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当官忧思录
因为他成了“典型”,所以一转眼被推到了场站副参谋长的领导岗位,从而经历了比守岛还艰难的心理磨砺……
戴上了各种“桂冠”
1980年,这个默默地坚守在海岛10个春秋的普通志愿兵蔡德咏,偶然被记者发现,一时间,他的事迹通过文字、图片、广播、电视、电影等在全军乃至全国形成了“立体宣传”。紧接着,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1981年,他被海军授予“热爱海岛的模范战士”的荣誉称号和二级英模奖章,并提前晋升志愿兵一级工资;1983年,他当选为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84年,上级机关建议蔡德咏所在部队,将他由志愿兵破格提为干部,并任该场站副站长(副团职务)。
蔡德咏所在师、场站的领导莫不为本部队出了一位叫得响的大典型而感到脸上倍增光彩。但对于蔡德咏提干部一事,却又踌躇起来。在场站的常委会上有人扳着指头一算,蔡德咏从一个班长若直接提拔到副站长,是整整跨了5级,也就是说,他将由只管一个兵(他所在的勤务班仅有2个人)一下变为统率千把人。不同意吧,这是上级机关的意见;同意吧,又确实怕他干不了。上面考虑的是影响,下面考虑的是实际。最后形成了一致意见:根据蔡德咏的兵龄和经历,先当副营职参谋,待积累了经验再向上提拔。意见报到师党委,师党委委员们经过仔细斟酌,认为此事不妥,上面让提副站长,你们却报副营职参谋,差距未免太大,经过权衡,议定作为场站副参谋长(正营职)上报。经上级批准,1984年3月公布命令。不善言辞的他,对场站政委只是蹦出这样几个字:“你吩咐活吧,我会尽力干的。”政委痛快地说:“经常委研究,你负责外场的飞行保障工作!”谁都知道,形成这个意见时,场站党委也费了一番心思:让他抓司令部的业务建设吧,专业性太强;负责部队的行政管理吧,又缺乏经验。思来想去,干脆就让他分管外场的飞行保障吧。殊不知,他们也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疏漏:蔡德咏竟连飞机场也没有见过。但是,蔡德咏终归是蔡德咏,连眉头也没皱一下,扛着铺盖卷到了外场值班室,一待就是4年。
但是,在百万大裁军中,蔡德咏这个第5副参谋长的位置动摇了。场站只许保留一个副参谋长,这个位置就很难轮到蔡德咏的头上了。于是,场站党委经过慎重研究,建议破格将蔡德咏改为正营职参谋(按规定:团一级机关参谋、干事的职级为副营),虽然职级未变,但是取消了个“长”字,实有降职之嫌,这牵涉到六届人大代表的声誉问题,上级机关理所当然地否定了,并作了明确的答复:鉴于蔡德咏同志的“特殊情况”,该场站的副参谋长可以——超配一名。1988年,当全军再次清理超编干部时,蔡德咏的问题又一次拿到高级机关讨论,结果蔡德咏可以不在清理之列——继续超配。
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
各级领导都很关心蔡德咏的成长,他进京参加六届人大全体会议和国庆观礼时,海军首长每次都要询问他的工作、学习情况,但蔡德咏的回答基本相同——“很好”。这两个字既包含着信心也不乏对自己所付艰辛的掩饰。他是个实打实的人,说话也直来直去,“我不是个当官的料,既然组织上这么信任我,我一定不给组织抹黑。”
但是,若想再干出点名堂来,这对于已担任副参谋长职务的蔡德咏来说又谈何容易。他是初小毕业,这3年书还是在牛背上读的。1985年干部初中文化补习,蔡德咏捧起课本竟然还不认识“÷”号,但这又怎能怪他呢?本来文化底子就薄,在小岛上坚守10年,几乎与世隔绝,看不到报纸,听不到广播,又没有电灯学习,喝过的3年墨水谁知又被稀释了多少。不过,这一切在他当战士和志愿兵时无人计较。一旦推上了领导岗位,既是“大典型”,又是全国人大代表,人们衡量他的眼光难免有了点变化。用一个战士的话来说:“过去量他一尺,现在量他一丈了。”蔡德咏也对自己越来越不满意了,为什么我作报告非得让别人写稿,还得拿不少别字来注音?为什么在人大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我就讲不出个子丑寅卯,让看电视的部队替我着急?他下狠心学习。
当蔡德咏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其中还参加了一次人大会议)学完了6年的课程、捧着初中毕业证书返回部队时,人们看着他那多日未曾刮的大胡子和一双塌陷的眼眶,无不掬一捧同情之泪。
一个没有见过机场的人,去负责外场的飞行保障,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好在组织上为蔡德咏派了一个得力的参谋,还派了一位副站长专门去传、帮、带。
师干部科说:蔡德咏同志属于超配,所以具体可以超配提拔到哪一级我们也定不了。
蔡德咏也吐露了可以转业的想法。
师组织科说:作为这样一个有影响的大典型,若有什么变动,我们无权定夺。
蔡德咏也曾提过回海岛去的要求,但是也没有人去答复。
蔡德咏的命运大有“钦定”的味道。
作为一个“大典型”,蔡德咏当官之后在本部队发挥的作用不可谓不大,据场站领导介绍和蔡德咏本人自述,大致情况是,每年新兵入伍都由他作一次孤身守岛10个春秋的事迹报告。但是,这篇经历8载的讲稿其使用率正逐年下降,有的新兵说,小时候就听过这事哩;场站的大会、小会上党委经常表扬他的老黄牛精神,不少人已无动于衷;一些社交场合、联谊活动都尽量安排他出席,但次数多了,已司空见惯;也让他去处理一些军地纠纷,作为人大代表,他在这方面的作用是有的,现在已不是人大代表了,在这方面也无能为力了;也根据他熟悉海情的特点,让他带人出海打渔捞海蜇皮,每次都是凯旋,但是人们在吃海蜇皮的时候,能否尝到“典型”的味道呢?
如何“充分”发挥这个典型的作用,场站的领导们也“困惑”了。
有人说:“让老蔡继续升官,官升得越大,典型作用越大,别总把人家能力差挂在嘴边上,老蔡肯干,这总比有能力不干的强。”
也有人认为,“典型”当官只有按干部的“四化”标准统一衡量,量才用人,把“典型”放到“最佳位置”上,才能使他们继续发挥典型作用,否则,难啊!
这个场站的政委是师里的老组织科长,他参加了抓蔡德咏这个典型的全过程,所以颇为中肯地说:“蔡德咏作为一个战士中的典型,是有很大意义的,可一旦进入领导行列,其典型作用就失去光彩。他当副参谋长以后工作尽职尽责,进步幅度也比较大,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若用具有改革开拓精神和德才兼备的干部‘典型’的标准来衡量,显然还有一定的差距。可以说,任何典型在某些方面也难免有历史的局限性,所以也不可能是‘终身制’的。”
蔡德咏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呢?他深沉地说:“我现在是一个普通干部,已经不是坚守在海岛上的‘模范战士’了,希望能够得到你们的理解。”
“老典型”正在寻找自己的“归宿”。
(《共产党员(内部版)》,1988(10)。获1988年好新闻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