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及研究创新
一、研究框架
本书共八章,第1章为引言,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以及相关概念辨析;第2章为文献回顾,对国内外管理层盈利预测、业绩预告以及分析师预测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第3章为制度背景,简述我国业绩预告制度变迁史、分析师行业的兴起与发展以及二者共同形成的我国上市公司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环境;第4章至第7章为实证研究部分,其中第4章至第6章分别探讨分析师对我国上市公司强制预告的违规情况、自愿预告以及预告质量的影响机制,第7章探讨业绩预告对我国分析师盈利预测的修正以及准确性的影响;第8章对本书进行总结,提出研究的局限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本书的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
图1—1 本书研究框架图
二、研究方法
本书综合使用了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配对检验、案例分析以及不连续分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具体来说,本书使用数据统计的方法描述了我国预测性盈利信息的披露环境。在第4章至第7章的实证研究中,研究方法主要遵循现代会计档案研究(archival study)的模式,即“制度背景分析→理论推演→研究假设提出→变量与模型设定→描述性统计→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这一流程进行分析。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综合使用OLS,Probit,Ordered Probit等多种模型,同时结合案例分析、配对检验以及不连续分步法,以实现研究的目标。
三、研究创新
与已有研究相比,本书可能的创新与潜在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本书论述了我国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环境的特殊性。指出分析师预测与业绩预告及时性上的差异及其对二者互动机制的影响,解决了已有业绩预告与分析师预测研究中存在的内生性以及影响方向的问题。
其次,本书对现有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拓展与验证。具体体现为:(1)分析师的治理与监管替代功能。目前针对分析师治理职能的研究屈指可数,本书将分析师治理、监管制度与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放在同一研究框架内,验证了分析师治理对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违规行为的约束以及对监管制度的有效替代,有助于全面理解分析师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发挥的作用。(2)分析师与代理成本。已有文献指出了分析师可降低企业代理成本,发挥其治理作用,但是尚未对二者的关系加以验证。本书研究发现,分析师跟踪确实可以降低代理成本,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的自愿预告概率。而这种代理成本的降低是因为分析师替代了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3)分析师对私有成本的影响。目前尚未有文献对分析师与私有成本、自愿披露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本书发现,分析师提供的信息可以降低自愿披露产生的私有成本,从而增强上市公司的自愿预告动机。
最后,本书指出了我国管理层业绩预告与分析师预测互动的独特之处。西方的研究表明,分析师预测普遍存在乐观性偏差,管理层发布盈利预测的一个重要动机在于调低市场预期,降低未预期盈余。但在我国,悲观的分析师预期反而会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披露概率,并增强业绩预告的及时性。也就是说,管理层调整悲观市场预期的动机更加强烈。此外,在我国,尽管仅有15%的分析师会在业绩预告后进行预测修正,但是业绩预告信息可以帮助分析师提高盈利预测修正的概率,进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与西方文献不同的是,由于我国业绩预告披露时间普遍较晚,及时性更强的业绩预告反而对盈利预测修正有着更强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修正并不是分析师能力的体现,而是直接复制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