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天堂”“地狱”
英文Paradise一词,郭士立《圣经》译本译为“天堂”,马礼逊译本、委办译本翻译成“天”。Hell一词,郭士立译本、马礼逊译本均译为“地狱”,委办译本则翻译成“暗府”。《劝世良言》一书采用的对应词是“天堂”“地狱”。上帝教也沿用了这两种名称。
基督教告诉人们说,天堂、地狱分别是上帝赏善罚恶的场所,凡不信基督、不思悔改者,死后灵魂将被罚落地狱受永苦,反之则升入天堂享永福。上帝教也以天堂、地狱作为上帝实施赏罚的场所,但评判的标准包括宗教、道德、政治三种,凡拜邪神、行邪事、与太平天国为敌者将坠入地狱,反之则升入天堂。此外,上帝教沿袭了基督教天堂永福、地狱永苦的说法。至于天堂、地狱的具体景象,上帝教也直接从基督教中吸收了一些素材。
在基督教中,天堂是上帝在天上的居所,其宝座前有众天使侍立,基督则坐在上帝的右侧。《太平天日》一书有类似的细节描写;《开朝精忠军师干王洪宝制》则提到耶稣在复活升天后,“于今坐在天父权能殿右”。
基督教中的地狱被具体描述成“无底坑”和“火湖”。《新约·启示录》中说,无底坑的使者亚把顿是蝗虫之王,此处蝗虫的尾巴上有毒钩,专门伤害额头上没有上帝印记的人,使其受痛五个月;另称魔鬼在无底坑中被关闭一千年,末日审判时,将连同生命册上没有名字的人被丢入燃烧着硫磺的火湖,永不得赦。洪秀全借用了“火湖”概念来渲染地狱的恐怖。他告诫说:“由天由王是天路,由己行错地狱途。草对弯弯直上天,不对走下冰火糊[湖]。”“跟主不上永不上,永远不得见太阳。面突乌骚身腥臭,喙饿臭化烧硫磺。”注187洪仁玕则转引《新约·马可福音》第9章第48节的经文,称凡被罚落地狱者,将“受那些不死之虫所咬、不灭之火所烧,永远受无穷无尽之苦矣”注188。上帝教还说,凡被打落地狱者,将“变成大肿麻疯[风],变成难看恶鬼”注189。这种说法起源于犹太教。在《旧约》时代,麻风病是最忌讳的一种恶疾,一旦染上此病,便被视为受上帝的惩罚所致,是最大的不洁,患者不能与外界接触。洪秀全前引诗中有“面突乌骚身腥臭”句,描述的便是麻风病症状。上帝教还将麻风作为魔鬼的代名词,说“麻疯[风]想害人发疯”注190,甚至直接将魔鬼称为“麻妖”注191。
在接受基督教影响的同时,上帝教又将这些概念与中国本土宗教中的相关内容相榫接。例如,在对《钦定前遗诏圣书·圣人约翰天启之传》第9章第10节的批注中,洪秀全宣称“番音亚把顿,即中音阎罗妖也”,将无底坑、亚把顿与民间传说中的地狱、阎罗王相附会。因此,上帝教的天堂、地狱概念同样具有鲜明的中西合璧的特征。
首就天堂而论,它被具体描述为“三十三天”,而这一概念正是佛教用语。佛教解释说,根据生前的善恶行为,众生有五种轮回转生的趋向,曰“五道”(一说“六道”)或“五趣”,分别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其中天又分为三界诸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七天(一说十八天),无色界四天。佛教认为,三界均为“迷界”,从中解脱达到“涅槃”才是最高境界。所谓“三十三天”是欲界六天之一,据说须弥山顶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计三十三天。《摩诃般若释论》卷九有云:“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上有三十三天城。”注192
不过,出人意表的是,上帝教居然将三十三天理解为天有33重(层)。1854年6月英国使节访问南京时,东王杨秀清主动提起这一话题,一本正经地考问对方说:
尔各国拜上帝、拜耶稣咁久,有人识得天上有几多重天否?
尔各国拜上帝、拜耶稣咁久,有人识得天上重重天都一样高否?
尔各国拜上帝、拜耶稣咁久,有人识得天上头顶重天是何样否?
