生和事业的巅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面对五光十色的生活,无论是诱惑,还是压迫,总有一种东西让我们坚守最后的底线。别离、聚集;守望、缠绵……不悔不改,都是因为心中有爱。
爱于无形之中激励着我们一步步前行,尽管这个世界并非什么都是顺着自己的意愿去发展和前进的,尽管总有让人不顺心的事情占据着整个发展过程,背叛、伤害、误会、欺骗,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个世界是充满爱的,欢乐、感动、信任、幸福。我们不能因为一次的伤害而觉得世界充满了伤害,我们应该保持一颗纯洁的心去对待每个人和每件事。
稻盛先生的活法教人们如何找到生命的喜悦,享受幸福洋溢的人生,人生苦短,真正永恒不灭的是思想和爱。当有人问到他为何而来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是为了做一个比降临人世之初更好的人而来。
我们每个人都是落入凡间的精灵,我们的内心其实是充满着爱的,只是在凡间我们不得不充当角斗士的身份,不断地奔跑,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净化了心灵,而有的人玷污了灵魂。然而,宇宙间静静存在着思想和爱的力量,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就能得到救赎,提高我们的心智,升华我们的灵魂,享受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