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明的本质特征
在说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的本质特征之前,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就是要说明什么是文明。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从学术研究的进展来认识文明,另一个是从日常生活使用习惯的角度来认识文明。
(一)从学术研究的进展来认识文明
如果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考察,我们要明晰文明的概念,就不得不提及和文明密切相关的概念——文化。
从汉语的辞源看,“文化”有“人文化成”、“以文化人”的意思。《周易》的《贲卦·彖传》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生有男有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是文化。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按照这种理解,文化所讲的“化”,只是与“天”对应的一种“化”人的方式而已。所以,在“天”和“人”之间,所有与“人”相关的,都可以称为文化。
基于对天人关系理解的差异性,研究者对文化的范围就有了不同的理解。于是,就有了所谓“大文化”、“小文化”之类的说法。“大文化”说将所有与人有关的东西全部视为文化的范畴,包括精神创造,也包括物质产品;“小文化”说则只把精神层面的内容理解为文化的意思。
文明,可以从与文化的比较中找到自己恰当的表达。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很多时候不好区分。因为很多学者在说明二者的时候,都是等而论之的。所以,我们只能从用词的细微差异上描述二者的不同。简单地说,我们可以这样表达:所有文明的东西,都是文化的范畴;但不是所有文化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文明。
例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摩尔根在他的代表作《古代社会》一书中,将人类社会早期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三个阶段。这一观点得到了恩格斯的高度评价。
蒙昧时代始于人类的幼稚时期,终于陶器的使用,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低级阶段终于食用鱼类和使用火,以采集野生植物为生;中级阶段终于弓箭的发明和使用;高级阶段终于陶器的发明和使用。
野蛮时代基本上是在原始氏族社会成长、发展直至鼎盛。它又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低级阶段属于新石器时代,中级阶段属于青铜器时代,高级阶段属于铁器时代。野蛮时代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时期。人们能够磨制比较精细的石器,有了制陶术,学会了金属的炼制。人类开始游牧生活和大规模的田间耕作。此时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并且向阶级社会过渡。
而摩尔根自己对文明时代的评判是:“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来,财富的增长是如此巨大,它的形式是如此繁多,它的用途是如此广泛,为了所有者的利益而对它进行的管理又是如此巧妙,以至于这种财富对人民说来已经变成了一种无法控制的力量。人类的智慧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感到迷惘而不知所措了。然而,总有一天,人类的理智一定会强健到能够支配财富,一定会规定国家对它所保护的财产的关系,以及所有者的权利的范围。社会的利益绝对地高于个人的利益,必须使这两者处于一种公正而和谐的关系之中。只要进步仍将是未来的规律,像它对于过去那样,那么单纯追求财富就不是人类的最终的命运了。自从文明时代开始以来所经过的时间,只是人类已经经历过的生存时间的一小部分,只是人类将要经历的生存时间的一小部分。社会的瓦解,即将成为以财富为唯一的最终目的的那个历程的终结,因为这一历程包含着自我消灭的因素,管理上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利的平等,普及的教育,将揭开社会的下一个更高的阶段,经验、理智和科学正在不断向这个阶段努力。这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
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都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阶段,但都是没有达到“文明”的阶段。所以,它们只能称为“文化”,而不能被称为“文明”。
在后来的研究者那里,文化和文明的使用也是很不一致的。
著名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在他的代表作《西方的没落》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种文化经历幼年、青年、中年到老年的阶段。当文化变成文明的时候,文化的生命就结束了。他列举了若干种文化变成文明的例子,都是想说明:到了文明的阶段,文化就失去了创新的活力。
有意思的是,视斯宾格勒为偶像的英国历史哲学家汤因比,则将文化和文明混在一起说,并认为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只是取决于不同文明的挑战与应战。他认为,人类从古代到今天的各个社会,都曾经面临外来的挑战,如果内部少数具有创造力的精英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刺激和挑战做出适当的回应,甚至改变自身的体制进行应战;又假设这样的挑战不至过于沉重和超负荷(因为过于巨大的挑战可能毁灭一个社会),同时这样的挑战又不至于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微小的挑战无法激励内部足够的动力),在一个适度的挑战中,就可以引发少数具有创造力的集团的回应,那么社会就进入了文明状态。
从以上几种观点,大家就可以看出,对于文化和文明的理解,是一件多么复杂的事情。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从日常生活使用习惯的角度来认识文明
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文明的含义也是十分复杂的。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基于某一时段或者地域而产生的文化发展阶段。例如,西方文明、阿拉伯文明、东方文明等。在这种意义上的文明,是一个涵盖内容非常丰富的概念,与所表述的那个时间阶段或者地域的文化内涵几乎相当。这种表达和前面所说的学术研究的角度比较接近,我们使用这一语意的时候,也基本上是在指称某一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文化形式。
其二,是相对于蒙昧和野蛮而言的人类文化状态。例如,某种文化形式“告别了蒙昧和无知,迎来了文明的曙光”,或者“努力创建文明城市”,等等。在这个意义上所使用的文明,并不是要表明前一种意思所要表达的文化总体的意思,而是要表达一种先进性,一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属性。文明城市和不文明城市的区别,不在于地域的差异,而在于文明表现的程度。
其三,是指一种个人行为习惯。当某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坚持以一种知书达理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参与社会交往,我们则会将这种形态视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明的语言(“良言一句三冬暖”),也可以是文明的行为(过马路遵守信号灯指示、自觉排队等)。
很多时候,对于文明这个词的使用,我们并不严格区分前述三种不同的含义。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几种不同的用法之间往往也存在一些相互交叉或者相互补充的情况。这就提醒我们,在使用“文明”这个词的时候,尽可能分清楚我们要表达的核心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