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总报告
2013年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实施的第四年。山东省紧紧把握黄三角建设深入推进、显现成果、发挥效益、形成示范的阶段性特点,黄三角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黄三角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成为山东省“转方式,调结构”发展的典型区域。尽管其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是受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发展阶段的影响,这种态势将不可持续,并会对各个领域带来冲击。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一、经济总量占山东省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较上年有所回落
2013年黄三角地区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 985.2亿元,同比增长10.9%;与国家宏观走势一致,增速较上年有所回落,比2012年下降1.2个百分点,但仍高出山东省1.3个百分点,也高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省会城市经济圈的增速,成为山东省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从黄三角所属县市区来看(东营区、邹平县除外),有12个县市区经济增速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均在10%以上,其中有8个地区增长速度要快于黄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河口区和垦利县、广饶县的增速分别达到14.1%、14.1%、15.2%(见图1—1)。从各县经济总量上来看,有4个县市的经济总量达到500亿元以上;其中,寿光、广饶、邹平均超过700亿元,占黄三角比重达26.8%。
图1—1 2013年黄三角16县市区及山东省经济增速
从黄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山东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山东省的生产总值比重为14.6%,比2012年提高0.06个百分点,《规划》实施效果进一步显现。
二、国内需求进一步扩大,增速有所下降
2013年黄三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 167.9亿元,比2012年增长20.6%,增速回落2.7个百分点,但高于山东省19.6%的水平。从各县情况来看,均保持了较高的投资增速,有12个地区超过20%,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前3位分别为河口区31.1%、滨城区29.9%、无棣县28.9%。此外,东营市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2 332.13亿元,是2009年的2.1倍,年均增长20.8%;滨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 530亿元,增长21%。
从财政资金使用来看,其投资方向更为明确,结构进一步优化。2013年山东省政府继续安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以下简称“两区”)建设专项资金28亿元,并对资金使用做了明确要求,26.5亿元切块资金以贷款贴息、财政补助等方式,主要用于支持以下领域:各市城乡发展规划的制定,特别是县乡建设规划的编制及修编;重点区域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的引进;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教育院校提升改造工程等职业教育项目;旅游规划编制,乡村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整治项目;特色园区[2]内交通、供水、供电、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3]
消费方面,2013年黄三角区域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3.8%,相比2012年的15.1%下降了1.3个百分点,但高出山东省0.4个百分点。其中,东营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5.56亿元,同比增长13.5%,低于上年同期1.5个百分点,高于山东省0.1个百分点,增速在山东省17市中排第三位。批发业增长最多,餐饮业几乎没有增长。滨州市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57亿元,增长12.9%。
从国际贸易来看,2013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进出口总额达到288.4亿元,其中进口145.3亿元,出口143.1亿元,贸易顺差达到了2.2亿元,扭转了2012年的贸易逆差态势。从增速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进出口总额增长了15.3%,高于山东省8.8%的水平,也高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6.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最为明显,达到15.7%,高出山东省11.2个百分点,也比主要出口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11.9个百分点。
从“三驾马车”带动经济增长的情况来看,投资依旧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国内消费量逐年增加,但速度减缓,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速加快,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
三、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2013年黄三角区域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596.3亿元、4 779.2亿元、2 609.7亿元,增速分别为3.8%、12%、10.3%,均高于山东省平均增速。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7.5∶59.8∶32.7(见图1—2),第二产业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但仍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
图1—2 2009—2013年黄三角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
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集中培育了高效生态农业、石油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轻工纺织、现代物流及生态旅游等产业集群。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分别达到438家、859家、53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4家,培育主营收入过50亿元的特色产业园区23家,进驻企业3 500多家。高效生态产业发展呈现出增长速度快、投入力度大、质量效益好、发展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四、地方财政收入与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
