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群众观点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研究当今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必须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现实,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有两个基本观点,一个是生产力观点,一个是群众观点。生产力观点深刻揭示了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这个观点,我们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使我们国家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群众观点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这个观点决定和影响着当代中国的许多方面,也决定和影响着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宗旨,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作为根本的工作路线,把尽心竭力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切都是群众观点在党的活动中的具体运用。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内容就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人民群众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了解情况,参与国家大事,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监督执政党和政府的工作人员,发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切都是群众观点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生动体现。群众观点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把民主政治建设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联系起来,同执政党的领导方法、工作作风联系起来,同政府的各项职能和工作联系起来,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就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在民主政治建设中体现群众观点,这是我国民主政治的显著特征和固有优势,也是发展我国民主政治的必然途径和基本方法。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1994年3月19日)
民主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如何对待群众的问题,也就是把群众摆到什么位置上的问题。
民主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如何对待群众的问题,也就是把群众摆到什么位置上的问题。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我们党正是靠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样一个根本优势起家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与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人民享有和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根本政治制度。市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的国家权力机关。在人代会期间,人民代表讨论、决定本地方的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重大事项,听取政府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报告,是宪法赋予人民代表的民主权利。人民政协会议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对国家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重大问题进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重要组织形式。也就是说,我们党的世界观和“两会”的性质,决定了“两会”必须发扬民主,充分尊重代表的民主权利,为代表们行使民主权利创造条件。
《在参加天津“两会”的党员会议上的讲话》(1989年4月19日)
真正的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要做到民主,就必须使广大群众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有条件监督国家政权。
不能讲我们的民主多了,或者说民主搞过了。动乱闹的那一套不叫民主。真正的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要做到民主,就必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使广大群众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有条件监督国家政权。特别是对国家干部的表扬与惩处、上升与下降,都要以群众的意见为依据。只有这样,干部的眼里才有群众,而不是只看领导;才能有真正的民主集中制,才不会出现重大的错误。
《在天津市领导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1991年10月4日)
在我们国家充分发扬民主,既不能滥用群众的积极性,又不能搞自发的群众运动。
推进民主政治的建设,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所在,也是解决各种弊端的关键环节。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看到民主一方面受国家性质、政治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又受经济、文化、民族的历史、人民的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过去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常常离开历史和现状,离开领导和群众长期形成的观念形态。实际上,过去所说的民主,不是表现于人民群众如何当家作主,而常常表现在某些领导人的开明上,为群众说两句话,是个“清官”。一方面,是某些领导以民主的名义,做了一些违背群众意愿的事;另一方面,是群众出于某种要求和愿望自发组织起来的,向政府争取这个,争取那个。在我们国家充分发扬民主,既不能滥用群众的积极性,又不能搞自发的群众运动。要从我国长期缺乏民主传统和民主意识这个国情出发,考虑民主建设问题。正是由于这种现实,推进民主政治的建设,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也正是由于这种现实,我国民主建设的进程又不能太快,太快了可能要出事。总之,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民主建设,一方面必须坚持稳步稳妥,不能搞片面性。
《在政治体制改革课题研讨汇报会上的谈话》(1986年9月24日)
民主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民的愿望,也是任何一个进步政党和组织的奋斗目标。
民主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民的愿望,也是任何一个进步政党和组织的奋斗目标。但就具体情况而言,民主又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文明程度等因素直接联系,民主发展的程度极大地受制于这些因素发展的程度。因此,推进民主必须十分慎重,否则非但达不到目标,反而会引起与主观愿望相反的后果。
《会见美国驻华大使芮效俭时的谈话》(1993年7月9日)
我们现在民主和自由搞得还不够,要高举民主和自由的旗帜,不能把民主、自由的口号都给了资产阶级。
我们现在民主和自由搞得还不够,要高举民主和自由的旗帜,不能把民主、自由的口号都给了资产阶级。但极端民主化、自由化就不好了,无政府主义也不好了。对民主、自由的口号,马克思主义应比资本主义、资产阶级解释得更加入情入理,让人们听起来更加舒服。民主和自由、集中和统一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很好研究的问题。现在有的报纸讲,“我们的民主比资本主义多多了”等,这样只是在“多少”的问题上研究是不够的。自由和“自由化”不一样。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要害是反对四项基本原则,不是讲自由就会“自由化”。如果把自由和“自由化”等同起来,就会把气氛搞紧了。我讲过,民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又是过程。所谓民主是个过程,是指经济什么样,政治什么样,文明文化程度什么样,民主就只能是个什么样。超越经济程度、超越文明文化程度的民主,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因而民主是相对的,是个过程,是动态的,是变化的。绝对的民主、绝对的自由怎么可能存在呢?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如果离开这些,就会变成唯心主义。
