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化的影响与挑战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趋势,它已经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导致全球性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全球化趋势给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空前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也表现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
(一)全球化演进中文化精神因素的价值凸显
“全球化”一词是20世纪80年代首先在西方传媒社会广泛出现的。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全球化这一概念并着力进行研究以来,形成了许多共识。共识之一就是学界普遍认为,全球化并不是一个人类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而是一个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介入的充满强权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指出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276页。)
从全球化的各种表述中可以看出,全球化并不是一个纯经济的现象,而是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态、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全方位的世界历史进程。同时,全球化进程始终伴随着文化渗透、价值变迁、制度移植等现象。迄今为止,各国不仅形成了打击犯罪、保护环境等共同观念和全球意识,而且出现了政治霸权、文化帝国主义等丑恶现象和民族主义等浪潮。所以,除去经济因素之外的文化精神层面的因素也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得不关注的焦点。这表明,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精神日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而作为文化骨架的价值体系的作用越来越巨大。美国外交史学者弗兰克·A·宁柯维奇在1981年出版的《文化外交:1938—1959年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文化关系》中指出:“文化手段和政治、经济、军事手段一样,不但都是美国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在大国间军事作用有限的条件下特别是在现代核战争无法严密保护本国不受报复的情况下,文化手段尤其成为美国穿越障碍的一种更加重要的强大渗透工具。”(注:“冷战”结束以后,由于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相对减弱,在导致经济因素地位上升的同时,也加强了文化因素的作用,在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的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下,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力,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仅是货物、服务、资本、人员等在国际范围的频繁流动,而且包括文化产品、文化资本和文化价值观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有思想意识、文学艺术、行为方式在国际范围的激烈碰撞。文化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中的文化和知识的含量越来越大,以至于出现了所谓的知识经济、文化产业、技术产品;不同背景的文化向政治、军事等领域渗透,出现了所谓的人权外交、文化外交,以至于许多学者认为,21世纪的战争将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战争,而最核心的就是不同价值体系的碰撞。世界各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无不把文化作为其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加以运用,特别是在“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把对外的文化扩张和渗透作为实现其霸权主义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未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个分裂的文化集团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一个多元一体的国际社会。而我们现在的文化就处在这种形成的过程中。”(注:费孝通:《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载《读书》,1998(11)。)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则强调:“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最重要的和最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不难看出,文化及其价值体系要素在全球化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将全球化的过程看成文化的全球化过程。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总之,全球化的影响无疑已经波及社会的各个角落,在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面前,文化精神、思想意识和价值体系方面,也将成为经济影响中的必然结果,甚至会反过来左右经济社会本身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进程。这种结果将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我们既要高度重视全球化发展的进程,又必须准确分析全球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全球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全球化带来了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拓宽了人们思想意识空间,改变了人们思想认识的方式和手段,加快了人们思想意识现代化的进程。全球化促进和扩大了人类的普遍交往,使得不同文化之间,尤其是东西方文化之间大大增加了相互了解的机会。同时,各国的文明成果在国际上广泛传播,这就为不同民族的人们打开了新的思想视野,使他们可以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和了解世界。通过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交流,既可以借“他山之玉”来发展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先进思想,提高现代公民意识,也可以提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二是培育和增强了人类的共同体意识和忧患意识,促进了文化的大融合。全球化时代使整个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被压缩,人类将在更真实的意义上成为命运共同体,任何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其他民族、国家,都必须与世界合作,这促使人类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一个全球共同体。不断培育并增强人类的共同体、同类意识和现代忧患意识是人类在“类”共同体意识和“类”共同利益价值取向基础上对全球化进程做出的积极回应。尤其是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更是突出了各国利益的趋同性、一致性。当然,其最终解决并不能靠一国之力完成,而是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共同应对。与此同时,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为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交融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经济全球化是加快文化交融的强大动力。在“地球村”中,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更加广泛,更加频繁,使自己的文化在交往和交融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动因,从而使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充满生机,表现出更加鲜明的文化多样性。正如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中西文明比较》一文中所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又模仿了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仿效拜占庭帝国……”(注:转引自段伟:《经济全球化与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载《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12)。)正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才使得这些文化不断地汲取外部营养,焕发新的生命力,世世代代延续下去。这种交融,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融合到另一个民族文化中,导致这个民族文化消失。相反,正是通过这种交融使本民族的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三)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影响与挑战
在清楚认识到全球化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带来契机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带来了影响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加强团结、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马克思主义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物质技术力量迅速把自己的价值理念推向世界,不仅加速了各种文化的相互吸收和融合,使各种文化在广泛传播中得到发展,同时也使各民族文化日益面临着外来文化侵略的压力,各民族意识、民族传统文化有被削弱、侵蚀的危险。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向国外投资和商品输出的方式,极力推销其在经济领域盛行的快餐文化、消费文化,并大批量输出其精神文化产品以及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极力美化和兜售西方国家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使之逐渐进入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之中。正如英国学者戴维·赫尔德所说:“对于那些处于边缘的人来说,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在全世界的扩散也强加给他们一种新的认同感,替代了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前美国总统小布什曾宣称:“输出美国的资本和商业,就是输出美国的价值观。”
第二,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援助手段推行民主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大搞文化霸权、文化渗透、文化侵略,企图达到控制各国的文化资源、侵蚀发展中国家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改变别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取向,以泯灭别国国民的民族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情感,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注:转引自顾海良、梅荣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46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的目的。
第三,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加紧、加深宣扬世界大同时代的到来,呼吁无须再提民族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民族意识、国家意识的存在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民族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民族国家的主权观念已经过时”,以此诱使发展中国家公民淡化国家观念,放弃民族利益,放弃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这些论调的实质是在有意或无意地否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使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严峻挑战和考验。对此,国内有学者提出“如果不对这种倾向保持高度警惕,任其泛滥,就会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危害党的执政地位”(注:邵云瑞、颜杰峰:《意识形态工作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载《高校理论战线》,2004(1)。)。
