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13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预测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从国际和国内形势看,有机遇也有挑战,希望和困难并存。
国际金融危机历经5年,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虽出现积极变化,但走出危机的影响尚需时日。美国经济虽出现转暖迹象,然而失业率仍处高位,结构调整乏力和流动性泛滥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也对经济复苏构成威胁;欧洲经济持续低迷,如何克服财政紧缩和私人部门去杠杆化带来的经济放慢成为最大挑战;日本主要行业竞争力与企业效益下降,加上周边外交环境恶化,经济或将再次陷入停滞的困境;尽管IMF预测2013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将实现5.6%的增长,但若外部环境继续恶化,出口增长不足,自生增长动力不够强劲,新兴经济体要保持高速增长可能难以实现;此外全球流动性泛滥也是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2012年12月发布的世界银行《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世界经济增长在2012年明显下滑,增长幅度仅为2.2%,不仅低于2011年2.7%的增长率,更是远低于2010年4.0%的增长水平。展望2013年,国际经济环境继续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期为2.4%,2014年预期为3.2%,这一预期目标与联合国2012年上半年的预测相比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2013年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加大,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虽然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但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已发生根本改变,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环境;由“投资—出口”外循环拉动的高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需要重建起“投资—消费”内循环增长模式,经济增速由10%以上的高增长回落为7%~8%温和的增长可能成为常态。党的十八大由此强调: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强民生保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并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由于内外需在2012年中期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提升明显,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企业生产信心有所增强,大部分机构预测中国经济增速将高于2012年。2013年1月15日发布的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展望》预计中国经济增速在2013年加快至8.4%,2014年为8.0%,到2015年放缓至7.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份预测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8.2%,2014年增长8.5%;亚洲开发银行4月发布的《亚洲发展展望2013》报告称,受强劲的消费和财政支出拉动,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预计将反弹至8.2%;OECD预测中国经济增长率为8.5%;中国社科院认为2013年预期GDP增长率为8.5%。
综合国外经济形势分析,由于西部对国外经济依赖程度较低,发展中国家高于世界经济的增速和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的稳固,对西部经济将形成积极影响。对2013年的西部经济走势,换届效应、内生效应、基数效应、引致效应、城镇化效应必须关注。
(1)换届效应。党的十八大选举产生了新中央领导集体,对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全面勾画,强调要进一步推进改革、结构调整和增长质量提升,实现“双倍增”目标,这必然给调整中的中国经济以明确的方向和更大信心,同时使地方政府和群众以更大发展动力;2012—2013年大部分地方政府实现了换届,历史统计数据表明,每一次换届都是一次投资和GDP增长的高峰,2013年一定比2012年高,这些是促进经济更快增长的因素,但我们要尽力避免经济增速过快可能带来的通胀压力、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放缓和地方债务的抬升使增长动力恶化和不可持续风险。
(2)内生效应。西部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的推进使本地区经济发展环境日益优化,本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相比,技术进步的动力、结构优化的动力、市场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其他地区的落差和东西合作正在逐步增强、其改进空间也更大,这是支撑经济市场化和经济效率提高的内在要素,是维持西部经济在较长时间内增速高于其他地区的不可逆转的持续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防范人力资本(包括熟练劳动力)在市场化过程中过度流出问题。
(3)基数效应。西部大开发已进入第15个年头了,经济实力、经济发展质量、地方政府财力、企业竞争力与人民生活水平等均有大幅度提高,经济基数越来越大,资源的配置越来越优化,增长能力越来越强,经济的货币化、信用化水平迅速提升,地方政府与群众的创富热情高涨;同时在建项目比较多,投资规模大,企业也有进一步投资能力和意愿,这些都是促使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这一过程中必须防范区域经济无序竞争、同质化发展与过度投资问题。
(4)引致效应。指其他地区经济增长对西部地区的拉动效应。全国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在2012年第三季度实现自2009年一季度以来第二次探底,第四季度开始出现明显提升,2013年一季度分别达到125.6和122.4;消费者信心指数、预期指数、满意指数也于2012年10月份起均同比出现上升态势。全国经济的企稳向好,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提升,均形成对西部地区资源性产品的更大需求;同时东西合作经过多年发展也走向成熟,东部地区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将使产业加快向西部转移,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投资预计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同时西部地区经过多年发展,企业素质与产品质量已有了大幅度提升,东部地区有可能将更多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采购转向西部,进而形成贸易创造的效果,这些均可对西部经济发展产生拉力作用。在这一效应方面,西部地区应加强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引导,防止出现过度重复建设与污染转移。
(5)城镇化效应。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远低于其他地区,城镇化提升的速度将会进一步加快,城镇化不仅将产生更大投资热潮,同时也意味着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由效率低的地区和产业向高效率的产业与地区集中,进而产生经济增长效应。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房地产业过度投资问题,也要防范只重视土地城镇化而忽视人的城镇化的倾向。
总之,2013年西部地区面临的积极因素要多于2012年,因而整体经济表现也应优于2012年。基于这些判断,我们预测西部地区2013年经济增长的情况如下。
(一)西部经济将呈现小幅反弹式增长,在中国经济版图中所占的份额将进一步提高
