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奴隶贸易到鸦片战争
图3—1比较了在过去两千年中,中国与西欧在世界经济总产值中份额变化的情况。在古代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从公元1世纪至17世纪(也就是从中国的东汉初年至明末、清初),中国经济一直占全世界经济产值的四分之一左右。在清朝前期,由于农业产量上升、人口增加,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产值的比重进一步上升。19世纪初,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图3—1 中国与西欧的经济
相比之下,西欧经济在罗马帝国最强盛的时候(公元1世纪),也只占世界经济总产值的七分之一。经过了几个世纪的中世纪“黑暗时代”以后,西欧占世界经济总产值的份额下降到不到十分之一。从11世纪开始,西欧经济有了比较显著的增长。但是,一直到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整体经济规模仍然超过西欧各国之和。
在公元1000—1300年之间,由于农业技术进步,欧洲的人口增长了一倍,贸易和手工业生产也有很大增长。欧洲封建制度开始瓦解。14世纪中期,黑死病在欧洲爆发。此后,由于瘟疫、战争和农民起义,欧洲人口一度减少了三分之一。但是,在15世纪,欧洲经济恢复了增长。在公元1000—1500年之间,欧洲经济增长了大约三倍。
到了16世纪,欧洲已经达到了传统经济增长的极限。一方面,在1500年以前,欧洲的贵金属(也就是黄金和白银)生产已经达到顶峰并开始下降。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长,开采的土地越来越多。从公元400年至1600年,欧洲的森林覆盖率由95%下降到只有20%。欧洲的土地、生态资源已经使用到最大限度。如果没有来自外部的资源,欧洲经济将很可能在17世纪以后走上下坡路,并像很多其他文明那样最终归于没落和瓦解。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并控制了传统的由欧洲通往亚洲的商路。西欧各君主国迫切需要寻找新的通往亚洲的商路。对欧洲人来说,非常幸运的是,在他们冒险寻找亚洲的过程中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在对印第安人实行了种族灭绝以后,美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帮助欧洲克服了传统经济条件下的生态和资源危机。
从美洲引进的玉米和马铃薯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大幅度增长。美洲为欧洲提供了广大的移民空间,缓解了欧洲的人口压力。欧洲从美洲进口的贵金属,不仅彻底解决了欧洲货币短缺的问题,而且在欧洲引起了“价格革命”。在16世纪,欧洲各种商品的价格增长了二至四倍,而工资和地租却没有多少增长。欧洲新兴的资本家阶级因而积累了巨额财富。
在欧洲殖民者刚刚到达美洲的时候,美洲印第安人的人口已经多达5000万。由于欧洲殖民者的残酷压迫,到了17世纪,美洲印第安人的人口减少到只有400万。这引起了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采矿业的劳动力短缺。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臭名昭著的“大西洋三角贸易”发达起来了。欧洲殖民者用少量廉价的工业品贿赂非洲的国王和部落酋长。在非洲统治者的配合下,欧洲殖民者从非洲掠走大批青壮劳动力,作为奴隶贩运到美洲。最后,欧洲殖民者再将在美洲掠夺的贵金属和热带作物运回欧洲。
据统计,在1450—1870年之间,至少有大约1000万非洲奴隶被卖到美洲。由于在贩运过程中奴隶的死亡率非常高,非洲实际失去了至少5000万的青壮劳动力。
1487年,葡萄牙人第一次发现了非洲南端好望角。1497年,达·伽玛绕过好望角并穿过印度洋到达了印度的古里。然而,在此后的两个半世纪里,欧洲人在亚洲大陆上无所作为。一直到18世纪中期,在印度的莫卧儿王朝衰落以后,英国在印度才开始迅速扩张。此后,英国用了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才征服了整个印度次大陆(也就是现在的整个南亚地区)。
英国对印度的征服和掠夺在英国上升为世界资本主义霸权的过程中曾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820年,英国自身的经济产值不过360亿美元(按1990年国际元计算),而印度的经济产值为1100亿美元,是英国的三倍多。同年,英国的人口为2100万,而印度的人口高达21000万,是英国的十倍。印度巨大的人口和经济资源为英国霸权奠定了基础。
