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国学的价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竖立孔子铜像 弘扬民族精神[1]
——在中国人民大学孔子像揭幕仪式上的讲话

(2001年9月19日)

9月的北京,秋风送爽。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孔子思想,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先生向我校捐赠了一尊孔子铜像,这是我校学术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在新学期开学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孔子铜像揭幕仪式。首先,我代表学校向汤恩佳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象征。他一生勤奋好学,著书立说,行教逾半个世纪,培育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70余人。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核心是以道德为最高价值的“仁义”理论。在政治观上,他主张“为政以德”;在义利观上,他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在价值观上,他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中庸思想;在意志观上,他指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在生活观上,他提倡“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乐观精神;在人格观上,他推崇“德”、“智”、“勇”统一的君子人格;在教育观上,他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思想。他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孔子既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孔子的思想既是历史的,又是跨时代的。在法国,1687年就出版了拉丁文译本《论语》、《中庸》。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把孔子尊为“真理的解释者”,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在《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引用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名言。在朝鲜、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现已形成了庞大的“儒家文化圈”。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辞典》和英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分别把孔子列为十大思想家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可以认为,孔子的思想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生存数字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人类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科学与价值的冲突。1992年,世界上1575名科学家共同发表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指出“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当代人一天的见识比17世纪以前的人一生的经历还要丰富,但同时,我们在社会问题上面临的挑战和困惑也比以往更为繁多和复杂。如果人类要实现科技、经济、社会的全面与和谐发展,就必须在高度重视自然科学的同时,也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

中国人民大学是以人文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为主,兼有理工科的全国综合性重点大学,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我们党和政府制定方针、政策依靠的重要力量,是我国高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柱,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教学质量,为我国高等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人民大学竖立孔子铜像,对于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贯彻“双百”方针,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在新世纪的繁荣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人大校园竖立孔子铜像,无疑具有不同寻常的深远意义。

弘扬孔子思想的共同愿望,使中国人民大学与香港孔教学院的联系更加紧密。汤恩佳院长向我校捐赠孔子铜像,是我们两校携手深入研究孔子思想的新的开端。我们对汤恩佳先生的这种精神表示敬佩,并希望两校为继续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作出贡献。


注释

[1]本文被纪宝成著《大学的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