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防腐蚀业第一县·萧县防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创业

(1968—1978年)

位居黄河故道南部的萧县,历史悠久,春秋时为萧国,秦时置县,辖区面积1885平方公里,人口144万。萧县文化底蕴丰厚,文风昌盛,人才辈出,自古有“文献之邦”之美誉,风骚人物荟萃,春秋三贤,闵子骞、颛孙子张、颜子柳皆孔门高足。萧县是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出土的大量汉画像石刻艺术品,再现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和民间习俗的历史画卷。明清时,龙城画派便名扬华夏,现当代,涌现出王子云、王青芳、刘开渠、朱德群、王肇民、萧龙士、段轼等一大批国内外艺术大师,各种风格的书画艺术作品犹如繁星璀璨,闪耀天宇。著名地理学家单树模,著名文博专家、党史专家徐彬如,国际著名经济学家鲁传鼎,著名哲学家孙叔平,国际著名法学家徐道邻,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著名历史学家朱延丰,著名核物理学家孟祥提,中央军委原委员、总后勤部原部长王克上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平等,均根植于萧县这一方沃土。

萧县资源丰富,已探明煤炭储量7.5亿吨,石灰岩储量36.5亿吨,高岭土、瓷石、黏土、花岗岩、煤层气等储量十分可观。萧县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安徽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十大蔬菜特色基地县,年种植优质小麦134万亩,优质玉米50万亩,优质棉花25万亩,优质无害瓜菜30万亩。优质胡萝卜面积10万亩,是全国最大的胡萝卜生产基地,有12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全县葡萄种植面积15万亩,素有“葡萄之乡”之美誉,小麦面粉生产能力居安徽省第一,是全国辣椒制种第一县,农副产品加工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萧县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厚,全县古迹遍布,仅古遗址、古窑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石刻等就有40多处,萧县境内千年古刹天门寺、瑞云寺、圣泉寺、天一角地下溶洞、汉墓群、宋朝的古窑群遗址、闵子骞鞭打芦花处、三让徐州的贤人陶谦墓、南宋开国皇帝刘裕故里、唐朝白居易讴歌的《朱陈村》、苏轼发现煤炭处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萧县北有10万亩果园掩映的百里黄河故道,南有风光优美的天门山、AAAA级景区皇藏峪,1992年被国家文物保护委员会授予“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称号,是全国最大的古树群落;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蔡洼,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精品点之一,“萧宿铜灵边区革命烈士陵园”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萧县地理位置优越,是安徽省的北方门户,与苏、鲁、豫三省接壤,无论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个角度来看,它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它背靠辽阔的中州平原,东临一碧万顷的大海,北接齐鲁,南邻江淮。距徐州20公里,距观音机场60公里,陇海铁路和符夹铁路穿境而过,徐州至西部的高铁在凤山北部建有萧县北站。连霍、合徐两条高速公路在萧县东部交汇,310、311两条国道以及纵横交错的省、县、乡道路,构成与合肥、南京、济南、郑州四大省城3小时车程的立体交通经济圈。北上京华,可通关外,南下苏杭,直通八闽,西出阳关,可畅达欧亚大陆,东出连云港,可远航五洲四海……交通四通八达,进退自如,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各方英才提供了人尽其才的广阔舞台。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翻开中华民族历史的长卷:是中国农民,筑起绵延万里的长城;是中国农民,开挖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是中国小岗村的农民,冲破旧体制的束缚,冒着风险率先实行大包干,成为全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样板。中国改革开放中新一代萧县农民,“一把刷子闯天下”,踏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创造中国腐蚀控制产业的奇迹,由国内走向世界,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防腐蚀业第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