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素质教育概述
一、素质教育观的发展历史(了解)
(一)素质教育观的产生
素质教育,顾名思义,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对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素质教育概念是由于应对应试教育而衍生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着“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样的说法。那个年代,“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导致很多学生高分低能。在这个背景下,素质教育观产生了,这是对当时应试倾向的一个有力回应。
(二)素质教育观的形成
关于素质教育的法律文件,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强调: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这是“素质教育”最早的表述。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系统的思想,并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导思想。
(三)素质教育观形成的政策依据
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针对传统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概念。它的形成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素质教育思想和政策的初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1994年)
1994年6月,李岚清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这是国家领导人首次在正式会议上明确提出素质教育概念。
2.素质教育的实施(1994—1999年)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是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3.素质教育政策的不断改进和完善(1999—2005年)
2001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
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颁布,体现了对弱势群体和农村教育的关注。其中突出了两个转变:一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向农村教育工作转变;二是由“两基”目标向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发展、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两全”目标转变。
4.素质教育写进《义务教育法》(2006年)——国家意志的体现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这是中国教育史的大事,也是素质教育发展中的大事。
新《义务教育法》把素质教育写进法律,纳入国家的重要法律体系,体现了国家意志,表明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法定性和长远性。
二、素质教育的概念与内涵(高频单选题)
概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内涵: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方向,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而言,可以把素质教育的内涵归纳为如下几句话: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因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原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全民性,又体现出教育的有效性,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全体学生共同的目标必然会因学习个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矛盾的解决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层次性的把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教学空间中均有较大程度的发展,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因为学生的分数、智力水平、性格等偏好而对学生区别对待,是严重违背素质教育全体性的要求的。比如,某中学让考试成绩排名前60名的学生穿红色校服,而排名后10名的穿蓝色校服,这就是典型的不公正对待。再比如,某老师对两名学生说:明天公开课,你们可以不用来了。这些都反映了有些老师不能践行公平平等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以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我国现阶段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实践基础,这两种教育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在此补充一点,全面发展强调的是让中学生均衡发展,但是均衡不代表平均,这个概念务必厘清。例如:我们要求学生每科成绩必须达到A+,这就犯了平均主义的错误,这并不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内涵。
(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性,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欲望需求、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铸造了个性迥异的学生。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例如:有的学生长于计算,有的学生善于演讲,有的学生爱好艺术,有的学生擅长体育。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老师的使命就是做好伯乐,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老师眼里的千里马。
(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国力竞争基础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区别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之所在。
创新教育不仅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还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鼓励他们靠自己的调查、探索,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富有开拓性的工作,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和智慧潜能,激活课堂教学。另外,还要转变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民主的氛围。例如:学生在班级里喜欢搞发明创造,老师应该提供机会让其展示天分,而不是打击和讽刺,要呵护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给予宽厚、温暖的氛围。
【例题】1.康老师经常在班上开展“成语知识竞赛”“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营造运用语文知识的情境。康老师的做法有利于( )。
A.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B.发展学生的互补性
C.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D.减轻教师工作压力
【答案】A
【解析】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例题】2.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时代性特征的是( )。
A.面向全体学生 B.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C.把创新作为重点 D.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答案】C
【解析】是否把创新作为教育的重点,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因此能够体现时代性特征的是创新。
【2017年下半年真题】
在生物实验课上,韩老师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完成事先准备好的填空题:“实验过程一:从号烧瓶倒入号烧瓶……”“显微镜的取镜和放置:右手紧握左手托住……”这说明韩老师( )。
A.教学理念偏失 B.教学态度不端
C.教学评价不当 D.教育行为失当
【答案】A
【解析】实验课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获取间接经验,需要教师具有素质教育的观念,而韩老师则是以引导学生做题为目的,所以属于应试教育的观念。
三、素质教育的特点(重要)
(一)全体性(公平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以每一个受教育者为对象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坚持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的主要意义在于:
第一,保证使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保证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
第三,为贯彻社会主义“机会均等”原则,为每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
在现实生活中,老师按照考试分数排座位、区别对待学生等行为均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的特点。
(二)基础性(不好高骛远,夯实基础)
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基础的教育。正因为素质是反映人的身心发展水平最基本的特征和品质,并制约着人的意识、态度和行为,所以素质培养必须从最基本的基础方面做起。
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般能力的掌握和培养。
相对于应试教育和那种高大上的精英教育,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比如中小学生的理财能力、烘焙技术、野外生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情商等的训练。
(三)发展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素质教育是发展性教育,不仅注重受教育者现在一般的发展,而且重视培养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培养受教育者终生学习的能力。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他们往往会还世界一个奇迹。
比如某中学举办废物回收创意大赛,有学生想到用废旧的易拉罐剪裁成一幅美妙的图画,该作品还被送到台北参展。试想如果学校不给学生们提供这样的平台,只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学生怎么会有这样精彩的展现?
(四)全面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所谓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性的最优发展。
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具体规定性:
第一,针对一个个体来说,它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
第二,针对班级、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群体而言,它是“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的协调。
全面发展既要讲共同性,又要讲个别性。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教育工作者忽视音体美等课程,只注重数语外,这样的理念是错误的。
(五)未来性(立足长远)
所谓未来性是指素质教育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要。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具备品格、领导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是能够尊重不同文化、具有包容情怀的人,而不是只会考试的人。
(六)主体性(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所谓主体性,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第二,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七)开放性(不封闭)
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也是智能时代,伴随着共享单车的出现,接下来还会有一系列共享产品诞生,因此新时代的教育一定是开放式的教育。具体的表现:一是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空间,真正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二是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途径,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例题】某教育类非营利组织通过慕课的方式,让远在山村的孩子共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
这体现了素质教育的( )。
A.开放性 B.未来性 C.主体性 D.封闭性
【答案】A
【解析】通过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开放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