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以三个层面、24个字的形式集中呈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而作为对于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价值的“文明”,则远在这个时间段之前就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两手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两手抓”的重要战略思想,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按照邓小平的观点,中国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在这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中,关键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实质是协调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此后,我国的建设布局不断拓展,直到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格局,与“精神文明”相对应的内容,都是以“文化”的形式存在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梳理,让我们在认识上有了一个较为显著的突破。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来看,与“物质文明”对应的是“富强”,与“精神文明”对应的是“文明”。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精神文明在社科文化方面,表现为社会的文化、智慧的状况,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项事业的发展水平等,在思想道德方面则表现为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会风尚和人们的世界观、理想、情操、觉悟、信念以及组织性、纪律性的状况等。从这个意义上所讲的“文明”,也就与前述“五位一体”中的“文化”有了一个较好的呼应。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当今社会精神面貌改善的发展助力。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的人类历史上新型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特征。它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渗透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党和国家将“文明”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考虑
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为什么今天还要把“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目标?这是因为:一方面,这里的“文明”指国家层面的文明。国家层面的文明包含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文明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都要提倡的,各自内涵也互不相同。但它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起着引领“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作用;另一方面,这里的“文明”指现代意义的文明,即“文化现代化”。它既要汲取我国古代文明的精华,又要吸收当代世界文明的成果。文明,对于国家而言,意味着高度繁荣的文化、高度自觉的精神;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意味着良好的秩序、优美的环境、淳朴的风气,人与人之间诚信友善;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说,意味着比较高的精神文化修养,从言谈举止到内在心灵都追求美好。这样的文明境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不懈追求。
相关链接
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成果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1994年《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15个范畴。
——2001年9月20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20字、10个范畴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006年3月4日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任务,明确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2013年12月,中央颁布实施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要通过道德教育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推动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
权威声音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习近平
(三)对文明的理解不能“抽象化”
应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都有很坚实的学理支撑。但从理解与践行的层面来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还必须与丰富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具体到文明,就不能只是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应该具体化为寻常百姓可感可为的行为习惯。
按照现代定义,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政治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社会发展和人类开化的进步状态和标志。核心价值观中将“文明”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所指应该是宏观意义上的,既包括这三个大文明,也包括了具体的公民文明素养。文明是什么?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很多人都答不上来,但对什么是“不文明”却都能列举很多: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插队,旅游景区乱刻字,过马路时闯红灯、翻越栏杆,随地吐痰,随手乱丢垃圾,毁坏公共设施,侵占公共财产……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何引导公众增强文明意识,不断提升道德素养,更好地塑造和展示良好国家形象就成为“文明”指向的具体内容。就此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是与每一位实践者的具体生活背景联系在一起的。医生做好救死扶伤,教师实现教书育人,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权威声音
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