2013年黄三角地区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50.9亿元,比2012年增加了10.2%,增幅进一步下降,比山东省增速低1.1个百分点。分县(市、区)来看,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达15个,比2012年增加4个;过30亿元的有7个,增加了3个;其中,滨城、邹平、寿光均超过50亿元,分别为51.6亿元、55.8亿元、70.7亿元。从增速上来看,财政收入多数实现高速增长,部分地区达到20%以上,其中,庆云县、利津县、乐陵市增速分别达到25.6%、26.6%、34.1%(见图1—3)。地方财力的提高,极大地支持了基础设施等公共设施建设、有利于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
从城乡居民收入来看,2013年黄三角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 448元,增长12.9%,绝对量和增速均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居民收入增幅首次超过经济增速与财政收入增速,这说明黄三角地区收入分配开始向居民收入倾斜,符合富民强省的理念。
分地区来看,东营市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 890元,增长了9.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 640元,增长了10%。滨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8 236元,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 353元,增长13%。高青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2 754元和10 130元,均增长15%(见表1—1)。
图1—3 2013年黄三角19县市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及增速
五、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2013年黄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2.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 361.7亿元,同比上涨14.6%,高于山东省增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 990.6亿元。
伴随五大产业的不断发展,各领域品牌企业、大型企业不断涌现。目前有莱州登海种业、庆云中澳集团等438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瑞控股、亚光纺织等85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及博兴京博物流、莱州黄金海岸滨海旅游等53家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从规模上来看,东营30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单片滩涂养殖区;山东科瑞、胜利高原等38家规模以上石油装备企业产值占全国产值的48%,山东科瑞陆地9 000米石油勘探装备技术水平全球第一,形成了全国重要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山东金麒麟汽车刹车片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魏桥纺织产品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位居全国同行业首位。此外,东营广饶的橡胶轮胎、滨州博兴的炊具产业、阳信的餐具产业、惠民的绳网产业、沾化的冬枣产业、德州乐陵的体育器材制造产业、潍坊寿光的蔬菜产业等,形成了独具地方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并逐步形成了县域经济的支柱性产业。[4]
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14年6月,黄三角共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9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2个。黄三角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规划获批,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建设全面启动。潍坊滨海科教创新园区有28所院校入驻,其中16所已开工建设。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及“生态谷”建成孵化面积13.8万平方米,入驻企业201家。黄三角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吸纳各类社会资本30多亿元,“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为全国中低产田改造提供了有益借鉴。 [5]
2013年,东营市新上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14项,争取无偿经费1.87亿元;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9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入选“千人计划”特聘专家6名;签订技术合同2 004份,实现技术交易额20.51亿元,比上年增加19.5%。滨州市2013年新建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7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东营市共有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创新型企业11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8家;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26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家;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45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5家,院士工作站8家,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单位3家,入选省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人才支持计划1项。
六、沿海“四区”经济快速发展
按照《规划》的要求,东营、滨州、潍坊、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产业正快速集聚。目前,四大临港产业区已进驻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海科、华泰、万达等企业1 300家,总产值超过3 000亿元,已培育主营收入过50亿元的特色产业园区30家,进驻企业3 500多家。