《同天津市新闻、文艺、出版工作者座谈时的插话》(1989年10月7日)
真正的民主不怕敌人。
真正的民主不怕敌人。我们不怕西方民主。一个国家要稳定,就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果这些措施与西方不同就被指责是不民主,这是霸道的做法,中国人民对此不屑一顾。
《会见阿拉伯艺术家联合会代表团时的谈话》(1992年3月6日)
我们不是民主太多,而是不太会搞。
八九政治风波后国际舆论界掀起一阵风,似乎中国不要民主,不要人权。其实不是,我们是坚持民主、人权的。去年国内也有另一种意见,说前几年民主太多了,我也不同意这种说法。我们不是民主太多,而是不太会搞,高度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内容之一,没有高度民主,社会主义不可能建成。但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不能脱离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空谈民主,简单照搬西方的民主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否认中国的民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也是不对的。
《会见日本客人时的谈话》(1990年7月27日)
应该反思究竟在中国应该怎么搞民主。
现在许多西方国家都热衷于谈论民主、自由、人权、法制等问题,在许多人印象中目前中国似乎在回避这些问题,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很长,近代经济不发达,由经济所决定的其他方面如教育及文明程度等也还不够。目前中国不是民主搞得太多或太少的问题,这种提法本身就欠准确性。目前中国所需的是加强对民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研究。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以及由其历史形成的文化背景和与其相联的习惯等等会极大地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如果经济不发达,就很难一下子提高文明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以某种形式确定民主的范畴,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去年政治风波演变成那种形势,每个中国人,从领导到群众都应该反思究竟在中国应该怎么搞民主。如要充分理解这些情况,就需要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历史背景和具体国情有充分了解。
《在接见美国世界事务组织全国委员会代表团访华时的讲话》(1990年6月16日)
民主究竟怎么搞,应该有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标准,不能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明状况相脱离。
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是我们共产党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过去曾争论民主是手段还是目的,其实民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民主究竟怎么搞,应该有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标准,不能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明状况相脱离。中国是个大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文化教育不发达,过去相当长时期是封建社会,有一段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讲民主不能脱离这个国情,否则就不利于稳定,就会乱,就会影响民主的进程。
《在全国统战部长座谈会上的谈话》(1993年3月23日)
对民主政治建设不积极不热心是错误的,照抄照搬西方民主模式是危险的,把发展民主看得过于简单、急于求成是会误事的。
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重大而复杂的问题。我说过,民主是目标,是手段,也是过程。说它是目标,因为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民群众的普遍要求,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始终都把民主作为一个伟大目标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说它是手段,因为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积极性,才能把各族各界团结成一个整体,才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对执政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实行有效的监督,从而最终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说它是过程,因为民主从来都是历史的、具体的,因而是相对的,民主必然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只能随着社会总体的发展而发展。离开条件和过程讲民主,不仅达不到民主的目的,而且会适得其反,导致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2500年前,希腊人首先提出民主这个概念,并指出民主的基本内核是让人民当家作主。2500年来,人类为此进行了多方面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严格地说,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还远没有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保证,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经历的时间不长,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很多,必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单凭良好的愿望,不能企图一蹴而就,不能简单从事。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必须积极、稳妥地开展,必须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而推进。归结起来说,否定民主对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对民主政治建设不积极不热心是错误的,不顾我国具体国情、照抄照搬西方民主模式是危险的,把发展民主看得过于简单、急于求成是会误事的,看不到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对前景缺乏信心是没有根据的。
《在全国地方政协主席座谈会闭幕会上的讲话》(1997年11月27日)
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既是客观需要,也有现实可能。
民主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必然要受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制约。民主建设不能脱离现实,不能超越阶段,离开具体条件谈民主,不但达不到发展民主的目的,而且还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良影响。民主必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前,我国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观念日益增强,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既是客观需要,也有现实可能。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1994年3月19日)
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要努力做到悉心体察群众的情绪,及时了解群众的意愿,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要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要在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中,培养民主作风,增强民主意识,创造和积累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1994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