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敞开心扉,青春没有沉重
如果有人伤害了你,你愈想愈生气,愈生气就愈没有力气去做应该做的事,就在你漫天漫地的心烦意乱之中,生命中更重要的事被忽略了,因为,你只是一心一意地生气。在情绪上做文章,是对自己的浪费,而且是很坏的浪费。生气之前,不妨轻声地提醒自己一句:“别浪费了。”
小倩是一位正在念初二的女生,她感觉到同学们在冷落她。这种感觉一旦被注意,就变得日益强烈。
下课时,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十分热闹,可是没有人招呼她,自尊心使她不好意思凑过去,她便一个人冷冷清清地坐在空旷的教室里,望着黑板发呆。
同学们相约出去春游,叽叽喳喳议论着怎么玩,没有人理睬她,仿佛她不存在似的。还是团支书记问了她一声:“你去不去?”她觉得,这是出于团结她的好意,其实大伙儿并没有打算邀请她。
她感到自己被人遗忘在角落里,心底涌起一种难言的孤独感,对于她这样一个十二三岁的,正处在交往需求旺盛期的青春少女,生活是多么需要友谊、朋友啊!可她却没有一个知心朋友,这人缘也太差啦!她招谁惹谁啦?没有,她从没有跟别人拌过嘴红过脸。要论学习成绩她不比一般同学差,还获过几次奖呢。可同学们为什么不和她交往呢?小倩百思不得其解,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种局面,正是她无意之中自我封闭的结果。
她刚上初中的时候,同学们挺喜欢她的,下课放学也爱和她聊聊天。“哎,小倩,你家在哪儿住?”“郊区?郊区可太大了,是哪条街哪栋楼?”她有意回避了。她常常是话到嘴边留半句,未必全抛一片心。“那你爸在哪儿上班,干什么工作?”“在我家附近的一个厂子里,干一般的工作呗。”既回答了人家,又抽象含糊得跟没回答一样。她怕人家因她父亲的厂子不起眼而笑话她,不让同学摸清家底。
还有一次,大伙儿在一块儿激烈地争论红极一时的青春偶像剧《流星花园》,她也很有兴趣地听着。她有自己的看法,可是当别人真问到她的看法时,她却表现出不感兴趣的样子,淡淡地一笑:“我正想听你说呢。”来了个以攻为守。在类似问题上,她不愿给同伴们留下思想保守或开放的印象,免得将来被人说长道短。她要表现得老成持重一些。
同学们喜欢玩儿,爱串门,她不主动请她们到自己家玩,也很少向别人讲自己的事情,有为难的事不请同学们帮忙,也很少主动帮同学们做什么事儿。
不知不觉中,她关闭了一扇扇人们了解她的窗口,把自己隐藏在朦胧的浓雾里,让人们捉摸不透她。渐渐地,有人背后戏称她是“冰山上的来客”,待人冷淡,又神秘莫测。在同学眼里她成了一位难以交往的人。
像小倩这样的交往失败者,在我们周围也许不止一个。尽管他们聪明能干,尽管他们不乏动人的微笑,但是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却缺乏魅力。这首先应该归咎于他们过于封闭了自己的心灵,他们交往的失败,用句术语来说,在于缺乏交往应有的透明度。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是一种教育手段。父母和教师不要总是叮咛、检查、监督、审查孩子们。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变得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愿意和性格开朗、纯真热情、胸怀坦荡、能推心置腹的人交朋友,而不愿意和难以捉摸、常存戒心的人交朋友。前者属于透明度较高的人,后者的透明度很低,仿佛一个蒙面人。
当人们和透明度较高的人相处时,因为对对方的性格、志趣、经历、特长、弱点等情况容易有较多的了解,容易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可以无顾虑地相互倾诉自己的欢乐和苦恼,交流情感,互相安慰,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满足。那些将自己封闭起来的人,因为难以了解,难测深浅,就会使人产生不安全感;同时,因为没有足够的信息交流,往往难以发现进一步交往所需的共同点。自我封闭的言行本身,就意味着对他人的不信任,谁会愿意和不信任自己的人交朋友呢?
除此之外,要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要有意培养人际的互惠欲,从行为学上讲,互惠欲的培养靠人与人之间交往频率的增加,只有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才会使人产生我离不开大家观念。从心理学上讲,互惠欲的培养要靠人们彼此之间感情的付出与索取,只有两者平衡,才会产生彼此的满足,也就是说,要打破自己设置的心理屏障,敞开心扉,用坦荡的真挚的感情去赢得别人的理解并获得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