潍坊市把滨海海洋经济新区建设作为推动全市蓝黄“两区”建设的主战场,推动潍坊滨海、寿光滨海、昌邑滨海一体化发展。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总指挥的突破滨海指挥部,出台了《关于突破滨海加快蓝黄战略实施推动全市科学发展的决定》,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做出了《关于鼓励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在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产业园区有关问题的决议》,创新“飞地经济”政策,推行“三制三零三全”服务机制和“三张清单”服务模式,鼓励各县市区到滨海开发区建设专属产业园区。目前15个县市区、开发区都在滨海开发区建设了特色产业园,规划总面积达5万亩,一期配套全部完成,已引进超过2亿元的项目59个,总投资达450亿元。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和河口区,坚持港区城一体化发展,建设现代生态化工基地、国际物流港和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北部经济增长极,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近年来投资1 000亿元,实施了80多个重大项目,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22.1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亿元,分别是2009年的15.5倍和3.9倍,形成了突破崛起之势。
2013年滨州北部沿海开发强力推进,北海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了1个千亿元级的新材料产业园区,1个五百亿元级的冶金建材产业园区和3个百亿元级的油盐化工、临港物流、粮油加工产业特色产业园区;水、电、路等基础配套工程逐步完善,建成主干路网182公里、桥梁15座,北海水库一期工程正常供水运营,第一供热中心建成投运。
2013年9月《莱州临港产业区发展规划》由山东省发改委正式批复实施,提出了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先行区、烟台西部增长极、高效生态经济和海洋经济融合发展的示范区、陆海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和建设临港物流加工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生态化工区和文化旅游商务区四大产业功能区的任务,发展重点和方向进一步明确。2013年莱州港区生产性泊位达到24个,其中10万吨级泊位1个,5万吨级泊位达到5个,完成港口吞吐量3 500万吨,比2009年增长133%,集装箱达到2.6万标箱,结束了莱州港口无集装箱的历史。
七、特色产业园区带动作用凸显
黄三角各地按照省里意见,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园区。莱州市以省级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为载体,重点培育机电和装备制造、临港物流、生态化工、黄金等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和特色园区,形成了黄金、机电装备、石材建材三大百亿产业园区和全国一流的生物育种特色产业园。2013年,机电和装备制造园区入园规模以上企业达55家,实现总产值151亿元;石材建材产业区,石材加工、石材机械和配套服务的企业达472家,实现总产值150亿元;银海工业区内盐及盐化工、医药化工、黄金尾矿综合循环利用、绿色风能资源综合利用四大产业链入园企业达48家,实现总产值68.2亿元。
东营市突出抓好农业园区建设,各类农业园区发展到163个,总面积达167.8万亩。东营市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30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区完成投资26亿元,20万亩海水板块已建成高标准海参池塘10万亩,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单片滩涂养殖区。
为更好地指导特色产业发展,滨州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市重点特色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推进“两区”发展的意见》,规划建设了50个市重点特色产业园区,入驻企业已达到8 000多家,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提供了支持和保障。此外,潍坊市动力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粗具规模;高青县山东黑牛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始施工。
八、重大基础设施突破在即
港口方面,黄三角四大港口设施条件不断改善,2013年完成吞吐量7 300万吨,比2008年增长212%。莱州港扩建工程通过省级审批,朱旺港开通集装箱运输业务,莱州市港口吞吐量突破3 500万吨,完成集装箱运输3万标箱。滨州港实现试通航。东营港十大业主码头和公共管廊带建成投用,东营至旅顺滚装航线复航。潍坊港3个万吨级泊位正式对外开放,3个两万吨级泊位新投入使用,5万吨级航道和码头获批并开工建设。鲁辽陆海货滚甩挂运输通道项目正在加紧论证。
铁路、公路方面,滨德高速、东青高速南延工程建成通车,潍坊至日照、济南至东营高速开工建设;德龙烟铁路进展顺利,黄大铁路获国家核准,阳信火车站变更获批并施工;滨海大道莱州段率先开工。
水利与能源方面,胶东调水主体工程全面完成,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进展顺利。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华电国际莱州电厂一期工程2台百万千瓦发电机组建成投运,黄潍、莱昌输油管道建成投产。
九、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
各地加紧编制新型城镇化规划,以规划为引领,加快推进城镇化。2013年《潍坊市城镇化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区域重点镇试点扎实开展。滨州市聘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滨州市城镇化发展规划》,2013年完成两次汇报。东营市通过认真筛选和比较,确定由山东省规划院和东营市规划院联合编制该市城镇化发展规划。
城乡建设进程加快。滨州市积极推进示范镇和农村社区建设,10个镇列入“省级示范镇”,滨州市城镇化率达到51.2%。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效果显著,市财政投入专项资金4 620万元,各县区加大投入,带动社会投资8亿多元,超额完成农村道路硬化、村庄净化、村容美化年度任务,完成了1 148个村居、2 788公里的道路硬化,贯通改造了7条城区道路,改造公交站亭75座,实施城中村、城郊村改造项目24个,完成南环路小区公共设施改造,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沙河镇、朱桥镇先后跻身山东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行列。东营市积极推进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新建改造农村社区38个、农村公路500公里,黄河南展区村庄改造扎实推进。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通过验收,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城镇化率进一步提升。到2013年年底,滨州市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24.38%提高到51.2%,年均增长2.06个百分点。城乡统筹、一体发展、重点突破、多头推进的大格局已初步形成。东营市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62.08%,居山东省第4位;城镇化质量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中居第16位,居山东省第1位。