精神家园是人的精神归宿和价值依托。人与动物的最大差异表现在需要精神归属和心灵安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国民的精神意志入侵是处心积虑的,既有长远的战略打算,又有具体的实施步骤。在理论层次上,他们宣扬所谓“普遍的人类价值”、“人权高于主权”、“内战非内政”、“经济自由化”、“政治多元化”来混淆视听。在大众文化层次上,他们把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通过各种手段传播进来,以消磨人们的意志。在组织方面,他们培植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层中一些信念动摇、观念淡漠的人,通过这些人促进社会主义的和平演变。在所谓“不同政见者”问题上,他们给那些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撑腰打气,提供物质支持,称赞这些人是政治文化精英、民主斗士。在民族宗教问题上,他们给分裂主义分子以国际活动空间,并操纵某些组织,授予其和平奖章,提供先进武器,支持其分裂活动,以达成分化、西化、冲击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的政治企图。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日益频繁,西方许多社会思潮与学术流派蜂拥而至。这些思潮与流派多数打着思想、学术交流的幌子,不断向我国传播西方国家的价值理念和观点主张。(注:一些涌入的社会思潮主要包括: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新儒教思潮、新左翼思潮等。)不难看出,西方腐朽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的传播,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和进一步发展,已影响到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进一步印证了英国学者米特尔曼所说的:“全球化的概念是相互渗透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注:米特尔曼:《全球化的挑战:在边沁之上》,载《第三世界季刊》,1994(3)。)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公平竞争旗号的掩护下,依仗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文化渗透力度,不仅对传统的国家界限和国家主权形成了巨大冲击,也模糊和消解了人们的核心价值观,动摇了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和信心。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积极推动者,更是全球化进程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凭借其在国际贸易、国际生产和投资以及在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和垄断地位,大举进入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市场,不断扩大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秩序,这使得羡慕、崇拜资本主义的情绪有了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同时使人们怀疑、否定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发生了动摇。另一方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引发的负面效应,不仅动摇了一部分人对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和信心,同时模糊了人们的核心价值观,导致一些人是非、荣辱界限不清。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的荣辱观模糊了,有些人不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了。”这些构成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严重冲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媒体全球化成为全球化现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据调查,美国和西方几家通讯社控制着世界上30%的新闻传播。世界上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是由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垄断集团所控制。美国每年向其他国家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0万小时,美国电视节目往往占发展中国家电视节目的60%~70%,而外国电视节目只占美国电视的1%~2%。从某种程度上说,媒体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大本营的西方跨国媒体控制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信息传播中处于绝对的优势,挖空心思地利用各种媒体推行其文化霸权,向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推销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竭力淡化输入国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对本国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总之,全球化不仅是个经济过程,也是个政治渗透和文化影响过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从一开始就明显地打上了西方的烙印。各发达国家以经济全球化趋势为掩护,不遗余力地从各个方面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影响,使当前我国社会中的原有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受到冲击,一些原本十分清晰的价值观受到质疑,致使一些人在价值评判和行为选择上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无所适从,同时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列宁指出:“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注:《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6卷,3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然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低潮孕育着高潮。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来看,低潮,将预示着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预示着社会主义的新胜利。”(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30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因此,必须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有效应对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以切实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特殊价值与重要启示
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全球化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实践意义。
第一,有利于保持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性。社会思想观念越具有多样性,就越需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动摇全党全国人民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从而导致思想混乱乃至社会动荡。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动摇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125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一方面要客观正确地对待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是在社会思想异常活跃的情况下产生的,并在同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激荡和斗争中不断发展完善的。正视差异、尊重多样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和整合多元的社会意识。积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消极落后文化,坚决反对腐朽反动文化,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团结不同社会阶层、认识水平的干部和群众共同进步,切实形成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下多元社会思想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共同发展的生动格局。
第二,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主题。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既体现了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又体现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与为现阶段共同理想而奋斗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思想主题。
第三,有利于发扬和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注:参见罗国杰、邢久强:《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对话》,载《前线》,2007(3)。)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胡锦涛同志也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封闭式地发展。从当前整个世界发展的趋势来看,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没有开放也没有发展,任何抱残守旧的思想和做法都只能使自己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正是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全球化背景下,以科学的态度,结合现代文明,整合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成分,发扬和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国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
第四,有利于为全体国民奠定思想道德基础。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需要确立和践行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应该养成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高度概括(注:参见吴潜涛:《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载《人民日报》,2007-02-12。),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贯穿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不仅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也是广大干部群众判断是非得失、做出行为选择的价值标准。在全球化背景下,引导公民学习和践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打牢全体国民的思想道德基础、净化社会风尚,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精神文明体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综合而言,全球化是超越地区尤其是超越民族与国家主权的一种整体性发展趋势。在参与、推进全球化的进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和防止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意识形态层面的分化和西化,认清文化精神因素在全球化中的实质,善于捕捉和利用“全球化”为我们提供的机遇和舞台,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注:参见鲁甜:《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意义》,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9)。)另一方面,应注重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以推进,也就是要具有国际视野,不仅要善于借鉴国际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宝贵经验,也要善于把自身发展的好经验国际化,努力在国际社会唱响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