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础(2013年度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学习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概念及特征

(一)会计的概念

关于会计的含义,自20世纪以来,是会计理论研究中最集中且分歧最大的问题,至今仍众说不一,尚未达成共识。在我国,关于会计本质的认识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是会计管理活动论,二是会计信息系统论。为了更好地理解会计含义,我们从会计的原始意义上看会计含义,根据清代焦循在《孟子正义》一书中的解释:“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由“会”与“计”组成“会计”一词。会计主要是对经济事项的记录、计算、汇总等过程,记录的载体是会计账簿,提供经济事项的初始信息和经过加工汇总的综合信息,让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会计核算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1.会计管理活动论

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人们为了适应生产管理、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管理活动论的代表人物是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杨纪琬教授和阎达五教授。他们认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会计不仅仅是通过记账、算账、报账来反映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记账、算账和报账来管理经济工作,它本身就具有管理的职能,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

2.会计信息系统论

会计信息系统论把会计的本质理解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企业的股东、债权人、管理者,政府和监管部门等都需要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从这一方面来看,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即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为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论的代表人物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余绪缨教授和裘宗舜教授等。这一观点是我国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并加以发展的,它是西方信息论和系统论与我国会计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这两种观点在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方面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在会计实践中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会计管理活动论与会计信息系统论这两种观点正日趋接近。会计管理活动论也承认信息和系统的存在,只是强调会计通过对日常业务的反映是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服务的;会计信息系统论同样承认会计系统是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只是强调其主要职能是提供信息,为决策咨询服务,起决策(即管理)支持作用。两种观点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有着相互关联的内在机理,只是双方观察问题的角度和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财政部给会计所下的定义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是一种“国际商业语言”,它作为一个系统,输入的是原始数据,输出的是会计信息。可表示为:

原始数据→会计(按目标要求加工与整理)→会计信息

(二)会计的基本特征

1.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会计反映的是各单位日常所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因此,要从价值方面反映各单位经济活动的情况。会计对经济活动过程中使用的财产物资、发生的劳动耗费及劳动成果等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系统的记录、计算、分析和考核,以达到加强经济管理的目的。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当发生经济业务增减变化时,应首先用实物计量单位和劳动计量单位进行计量、登记、计算和汇总。但是,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错综复杂,会计核算和监督的是再生产全过程,用实物计量单位或劳动计量单位只能反映再生产过程中的某些方面,不能全面计量、记录和报告企业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如对企业之间不同类物资的交换、不同行业指标的对比以及财务报告的信息提供。实物计量单位和劳动计量单位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便于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要全面地反映再生产全过程,只能借助货币计量单位,因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尽管实物计量单位和劳动计量单位是货币计量单位的基础,但会计毕竟是价值核算,它在运用实物计量单位、劳动计量单位和货币计量单位的同时,必然要以货币计量单位为主,以实物计量的其他指标及其文字说明都处于附属地位。只有这样,会计才能全面反映各单位财产物资的实有数额及其增减变动、费用的发生和成本的形成、各种收入的取得和经营成果的形成与分配等情况。但是,统一采用货币计量也存在缺陷,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往往难以用货币来计量,但这些信息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很重要。为此,企业应在财务报告中补充披露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以弥补上述缺陷。

2.会计拥有一系列专门方法

会计在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分析时,形成了一整套有别于其他工作的独特方法。

这些专门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这是会计管理活动区别于其他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

3.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会计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也就是利用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数量上的记录、计算来反映经济活动的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信息资料,这是会计的核算职能(反映职能)。

利用价值指标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事后、事中、事前的监督,这是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质量的保证。会计核算和监督贯穿会计工作的全过程,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也是会计管理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4.会计的本质就是管理活动

长期以来,会计一直被理解为对经济活动的反映(核算)和监督,是一种管理工具。实质上会计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产生于人们管理社会生产和经济事务的过程,不仅为管理提供各种数据资料,还通过各种方式直接进行管理。从职能属性看,核算和监督本身是一种管理活动;从本质属性看,会计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它要对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综合、全面的计算和记录,进行微观管理。在宏观经济中,会计管理又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利用会计提供的信息,可以了解国民经济计划的完成情况,有利于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节与控制。

(1)连续是指按照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不间断地记录和核算每一项经济业务。

(2)系统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汇总、加工处理,以生成管理所需的信息。

(3)综合是指借助统一的货币计量,将大量、分散的数据进行集中的反映。

(4)全面是指将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全部记录下来。

会计只有连续、系统、综合、全面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情况,才能为管理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支持。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具体来说,就是会计是用来做什么的。从会计的发展过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的规定来看,会计的基本职能为核算与监督。

