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撞武侠:央视评论部新闻创作秘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招数五:“缠丝擒拿手”——镜头反打

“亮艺”:《东方时空》2007年3月8日《岩松看日本:探访靖国神社“多元交织的二战史观”》

记者:白岩松 主创:刘爱民 任涛 陈开 叶闪 赵海燕郭宏峰(第1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解说)摄制组在神风特攻队和平会馆拍摄的这一天,日本当地三家媒体都不约而同地派出了记者对中国媒体进行全程跟踪拍摄。

(串场)记者白岩松:在我们今天采访会馆的过程中你也看到,日本有三家的电视台都在跟着我们采访,或许他们也意识到,中国人会怎样看待这样的一个会馆呢?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呢?可能一会儿出门我会说。

(同期)记者白岩松:能让他们介绍一下他们都是哪些电视台的记者?(1)鹿儿岛读卖电视台。(2)鹿儿岛放送。(3)南日本放送。

(解说)日本的这三家电视台对中国媒体的采访拍摄非常关注。平均每家电视台都对白岩松提出了3到5个问题。而问得最多的就是面对神风特攻队和平会馆这样的纪念馆,中国媒体会做出什么样的判断。

(同期)日方记者:请你先介绍一下,你们这一次来采访特攻队和平会馆的目的。

白岩松:因为我们很想知道,在日本,在面对历史的时候,都有什么样的面孔,我想靖国神社是一张面孔,可能“立命馆”大学的和平博物馆也是一张面孔,可能来到鹿儿岛今天这样的一个和平会馆也是一张面孔,可能把这些面孔都拼接起来的时候,才是一张最真实的日本面孔,所以我们要多方面地看一看。

日方记者:您今天看到后,感想怎么样?

白岩松:我觉得既有一些理解,更多的可能会有一些遗憾,说的遗憾就是,在这里我看得到情感,但是我看不到一种更理性的思考,需要靠参观者自己最后去得出一种理解,那么他就有可能走向不同的道路。还有一个遗憾是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些年轻人为什么,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原因让他们成为武器的一部分。我觉得恐怕还应该有遗憾,就是说我们注意到这些年轻的生命的离去,当然是一种悲剧,但是当他们出发的时候,也会导致别的生命的离开,别的生命的背后,同样有母亲和家庭。

“High点”:

“缠丝擒拿手”:金庸《天龙八部》中,白世镜之武学,以此换取薛神医救阿朱。抵挡进攻时用手背和小臂,受力的一瞬间顺势把手腕与肩部一转,用对方的劲将他的手臂向回运,同时向上提劲,再向下一拉,也叫脱骨手。

“缠丝擒拿手”强调的是反戈一击,力量交互。电视采访中,镜头的反转也可以吸取这种功夫,反换个角度,映照的天地也更开阔。

反打是什么,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在《岩松看日本》这期节目中,岩松要采访日本特攻队和平会馆,日本的媒体则采访看日本的中国的记者岩松。这很正常,但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拍反打,把自己被人采访的内容也呈现出来,表现了更有价值的内容。因为日本媒体的提问,也是他们价值观的一种呈现。

转身,就是一种选择。

有一幅获得普利策奖的照片,拍的是1986年1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全世界至少有几百台照相机在现场拍摄。但是只有一位摄影师的照片获奖,因为他拍的不是爆炸的瞬间,他转过身来,拍的是人们惊恐的表情。差别在哪里?前者拍下了事件的过程,而后者抓住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人们的感受。

这种角度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信息,还改变了信息的价值。所以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选择的过程,选择的艺术。

触类旁通,还有一种反打,是主持人反应镜头的运用,比如《东方之子》早年一期节目《方福康》里,在谈到下棋与做人的道理时,编导加进主持人略显疑问的神情,为下一步追问埋下伏笔。

还有一期节目,采访对象一个老人谈到某个年代的单纯、美好,脸上洋溢着年轻人的天真烂漫,编导加入了反打镜头,即记者轻松而又专注的神情,似乎要把观众一同带进那段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