英国人被问懵了,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于第一个问题,英方回答说:“《圣经》并未告诉我们天有多少重。《哥林多后书》第12章第2节里‘被提到第三层天上去’那句话,仅仅意味着被接纳入最高天堂,并无有几重天存在、一天在另一天之上的意思。”至于后两个问题,只好表示“我不知道,因此不能给你满意的回答”注193。 事实上,太平天国对这些问题有着现成答案,认为天有33重,每重天并不一样高,其中上帝居住在头顶重天,那里风景独好,是一个威风快活、享福无穷的所在。上述答案直接来自洪秀全。《太平天日》一书详细描述了天王早年在梦境中所产生的异象,其中谈到洪秀全在高天战妖的情节,说他“三十三天逐层战下”,一直将妖魔“逐下凡间这重天”。
与认为天有33重相呼应,上帝教将地狱理解为有18重。洪秀全当年在神志不清的情况下说过不少“胡话”,太平天国后来将之称为“预诏”,其中一道预诏便提到“十八重地狱”的概念,说“头打三十三天,脚下十八重地狱,一打天边,二打地狱,三打人常生,四打鬼灭亡”注194。这一概念同样源于佛教。地狱是梵文Naraka的意译,为“五道”中恶道之一。关于地狱的具体名目,佛教经籍主要有八大地狱、十六小地狱之说,“十八重地狱”一说则是佛教在华传播的过程中逐渐衍生出来的。据说阴间有十王,分居十殿(民间习称“十殿阎王”),掌管十八重地狱;人死之后,其鬼魂将遍历十殿,由各王根据其生前表现来决定其轮回转生的归宿,凡作恶者将在阴府承受各种酷刑,诸如铜镬、炭坑、沸屎、剑树、剥皮、刀锯、铁磨等。对于这些令人谈虎色变的刑罚,上帝教并没有具体描述,仅强调凡沉沦地狱者,将变成阎罗妖的妖徒鬼卒,受其淫污恶毒,隐约表达了这层意思。不过,佛教持生死轮回说,认为众生如运转的车轮一般在生死世界循环不已。按照利玛窦的理解,佛教徒“无论在天上或地上,都从不寻求死者灵魂的永生。这些灵魂被认为过一些年之后就重新诞生在他们所假定的许多世界中的某一个世界里”注195。而上帝教则接受基督教的影响,声称罪人将“永远在十八重地狱,受无穷无尽苦楚也”注196。这又是两者的不同之处。
基督教永恒灵魂、短暂肉体的教义原本与中国传统文化不相吻合。儒家崇尚理性,重人事,轻鬼神。孔子便“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认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也正因为如此,《劝世良言》卷三批评儒教“知性而不知灵魂”,强调“灵魂永活而常在”。佛教虽有灵魂之说,但并不认为灵魂是不朽的,而是持生死轮回说。
另一方面,天堂永福、地狱永苦的教义尽管与民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比较接近,对信奉因果报应思想的下层民众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中国老百姓大多是抱着实用态度来敬神的,幻想神灵能够帮助自己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因此,倘若上帝的赏罚仅仅体现在虚幻的来世,倘若好人终此一生仅获得一张荣升天堂的许可证,恶人在恣意行乐后仅收到一道罚落地狱的催命符,那么,上帝的公正严明便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上帝信仰也就会显得黯淡无光,难以吸引群众。
上帝会成员绝大多数来自“农夫之家”“寒苦之家”,关心自己死后灵魂能否升天是常有的事,但眼前的生存状况无疑是更让他们牵肠挂肚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纷纷响应起义,其最直接的动机是为了改变现实生活的境遇,而不是出于对身后灵魂之沉浮的关注。李秀成在解释自己参加太平军的原因时便说,“度日不能,度月格难”,“家寒无食之故而随他也”注197。另有广西老兄弟就此对乡邻解释说:“我太守也,我将军也,岂汝辈耕田翁耶?”其妻子亦云:“我夫人也,我恭人也,岂汝辈村妇女耶?”注198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也好,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威风排场也罢,这些都是对现实生活的诉求,而不是身后之事。
