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惜时如金,与时俱进。
当前,大多数同志都在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工作,但不可否认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珍惜时间的现象:大量宝贵时间或消耗在人浮于事、互相扯皮中,或浪费在文山会海、空话套话中,或耽误在无事生非、无谓争论中,或损失在盲目决策、胡乱指挥中,或荒废在无所用心、无所事事中,甚至消磨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凡此种种,实在令人痛心和忧虑。时间的最大特点是一维性,时不我与、时不我待、时不再来。我们必须下大决心,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改变这种误人误己、误事误国的不良风气。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有共产党的领导,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的人民勤劳智慧勇敢,拥有许多出类拔萃的人才,能够在各个领域攀登高峰;我们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引,有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利用后发优势逐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事物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人类历史上通过跳跃式发展而后来居上的事例屡见不鲜。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惜时如金、与时俱进的精神,坚定信心,集中精力,埋头苦干,使我们的祖国在21世纪以更快的步伐走向现代化的辉煌。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2000年3月11日)
抓紧时间,埋头苦干。
改革开放18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综合国力有了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整个国家充满生机与活力。对我们的成就,广大群众充分肯定,国际社会也评价很高。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仍处于较低水平,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即便同有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加快发展,经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我们不加倍努力,差距还有拉大的可能;我们曾经失去许多宝贵时间,错过不少发展良机,今后不能再有丝毫的耽误。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所担负的历史重任,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抓紧时间,埋头苦干,一年一年地苦干,一代一代地苦干,一刻也不放松地苦干。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宏观调控收到很大成效,各项改革措施平稳出台,社会局面保持稳定,从总体上说,经济和社会发展是顺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前进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数千万人口尚未脱贫,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等等。这些都是牵动全局、久拖不利但解决起来难度很大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努力,需要多种措施,但最基本的是需要抓紧时间,埋头苦干。苦干可以出思路出办法,苦干可以出成绩出经验,苦干可以战胜困难,开拓前进。没有埋头苦干,一切无从谈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举国上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求实务实的精神得到发扬。这是我们的一大进步。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浮躁虚华的风气,存在着不扎实、不艰苦、不谨慎、不负责任、不讲实效、不思进取的现象。这些尽管是局部的,但影响甚坏,危害很大。人民群众希望我们少讲空话,多办实事;希望我们塌下心来,研究问题;希望我们抓紧时间,埋头苦干。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1997年3月12日)
要想红旗不落地,卫星必须早上天。
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战胜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人民群众中深深扎根,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它最终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经济不发展,国力不增强,人民生活不改善,社会主义制度就难以巩固,更谈不上发展。当前国家与国家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又是生产力首先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这里所说的科学技术的竞争,不单是某几项科技成果的比较,而是总体的科学技术能力及其转化为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能力的较量。在这个竞争中,谁落后谁就会丧失主动权,就有可能受制于人,甚至被动挨打。苏联国力的衰落,东欧局势的剧变,海湾战争的结局,这些严峻的事实都不能不使一切真正关心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人警醒起来。对和平演变,对强权政治,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与此同时,对现代科学技术在国际竞争中的巨大影响和作用,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过去“四人帮”用什么“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的言论来反对搞四个现代化,这是荒谬的。现在事实越来越清楚:要想红旗不落地,卫星必须早上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极其广阔的前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奠定了深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包括思想道德在内的精神与观念。只有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摆脱愚昧落后状态,劳动者的素质才能提高。发展科技和教育,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它的重要条件。因此,真正巩固社会主义,真正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就应当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竞争中集中精力把科学技术搞上去,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听取浙江省委工作汇报时的讲话》(1991年5月21日)
发展对中国来说尤其重要。
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人类的历史是一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史。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总体经济水平迅速提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大大加快。任何国家想要跟上时代的潮流,都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发展问题。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迫切任务。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低下,人民生活贫困,社会问题突出,国际债务负担日趋沉重,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要改变这种状况,发展中国家就必须抓紧时间,集中精力,加快经济发展。发展,对中国来说尤其重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近现代历史上多次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长期处于发展缓慢、停滞乃至倒退的悲惨境地。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也走了不少弯路,特别是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动乱,耗费了民族的宝贵精力,耽误了国家的发展良机,延误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众所周知,现在中国有12亿人口,每年新增人口就有1600万,人均耕地不足0.08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数的1/4,其他资源也相对贫乏。中国人民如果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就难以生存,更谈不上赶上发达国家。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就没有出路,就没有希望。这是中国人民从世界的现实和自己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中得出的基本结论。