当时,英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处于逆差状态。靠着从印度掠夺的资源,英国不仅完全弥补了自己的贸易逆差,而且还有钱对外进行资本输出。英国利用从印度掠夺的财富,完全赎回了原来欠荷兰的国债,伦敦进而上升为世界金融市场的中心。如果没有对印度的征服和掠夺,英国就无法在“拿破仑战争”(英国与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战争)期间将政府开支增加六倍,从而确立了英国在世界军事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印度不仅给英国提供了巨额经济资源,而且还提供了大量军事人力资源。英属印度殖民军主要由印度士兵组成,在经济上完全由印度人民负担。在19世纪,英印殖民军是英帝国主义征服侵略亚洲和非洲并赖以维持殖民统治的主要工具。1837—1900年间,英印殖民军进行了大小72次战争。19世纪的英国首相萨利贝里将当时的印度称为“英国在远东海洋的一座兵营”。一位历史学家认为,英印殖民军是“包裹在维多利亚时代(注:“维多利亚时代”指的是1837年至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统治英国时期。)天鹅绒手套下面的铁拳”,是“工业化资本主义全球化外表掩盖下的强权”。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机关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当时面临一个大难题。英国当时需要从中国进口大量的丝绸、茶和瓷器,为此必须支付大量白银。自“丝绸之路”时代开始,欧洲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就一直处于逆差。16—18世纪,美洲生产的白银最终有四分之三流入中国,以至于著名的“依附学派”历史学家安德烈·冈达尔·弗兰克将当时的中国称为“世界货币最终的聚宝盆”。(注:依附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在拉丁美洲兴起的一种进步社会科学学派,主张在国家主导下发展民族工业、反对帝国主义。)
印度本身并不盛产白银。英国从印度掠夺的各种资源,如果不变成白银,就不能充分满足英国资本家的需要,也无助于弥补与中国的贸易逆差。所以,东印度公司迫切需要打开中国的市场以获得白银。当时,除了鸦片,几乎没有任何商品可以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于是中国、印度和英国之间的鸦片三角贸易就产生了。英国殖民者强迫印度人民种植鸦片(实质上是英国殖民者剥削印度人民的劳动);英国东印度公司将鸦片卖到中国,榨取白银;再用白银购买中国的茶、瓷器和丝绸,运到欧洲赚大钱。所以,当时的鸦片贸易对于英国至关重要,不仅弥补了英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而且还帮英国殖民者解决了将对印度人民的掠夺兑换为白银的问题。
19世纪初期至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输出的鸦片增加了三倍。中国的贸易顺差变成了逆差。1814—1824年,中国每年流失白银160万两。1824—1837年,中国每年流失白银210万两。1837年和1838年,中国每年流失的白银数量增加到了560万两。相比之下,当时清朝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大约为4000万两。
1838年,湖广总督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指出若任由鸦片泛滥,将“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负责禁烟。林则徐到达广东以后,明确表示欢迎英国商人继续从事合法贸易,希望英国政府和商界协助禁烟。在英国政府代表拒绝了中国方面的合理要求以后,林则徐没收了英国不法商人囤积的鸦片并在广东虎门公开销毁。
中国政府维护自身法律的正义行动,在英国政府看来,就是触犯了“普世价值”的天条,因而为“国际社会”所不容。英国议会经过辩论,授权英国政府出动远征军侵略中国。英国议会的决议案谴责中国政府的禁烟行动是犯下了“莫大的罪恶”,是“邪恶的侵犯”,是“对正义的粗暴违反”,“为此,英格兰王国有权利,有绝对的和无可置疑的权利,根据上帝与人间的法律,以武力要求赔偿,如果我们和平解决的愿望遭到拒绝的话。”
臭名昭著的鸦片战争爆发了。中华民族在近代长达百年的沉沦由此开始了。(注:本节所采用历史资料大多来自Giovanni Arrighi,Takeshi Hamashita,and Mark Selden(eds.),The Resurgence of East Asia:500,150 and 50 Year Perspectives,pp.287-293.London: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