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增强国家精神力量”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作出新的理解,在肯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搞好时,提出了“增强国家精神力量”的新观点;在肯定改善人民精神生活重要性时,阐释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新思想。对人民的“精神世界”、“精神力量”、“精神需求”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阐述,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思路。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就要如习近平所要求的“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1],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认识高度。适应这一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的紧密结合,深刻阐明这三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协同推进、交互发展中历史的和理论的内在逻辑。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命题,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制度体制改革、思想理论建设的逻辑起点。在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时,邓小平首先提出的就是道路选择的问题。“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2]道路选择要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要科学对待“别国经验”、“别国模式”。显然,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是要为我们服务的,是要更好发展我们自己的;如果就此以别国的经验和模式为圭臬,就会迷失我们自己的方向和根本,甚至否定了自己。其次,在道路选择、思想理论建设与制度体制改革的关系上,邓小平强调的“进行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打击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内破坏社会主义的犯罪活动;在认真学习新党章的基础上,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3]这“四件工作”,包含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健全,以及党的组织制度改革和作风建设问题等。这些面向新世纪的制度体制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4]。最后,道路选择开辟了制度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制度体制改革又为道路实践提供了根本保障。这两个方面集为一体,才得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这一“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6],才奠定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哪一个阶段都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建设和发展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并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从人民的实践与历史中提炼的理论的内在逻辑,能够更为广泛地激励以人民为主体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和创新,能够更为深刻地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定信念。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就要如习近平所要求的“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全面提升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适应这一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指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力量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力量及基本道德规范,积极探索践行和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力和聚焦点,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最为基本的、最为重要的方面。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就要如习近平所要求的“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8]。适应这一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弘扬主旋律和传播正能量的理论研究和现实践行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弘扬主旋律,才能树立社会思想的主心骨;传播正能量,才能凝聚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在事关坚持还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引导社会情绪、社会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能在积极引领社会思潮中发挥中坚作用,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

“满足人民精神需要”,就要如习近平所要求的“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9]。适应这一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接地气”,要坚持深入社会、深入民众、深入实践的“田野”研究过程和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真实的生命活力,在于真正地贴近、贴紧中国社会的实际,改变单纯在“书斋”里研究理论、建立体系的现象;要切实改变学术成果纯粹是论文或专著的现象,要突出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成果的肯定和褒扬;要把学术成果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和环节中,形成有利于、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咨询报告、政策建议、发展规划等学术成果的集聚特色,真正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实践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的推动力、作用力和影响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拓展,还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方法和方式的拓展。在课程和学科建设上,要建立一批农村、企业和社区的试验基地,更为有效地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要建立以现代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广泛的调研和信息网络,改变单纯性质研究缺乏数量判断的研究方式,及时而准确地把握人民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新变化和新趋势;要探索“旋转门”制度,使更多的理论研究人员能够在中国发展实事、实地的体验中实现理论发展和创新;要建设好有影响的“智库”,在理论建设上突出中国学派,在战略研究上彰显中国意识,在社会引领上弘扬中国话语,在政策建言上形成中国方案,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需要和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上承当更大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注释

[1]《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载《人民日报》,2013-08-21。

[2]《邓小平文选》,第3卷,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3卷,3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邓小平文选》,第3卷,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邓小平文选》,第3卷,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载《人民日报》,2013-08-21。

[8]《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载《人民日报》,2013-08-21。

[9]《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载《人民日报》,201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