《发展:当代中国的主题——在智利联合国拉丁美洲及加勒比经济委员会的演讲》(1995年6月26日)
共产党执政后,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放在首位。
本世纪初以来,共产党在一些国家取得政权,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而80年代后在一些国家遭受挫折,也是有其内在原因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共产党执政后,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放在首要地位,这样,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复杂形势下站稳脚跟,关键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我们自己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8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实行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理论是正确的。尽管我们现在还面临一些困难,在以后的征程中还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按照邓小平理论搞下去,我们的事业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会见印度共产党代表团时的谈话》(1997年9月30日)
“痛定思痛”。
中国有句话,叫“痛定思痛”。经历过长期动乱的人们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团结、稳定、和谐局面,迫切希望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新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痛定思痛”。第一次是在1949年,中国结束了长达100多年的战乱,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为建设新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干劲,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各项事业发展很快。第二次是在十年“文革”动乱结束后,中国人民尝够了瞎折腾的苦头。我们抓住机遇,实行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又一次汇成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结果使中国出现了像今天这样欣欣向荣的好局面。
《会见柬埔寨王国政府第二首相洪森时的谈话》(1995年12月6日)
必须老老实实抓经济。
从新中国建立后50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老老实实抓经济。“天下顺治在民富”,只有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广大群众高兴满意,其他事情才能办好。在国家的全部工作中,只有经济建设一个中心,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而不能动摇、干扰和游离这个中心。经济本身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尊重专家意见,不搞长官意志。当然强调经济工作重要,并不是说其他工作不重要。如果科技教育、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等方面搞不好,经济工作就很难搞好,即使一时上去了也不可能持久。但所有这些都必须围绕经济这个中心进行。
《会见保加利亚总理西美昂时的谈话》(2002年5月17日)
在中国,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所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衡量各项政策的得失和执政水平的高低,最主要的是看能不能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消极现象。对此,一方面要通过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切实加以解决,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出现这些问题和由此引发的各种非议而动摇发展的决心。用一句中国的成语,叫做不能“因噎废食”。在中国,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所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所以,必须从长远和根本、全局和总体的高度看待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不放。也只有这样,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才有彻底解决的可能。
《会见巴西总统卡多佐时的谈话》(1995年6月22日)
一定要集中精力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
一定要集中精力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有些同志认为我们处理某些国际问题太软,不够坚决。其实不是这样。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之后,小平同志提出“冷静观察,沉着应付”、“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要坚持这个方针。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说到底是个实力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举世公认,但对我们的成绩不宜估计过高,我们的绝对水平比人家差得很多,比美国差了几十倍;我们确实发展比较迅速,但即使以这样的速度发展,不再折腾,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要50年乃至更多的时间;我们确实发展比较顺利,但我们绝不可忽视存在着的许许多多的难题。对此,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定要按照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谨慎谨慎再谨慎,冷静冷静再冷静,第一不要挑事,第二不去当头,要抓住时机,埋头苦干,闷着头再干上几十年,到时候我们国力增强了,才会有更大的发言权。
《听取河北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1999年4月16日)
要想多吃西瓜,就得研究种西瓜,不能天天光是研究西瓜怎么切。
我们要牢牢记住邓小平同志说的,“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1]。生产发展了,经济搞上去了,人民群众有饭吃、有衣穿,就什么都好说,什么文章都好做。如果经济长期搞不上去,势必会影响政治和社会的稳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的变革要服从于、服务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要脱离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和要求去琢磨生产关系。党的十三大后,有的地方开展生产力标准的讨论,对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根本观点的教育,是必要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和吸引力的不断增强,归根到底,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打个比方来说,你要想多吃西瓜,就得研究种西瓜,改良西瓜品种,提高西瓜产量,不能天天光是研究西瓜怎么切。过去,我们在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上下功夫过少,这是一个很大的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这个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
