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外围和半外围
表2—2比较了世界上几个主要地区自1820年以来人均经济产值的变化情况。该表的上半部分是各个地区历年人均经济产值(用“1990年国际元”来表示,每一单位“1990年国际元”与1990年的1美元有相等的购买力)。该表的下半部分是各个地区历年人均经济产值指数,以世界平均为100。通过这些指数,可以清楚地看出各个地区的人均经济产值与世界平均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1820年,“西方衍生国”的人均经济产值指数是180。这就表示,1820年,“西方衍生国”的人均经济产值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8倍。
在19世纪初期,西方的人均经济产值大约是世界其他地方平均水平的两倍。除西方以外,世界其他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大。除非洲以外,亚洲、东欧、俄罗斯和拉丁美洲大体在同一个发展水平上。
表2—2 1820—2008年世界主要地区人均经济产值
到了1870年,情况有了很大变化。西方已经确立了对全球的统治地位,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中心地区。在西方内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衍生国”脱颖而出,与西欧平均水平拉开了距离。另一方面,亚洲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的相对地位急剧下降。亚洲的绝大多数国家与非洲一起沦落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外围。在西方与亚洲、非洲之间,人均经济产值差距扩大到了四至五倍。在东欧、俄罗斯与亚洲、非洲之间,也产生了大约两倍的人均经济产值差距。东欧、俄罗斯、拉丁美洲以及亚洲的日本构成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半外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新霸权。就人均经济产值来说,美国不仅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而且与西方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绝对优势,俨然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心的中心”。在同一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功,缩小了与西方的差距。拉丁美洲各国发展民族工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亚洲、非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亚洲大部分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贫困的地区。
1950—1973年,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在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号称“黄金时代”。至1975年,西欧大大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1975年以前,苏联、东欧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然而,以1975年为转折点,苏联和东欧的各种经济、政治矛盾全面激化,终于导致了“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至20世纪末,苏联、东欧几十年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毁于一旦。美国霸权复苏。至2000年,美国的人均经济产值指数甚至超过了1950年。
从19世纪初至21世纪初,历经两百年世界经济与政治的风云变幻,东欧、苏联地区、拉丁美洲三个地区的人均经济产值指数始终围绕世界平均水平上下波动。这几个地区在历史上试图缩小与西方差距的尝试均归于失败。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历史上,只有日本,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得到了美国的扶持,才得以摆脱半外围的地位,并在20个世纪70年代以后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经济中心之一。不过,在政治上,日本仍然是美国的附庸和保护国。
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崛起带动了一系列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崛起。中国经济开始加速增长以后,由于中国巨大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整个世界经济格局随之发生改变。到了21世纪初,拥有世界五分之三人口的亚洲在平均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已经接近了半外围地区的水平。
自19世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取得全球统治地位以来,外围地区一直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随着以中国为主体的亚洲经济迅速向半外围水平靠拢,半外围地区即将包括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这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对未来世界将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