就洪秀全本人来说,他当年之所以皈依上帝,全然不是出于寻求个人灵魂不朽的考虑,而是为了改变社会现状,为了以科考之外的途径来证明自己。因此,上帝教从一开始便带有强烈的世俗色彩,对现世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对来世的关注程度。洪秀全一心想打开传教局面,而上帝信仰能否被人们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帝是否比其他神灵更具有吸引力,是否契合人们的心理。这是一种互动关系,而洪秀全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他强调上帝的赏罚是双重的,既有来世的灵魂沉浮,又有现世的善恶回报;宣称“肯拜上帝者无灾无难,不拜上帝者蛇虎伤人”云云。在信徒们日常宗教活动所使用的各类祈祷文中,也包含着较为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诸如祈求上帝保佑有衣有食、家中吉庆、万事胜意、百无禁忌之类。
除了将上帝信仰与信徒们的日常意愿结合起来外,洪秀全还对天堂、地狱概念进行了世俗化解释。
既然地狱是一个阴森恐怖的地方,那么,天堂究竟是怎样一种仙境呢?洪秀全自称“予魂曾获升天堂”,所以对此最有发言权。据他描述,“高天享福极威风,最小最卑尽绸缎”注199,“天上无病地狱病,天上无苦地狱苦,天上无饿地狱饿,天上无丑地狱丑”注200。也就是说,人的灵魂在脱离肉体后,在天堂或地狱仍然要吃饭穿衣,并且有美丑之分,是否受疾病折磨之分。洪秀全还现身说法,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自己在天堂的生活体验:当年他坐轿从东方大路升天,“到天门,两旁无数娇娥美女迎接”;天堂“光彩照人,迥异尘凡”,而且还盛产甘果,“其色甚黄,其味甚香”;他本人“有殿在东郭”,与娇妻(正月宫)爱子共享天伦,并有众小妹陪他读诗书,“琴瑟鼓乐,快活无穷”,使得他心旌摇荡,“不愿下凡矣”,乃至“既下几重天,仍然退回”注201。这幅画面完全取材于世俗生活:与肉体分离的灵魂不仅有食欲,而且还能娶妻生子,并有读书等精神上的需求。这一温柔富贵之乡与哀痛无了期的地狱相比,确实有霄壤之别。
然而,就发动民众投身打江山的事业而论,仅仅许诺一个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是远远不够的。无论对天堂的世俗化描述多么逼真和诱人,都不如直接将天堂搬到人间更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拥兵起义后不久,洪秀全等人便明确许下了创设“小天堂”的诺言。1851年6月17日,天兄(萧)在象州中平进行阵前动员时说:
各各同心合力,不得临阵退缩。天做事,天担当。各各尽忠报国,得到小天堂,自有大大封赏。注202
同年8月24日,洪秀全在茶地诏令各军要“努力护持老幼男女病伤”,“总要个个保齐,同见小天堂威风”注203。11月17日,洪秀全在永安封官许愿时,再次提到“小天堂”概念:
今诏封从前及后一概打仗升天功臣,职同总制世袭;掌打大旗升天功臣,职同将军、侍卫世袭。现封及者,袍帽遵依官制;未封及者,袍帽一概尽与两司马同。既封及者一体,未封及者一样。上到小天堂,凡一概同打江山功勋等臣,大则封丞相、检点、指挥、将军、侍卫,至小亦军帅职,累代世袭,龙袍角带在天朝。注204
这就将灵界的天堂直接挪到了人间。“小天堂”的概念在早期不甚明确,太平天国一度称都城南京为小天堂。洪秀全后来正式宣布,天堂有大小两种,分别在高天与凡间,小天堂即太平天国。他说:
神国在天是上帝大天堂,天上三十三天是也;神国在地是上帝小天堂,天朝是也。天上大天堂是灵魂归荣上帝享福之天堂,凡间小天堂是肉身归荣上帝荣光之天堂。注205
顾名思义,天堂是在天上,何以凡间也被称为天堂呢?原来上帝教将宇宙划分为天堂、地狱两部分,认为天堂共有33层,其中最高一层天是上帝圣殿所在地,称为“高天三十三天” 或“天上三十三天”,简称“高天”;最低一层天是凡间。这一定义同样来源于洪秀全早年升天异梦中的情节。据《太平天日》一书描述,洪秀全在“高天三十三天”战妖,“三十三天逐层战下”,直至将妖魔“逐下凡间这重天”。
洪秀全将天堂一分为二,使上帝子女的灵与肉各有归宿。这种构想很有创意,也易于打动人心。只要皈依了上帝,就可以逢凶化吉,远离痛苦和灾难,而且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都将永远生活在天堂之中——试问,除了上帝,又有何种神灵具有这种权能呢?对于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民众来说,这一理论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