《听取黑龙江省委工作汇报时的讲话》(1990年8月17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内涵很丰富。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特别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内涵是很丰富的,其基本观点是否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不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就不可能建成合格的社会主义。而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第二,中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从科学和教育入手。我国到下世纪中叶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把科学技术搞上去。对外开放,首先是为了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学过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级性。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技进步,再加上发挥我们的传统政治优势,我们完全可以比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干得更好。第三,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研究科学技术是一项基本建设,这方面的投资是基本建设投资。要充分重视发挥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作用。第四,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下个世纪将是高科技的世纪,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搞出一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东西。第五,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知识分子是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保证科技人员把最大的精力放到科学技术工作上去。对科技人员政治上要信任,工作条件要保障,生活待遇要提高,有突出贡献的要给予重奖。第六,为了最大限度地解放科学生产力,必须相应地改革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体制改革必须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科技同经济的结合,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听取浙江省委工作汇报时的讲话》(1991年5月21日)
科技发展既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也是衡量改革开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从根本上讲,改革开放是为了大幅度地提高包括科技在内的社会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既对推进改革开放提出了新的要求,又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条件。经济建设要进一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科技要进一步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就必须推进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80年代,顺应“面向”和“依靠”的要求,我们先后开放技术市场、改革科研拨款制度、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等,对解放科技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90年代我们将继续深化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经济与科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推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对于扩大开放来讲,如果我们没有水平较高的科学技术,一方面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不能合理地引进,引进后也消化不了;另一方面国内的产品出不去,出去后也要吃亏。回顾这些年,在对外经济技术交往中,由于我们不懂或者不掌握某些方面的科学技术,上当受骗和睁着眼吃亏的事是不少的,有的引进的是过时技术,有的出口商品卖不上好价钱。比如你们的绍兴黄酒,卖的价钱理应比台湾的要好,但是瓶子过不了关,要向外国买瓶子,结果赚钱比台湾少。所以,讲改革,讲开放,都离不开科学技术发展。科技发展既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也是衡量改革开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听取浙江省委工作汇报时的讲话》(1991年5月21日)
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是解决我国知识分子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
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不仅需要大力提高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必须造就一支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培养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技术专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要做到这一点,当然要加强宣传教育,改变鄙薄知识、轻视人才的陈旧观念,而更重要的是要把科技人员推向四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第一线,人尽其才,充分显示知识、人才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方面的巨大作用和无穷潜力。现在,农民把科技人员比成“财神爷”,乡镇企业竞相用重金招聘科技人员,就是因为他们对科技和科技人员的作用有切身的感受和迫切的需要。只要我们真正把科学技术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点,形成向新科技革命进军的社会潮流,就会充分释放国内成千上万科技人才尚未完全发挥的潜能,就会从根本上扭转人才外流的不正常现象,就会吸引一切具有报国之心的海外华夏儿女以各种形式为振兴中华出力献策。因此,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是解决我国知识分子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
《听取浙江省委工作汇报时的讲话》(1991年5月21日)
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深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一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转移,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是来之不易的。这里所说的工作重点,就包括科技和教育。经验表明,如果不重视科技、教育,不发展科技、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就是不完全的,也是难以巩固和持久的。80年代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创了建国以来国家经济实力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90年代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这个转移推到更高阶段,才能使广大群众不受干扰,专心致志地学文化,钻技术,练本领,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才能保证各级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创造性地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才能避免折腾,稳扎稳打,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因此,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深化,同样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听取浙江省委工作汇报时的讲话》(1991年5月21日)
经济工作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
经济工作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的指导思想,它抓住了我们过去多年存在的弊端,为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过去只重视速度,忽视了社会需要,结果造成了很大的积压和浪费。不是说不要速度,是说离开社会需要速度越快,积压越多,浪费越大。而社会需要的产品速度越快越好。关键是社会需要,根据社会需要而安排计划,组织生产,使产品适销对路。在此前提下研究节约和产量,加快速度,这个速度和节约才是真正的速度和节约,力争使速度和社会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在引滦工程指挥部贯彻全国工交会议精神大会上的讲话》(1982年3月15日)
中国的发展确实成绩很大,但还面临不少问题;中国的发展目标确实宏伟,但实现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国与保加利亚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共同任务。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确实成绩很大,也确实比较顺利,但还面临不少问题;中国的发展目标确实宏伟,但实现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要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
《会见保加利亚副总理瓦西列夫时的谈话》(2002年4月22日)
注释
[1]《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