(一)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是指会计能够按公认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要求,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从数量上综合反映各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以达到揭示会计事项的本质,提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其他相关经济信息的目的。核算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它反映的是资金运动情况。从内容上讲,它体现了记账、算账、报账三个阶段。记账就是运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把一个单位(会计主体)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在账簿上予以登记;算账就是在记账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来计算该会计主体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以及损益的情况;报账就是在记账和算账的基础上,通过编制会计报表等方式将该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报告给会计信息使用者,以便于信息使用者进行分析、预测和决策。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会计监督是依据国家的有关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进行的。监督管理各方认真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监督管理的意义在于对实际工作、对实际经济活动的结果与计划之间的差异进行干预与纠偏。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实施的审查。合法性审查是针对各项经济业务是否遵守国家有关法律制度、是否执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等情况的审查,以杜绝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合理性审查是指对经济业务是否符合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和单位的内部管理要求、是否执行了单位的财务收支计划、是否有利于经营目标或预算目标的实现等进行的审查,为单位增收节支、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把关。

会计监督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其中外部监督又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会计监督是一个过程,它分为事后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前监督。从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我国会计工作实践来看,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主要是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制约机制,而对一个单位的外部会计监督主要依靠外部力量,即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内部监督,要求各单位按照《会计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围绕本单位经营管理目标,根据单位类型和规模,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和内部制约机制,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

国家监督,主要是指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对各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它包括国家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有关部门对各单位的监督。

社会监督,主要是通过社会中介组织对各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监督和服务。注册会计师审计属于社会监督,是外部会计监督的重要分支之一。

(三)会计核算职能与监督职能的关系

会计的核算职能与会计的监督职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会计核算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是会计监督的基础。会计核算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并为会计监督提供依据。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证。没有严格的会计监督,就难以保证会计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会计核算的作用就难以发挥。可见,会计是通过核算为管理提供会计信息,又通过监督直接履行管理职能,两者必须结合起来发挥作用,才能正确、及时、完整地反映经济活动。

三、会计对象和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一)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对象。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即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各单位在其经营活动中,首先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财产物资(如厂房、建筑物、机器设备、材料物资等),这些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就称为经营资金,简称资金。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断进行,企业的资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资金的取得与形成、资金的耗费与收回、资金的分配和积累等。这些资金的形态变化和位置移动称为资金运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一般对象可以表述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或“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由于各单位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承担的任务及经济活动的方式不同,经济业务的内容也不相同,其具体的资金运动就有所区别。

(二)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是资金运动,通常,我们将各单位在日常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中的资金运动称为经济业务事项。经济业务事项包括经济业务和经济事项两类。经济业务又称为经济交易,是指某单位与其他单位和个人之间发生的各种经济利益的交换,如商品销售等。经济事项是指在某单位内部发生的具有经济影响的各类事项,如支付职工工资、计提折旧等。这些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就是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根据《会计法》第十条的规定,下列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视同现金和银行存款的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等;有价证券是指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如国库券、股票等。

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如果收付环节出现问题,不仅使企业款项和有价证券受损,更直接影响企业货币资金的供应,从而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其加强监督管理,及时、如实地核算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及结存。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财物是财产、物资的简称,企业的财产物资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一般包括原材料、库存商品等流动资产,以及房屋、机器等固定资产。

由于财物本身就是一种资产,而且大多数都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生产设备和生产资料等,价值一般比较大,在企业的资产总额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企业对财物的收发、使用、增减变化等情况必须及时进行会计核算,全面反映企业财物的收发、结存和使用情况,发挥会计在控制和降低成本、保证财物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债权是企业收取款项的权利,一般包括各种应收和预付款项等。

债务是企业承担的需要偿付的现时义务,一般包括各种借款、应付和预收款项等。

债权和债务是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出现的经济业务事项。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涉及企业与其他企业以及企业与其他有关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到企业自身的资金周转,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企业必须及时、真实、完整地核算其债权、债务,防止在解决债权、债务问题的环节发生非法或违规行为。

4.资本的增减

资本是投资者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本金。会计上的资本专指所有者权益中的投入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股本)和资本公积。资本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企业明晰产权关系的重要标志。

办理资本增减业务的政策性强,一般应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协议、董事会决议等为依据。资本的增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规模和收益分配,因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及时办理手续,进行核算。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如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以及销售多余材料、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取得的收入等。

支出是指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以及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以外的支出和损失。如企业购买原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职工薪酬的支出以及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以外发生的对外捐赠、罚款及由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等所形成的支出。以支出的属性为标准对支出进行划分时,如果一项支出符合资产的定义,则形成企业的资产,否则为当期费用或损失。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是为了取得收入而发生的资源耗费。费用通常包括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等的费用,应在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导致其承担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支出的各种费用的总和,就是这些产品的生产成本,也称为制造成本。

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都是计算和判断企业经营成果及其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取得收入,必然要发生一定的成本、费用和支出。企业应当重视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环节的管理,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

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财务成果主要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在财务上取得的结果,具体表现为盈利或亏损。

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和缴纳、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等,涉及企业与所有者、国家等方面的利益关系,因此,企业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其他法规制度的规定,对财务成果进行正确的计算和处理。

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是指除了以上所列举的六类经济业务事项以外的,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应办理会计手续和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经济业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