2013年各地区两会期间,大部分地方政府均预期了经济增长率,多数省(区、市)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10%~12%,有12个省区市201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比2012年有所下调,有19个省区市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与2012年持平;西部地区有8个省(区、市)的预期增长率低于2012年的增长率,见图12。这主要是出于对2012年经济增长放缓的适应性预期和对经济增长不确定性的担心,以及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考虑。
根据各省份提供的数据,在全国预期增长率在12%以上的11个省(区、市)中,西部占了9个,其中贵州和陕西分别以14%和12.5%领跑增长预期;在预期增长11%的5个省份中,西部占了3个,西部地区2013年的预期增长率为11.3%,增速比上年下降1.18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7.42%高3.88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由19.77%提高到20.57%。此外,截至2013年4月27日,各省(区、市)一季度经济增长数据已全部公布,根据这一数据,西部地区地方生产总值为23600.77亿元,增长11.04%,比全国各省(区、市)加总高出1.44个百分点;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1%,比上年同期提高0.25个百分点。从分省(区、市)情况看,全国增速排名前十位的省(区、市)中,西部占了7个,呈现出“东低西高”的态势。其中,甘肃GDP增长率12.9%,位居第一,云南和贵州一季度GDP增长率均为12.6%,并列第二,见图13。
而根据大部分机构对中国经济增长8%以上的预测,我们认为各省(区、市)的增长预期显然太低。我们预测2013年西部经济增速应在12.5%以上,高于2012年,占全国GDP的比重将实现历史性突破,提高到20.5%左右。
(二)消费者价格指数将温和上升,消费稳定增长
根据一季度各省份的CPI数据,见图14,西部有10个省(区、市)的CPI指数高于全国数据(全国CPI为102.4),广西低于全国数据0.7个百分点,也是全国第二低的;西藏的指数与全国持平;青海和新疆分别以105.1和104.4位居前两位。从前三个月的物价形势看,总体上基本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的增长速度有明显回落,这可能与换届之年各地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工作,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以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有关。但从基本面上分析,由于受新一轮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对国内物价构成输入式上涨压力,我国相对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外汇占款的提高,加上资源性价格改革的推进,均可能推高2013年的CPI。西部地区物价与全国物价走势基本一致,但由于城镇化加快因素的影响,居住类价格与食品类价格上涨可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西部地区居民消费价格将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2013年走势可能是前低后高,涨幅在3%左右。
由于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消费政策的刺激,西部地区居民消费升级迅速,预计住房、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领域仍是2013年的消费热点。同时经过长时间酝酿的新的收入分配政策可能出台,国民收入向弱势群体适当倾斜,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边际消费倾向较强的群体的消费能力,加上物价比较平稳,2013年消费支出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左右。
(三)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增速继续领跑全国
2013年一季度,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国各地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增速有所下降,但经济效益出现恢复性增长。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5%,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9.1%,中部地区增长10.1%,西部地区增长10.3%,工业增加值增速最高10个省(区、市)有7个在西部(从图15可以看出)。
从一季度的工业增长情况看,各地区均加快了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增速有所放缓,但与去年四季度相比,环比增速上升了。西部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与结构调整的关键期,以一定的速度换取更高质量的长远增长很有必要,如四川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四川省一季度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4大行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2%、5.7%、6.6%和9.2%,占比较同期明显提高,而6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则下降了0.4个百分点,工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了。预计全年西部地区工业增长在16%左右,继续领跑全国,仍是拉动西部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提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上升
从需求上讲,投资是经济增长最为直接、有效的动力,西部地区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随着平衡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产业升级的空间很大,基础设施有待改善。在社会融资困境有所缓和、房地产政策出现常态化、宏观经济政策相对宽松等因素的作用下,2013年固定投资增速将明显提升。从各地区一季度的数据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809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7%),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比上年全年加快0.3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19.4%,占全国的比重为52.2%,下降一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增长24.1%,占全国的比重为24.6%,上升0.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增长24.2%,占全国的比重为22.6%,上升0.6个百分点。增速最快的10个省(区、市)中西部占了6席,增长率最高的是西藏、贵州和云南,分别为52.0%、34.2%、29.5%。预计全年投资增速达到29%左右,快于2012年。
(五)城镇化将保持快速推进势头,继续全方位拉动经济增长
城镇化不仅可以用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与固定资产投资,而且有助于消化工业化的过剩产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充分释放国内巨大的消费潜力,给企业带来更多机会,将起到长期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尤其是人的城镇化水平低,不仅缺乏对区域经济产生增长极作用的大都会区,次区域中心城镇发展也极为不足,随着国家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将迎来一个城镇化发展的高潮期。估计2013年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将达到46%以上,而且在将来一定时期内,由于西部地区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和国家对农村建设与扶贫事业的重视,市及以下中心城镇的建设将出现网络式发展,其速度有可能超过省会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