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加大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黄三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增加16.5万亩。加快林网、水网、路网绿化工程和黄河大堤百里绿色长廊建设,新增绿化面积87万亩。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损害补偿试点工作,黄河三角洲地区被列为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域。城市(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53%,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1.96%,分别高出山东省平均水平4.33个和3.36个百分点。
2013年,东营市狠抓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加强水气污染治理,实施环保重点工程76项,新建城乡污水处理厂10座,取缔中小污染企业182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项目37个,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16个、重点减排工程项目61个、循环经济项目58个,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污染物排放量等实现控制目标。继续加强造林绿化,完成造林12.4万亩。自然保护区修复湿地10万亩,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滨州市继续推进实施“三网”绿化工程,以“林水会战”为主要载体,以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农田林网、绿色通道精品绿化、生态林场建设和水系生态绿化等作为重点,创新机制、规模发展,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快速推进,着力建设“蓝天碧水、绿树掩映,林水相依、人居相宜”的美丽滨州。与《规划》实施前相比,累计完成合格造林面积6.4万公顷,林木覆盖率提高4.7个百分点,2013年滨州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0.8%。滨州市6县1区全部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邹平县和博兴县的生态县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滨州市主要污染物COD、SO2排放量分别从2008年的5.12万吨、10.78万吨降低到2013年的3.02万吨、8.4万吨,同比分别降低了41.09%、22.08%。截至2013年年底,滨州市热电企业全部建成脱硫设施并运行,全部完成除尘设施升级改造,4家热电企业建成脱硝装置,燃煤污染物排放强度逐年下降。
十一、民生保障能力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13年滨州市向民生事业投入财政资金148.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59.2%。承诺的16项民生实事全部兑现。新增城镇就业7.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4万人。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7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平均2 520元,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平均430元。启动新农合20类大病保险工作,探索实施了乡镇卫生院住院“起付线以上全报销”制度,建成467所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全面完成山东省下达的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责任目标任务。开工保障性住房6 259套,棚户区改造3 595户,超额完成山东省下达的任务。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被评为“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
东营市有效促进了重点群体就业,2013年新增城镇就业4.61万人。新型农民学校培训41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72万人。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医保、低保、五保等保障标准居山东省前列,在山东省率先实现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并轨运行,率先打破城乡医保二元结构。建设保障性住房1.5万套,油田职工住房新一轮工程启动。新建、改造城乡养老设施115处,市级养老产业园开工建设。社会福利、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
莱州市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的倾斜力度,2013年直接用于民生事业的财政资金达12亿元,增长30%,高于同期地方财政收入增幅11.5个百分点。低保、五保、城镇医保、新农合补贴、计生补贴等各项社会保障标准全面提高,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8 700万元,发放基础养老金和高龄补贴1.3亿元,发放计生奖补资金5 000万元,为群众报销新农合医疗费用2.1亿元。
注释
[1]魏建,山东大学山东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瑞,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范玉波,山东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2]特色园区:(1)“两区”特色园区包括《规划》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点园区,即蓝色经济区的青岛西海岸、烟台东部、潍坊滨海、威海南海、青岛中德生态园、日照国际海洋城、潍坊滨海产业园等“四区三园”以及青岛蓝色硅谷、长岛休闲度假岛、好运角旅游度假区,黄三角东营、滨州、潍坊、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经省“两区”办评审认定的特色产业园等。(2)“一圈一带”特色园区包括区内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旅游度假区等。
[3]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3年“两区”和“一圈一带”建设专项资金分配方案的通知》,见 http://www.sdlb.gov.cn/art/2013/7/25/art_329_9023.html。
[4]《今年黄三角五大产业百亿企业将达27家》,见http://sd.dzwww.com/sdnews/201406/t20140626_10527648.htm。
[5]《山东:“黄三角”亮出好“成绩”》,见http://www.ceh.com.cn/llpd/2014/03/3390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