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新话:《前线》杂文集(1995-2015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

王景山

为子孙后代着想,是人之常情。但要给后代留下什么,不同时代不同地位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回答。

皇帝老儿要留给子孙以万世基业,公侯将相要留给子孙以勋名爵位,地主老财要留给子孙以田地庄园,资本家要留给子孙以公司股票……然而,老话说得好,“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他们虽然显赫一时,却往往都难逃事与愿违的命运。而且他们的这种种愿望,和一般老百姓又有什么关系,能给一般老百姓带来什么呢?

旧时较清高的读书人包括一些洁身自好的士大夫,则讲求“忠厚传家,诗书继世”,想把自己的道德文章传诸后代。然不肖子孙却多。

真正的革命者就有所不同了。像《红灯记》里的李玉和,是把红灯作为传家宝留给李铁梅的。红灯象征的是革命理想,革命的智慧,革命的胆量。这虽然是人人做到最好,但却不是人人必须做到,更不是人人能够或容易做到的。

我思虑再三,认为不管是什么人,人人都能做到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留给子孙后代一个比较干净的自然环境和一个比较美好的人文环境。

1947年夏天,我从昆明来到北京,当时还叫北平。尽管抗战胜利才两年,又是在国民党的统治之下,但北平当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仍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大街小巷胡同几乎都是林荫道。到景山、北海,登高四望,一片绿色的海洋。这里那里点缀着一处处红色的墙,以及像航船一样的黄色琉璃瓦的屋顶。天空瓦蓝瓦蓝,有鸽群不时掠过,鸽哨不时发出悦耳的声音。树梢有蝉鸣,真使人产生一种“蝉噪林逾静”的感觉。这当然和那时的北平并非工业城市大有关系。北京从来就是个教育的城,文化的城,因此它的人文环境也是令人羡慕的。讲文明,讲礼貌,邻里互助,互敬互让,好像已经成为北京人的天性。这是多少年代形成并留下的好传统。

我于是想,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一片蓝天,一块净土,一个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环境,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一个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温馨或比较温馨的人文环境,应该是可能的,现在看更是必要的。走在路上,少吐一口痰,少吸一支烟,少扔一点废弃物;乘公交车,主动把座位让给老弱病残孕;在外旅游,对名胜古迹树木花草公共设施多一点爱心;处理人际关系,能帮人处就帮人,得理不要不饶人,别把吵嘴打架当作家常便饭;少为一己打算,多为别人着想,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读书,读好书……以上种种,诸如此类,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不过举手之劳,且于人有益,于己无损,甚至是人我两利,所谓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何乐而不为?

大家都从这些日常小事做起,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一代一代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我们的传家宝,那么,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就可能是一个山清水秀、天高气爽的自然环境,和一个重文化、讲道德的人文环境。这比留给子孙后代什么都好,什么都强呀!

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