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农业
未来谁来种地?未来谁来经营农业?这是一个当前被讨论得很热烈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大可不必管它,因为市场迟早会发挥作用的,但是,这种守株待兔的做法犹如坐以待毙,我们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不仅是经济的,更是社会的。基于此,我们认为,全面系统地分析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与建设主体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借鉴国际经验,找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持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与促进建设主体健康发展的道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虽然我们一再强调农业与农村工作的重要性,但毫无疑问的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整个社会却表现出了一种越来越强的“离农”情结。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离农”的本意是“离贫”,城乡之间巨大的与身份相关的利益格式差异决定了“离农”的本意是“离开农民的身份”,这都是最理性的抉择,无可厚非。但当这种“离农”情结与“对农业的无知”深深根植于越来越多的人的大脑并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的时候,这种“离农”情结就必然异化为对“三农”的盲目排斥,也就必然导致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误入歧途。因此,要谈未来谁来经营农业,我们就必须“重新认识农业”,第一是认识农业的本质,第二是认识中国农业的本质。
农业,是一个集技术、经济、政治和国家安全于一体,伴随和支撑着整个人类进化史,并随社会发展和进步越来越表现为多功能性的永恒的魅力产业。当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完成,“农民”将终结于“农业从业人员”,“农业从业人员”将不再只是农产品的初始生产者,而是赋予了农业增加值的创新者、农业相关产业价值链的构建者;“农村”将终结于“小城镇”、“微城镇”与“规模农庄”,它们甚至在生活环境上比城市更具竞争力,“逆城市化”就是最典型的例证。到那时,“三农”的概念将自然消失,但农业仍然是永恒的产业。如果我们不能从这一概念出发去认识农业,那么应对21世纪的国际竞争就只能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