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2:从不平衡到相对均衡的中国区域经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一、从集聚到扩散:区域经济及工业空间分布出现的新变化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国工业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扩散的趋势,地理集中度也由2006年的0.476下降到2010年的0.442,降幅达7.2%。在工业活动扩散化趋势的影响下,中国整体经济活动也从2006年开始打破以往经济活动不断集聚的趋势,开始呈现出空间扩散的特征(见图1—30)。

图1—30 1979—2010年中国整体经济活动及其产业地理集中本文用克鲁格曼空间基尼系数来衡量我国整体经济活动及其产业地理集中的演化趋势。演化趋势

资料来源:通过中经网、国研网数据库和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工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北上西进”的新趋势,即工业开始由东部地区向东北和中西部转移。由于工业化进程还远未结束,中国整体经济活动也“跟随着”工业的分布呈现出由东部地区向北部环渤海区域和东北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转移扩散的新趋势。中国的整体经济布局正在由过去各种经济要素和工业活动高度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逐步转变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扩散的趋势,表明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效果开始逐步显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重要“转折”期。

与“十五”期末相比,截至“十一五”结束,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全国比重由59.7%下降到52.9%,降幅达到6.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只上升了0.2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分别提升了2.9个百分点和3.7个百分点(见图1—31)。

图1—31 中国四大区域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的变化

对于这种产业转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一方面,随着中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长明显加快;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向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不断聚集,各种生产要素成本大幅度提升,土地、能源等供应趋于紧张,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在外部需求萎缩、内部要素成本上升,一些东部沿海省份为了加大产业升级和环境保护力度,纷纷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的形势下,一部分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企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再加上中国政府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全方位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投资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也吸引了东部地区一些企业向该地区转移。

二、服务业的集中: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带来的新趋势

“十一五”期间,随着工业由东部向其他区域扩散转移,东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由2005年的55.5%下降到2010年的53%,降幅仅为2.5个百分点,而同期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降幅为6.8个百分点。可见,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转移并未改变东部地区依然是中国经济活动中心的地位,这主要得益于服务业不断向东部地区集聚。

从1992年开始,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服务业开始加速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虽然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东部地区的现代服务业产生一定的冲击,但也没有改变中国服务业活动整体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从图1—32看出,2010年,东部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8.3%,较1992年增长10.2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6.9%和17%,较1992年分别下降了1.9个百分点和4.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则下降了3.7个百分点,达到7.8%。

图1—32 中国四大区域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的变化

可见,服务业已经取代工业成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这也是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必然进程。由于东部地区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东部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东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而中国整体服务业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为“东部率先发展”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顺利实施提供了现实基础。

三、政策资源配置:国家层面各类经济区的设立与分布变化

2005年以来,特别是从“十一五”末期开始,中央政府批准或批复了较多的区域规划,其中出台的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规划,一类是国家战略层面区域规划,见表1—3。

表1—3 2005—2011年中央政府批准或批复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区域规划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件整理。

由上表1—3可以看出,近期批准或批复的区域规划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可见东部沿海地区依然是目前中央政府通过区域规划或区域政策调控的主要区域。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东部地区,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东部绝大部分地区已经或即将进入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调整期,由区域经济发展周期规律可知,东部沿海地区若不明确合理发展方向和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就有可能由发达区域过度膨胀而沦为萧条区域;另一方面,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其经济总量依然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东部沿海地区无论是萧条还是衰退对整个中国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依据中国整体发展的要求,批准并实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区域规划,有利于这些区域顺利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从而继续带动中国整体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四、劳动力就业:空间配置出现与经济增长相反的变化

虽然东部地区近几年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但是相比较其他三大区域,其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社会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因此,尽管从1999年开始中国政府陆续推出了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依然是劳动力流入的主要区域。

从图1—33看出,与1999年相比,2010年东部地区劳动力总就业占全国比重增加3.3个百分点,达到38.2%;中、西部地区则分别下降1.5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达到27.3%和27.7%;东北地区则下降了0.5个百分点,劳动力占全国比重为6.8%。

图1—33 1999—2010年中国四大区域劳动力总就业占全国比重变化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计算。

从工业劳动力就业的区域空间分布来看(见图1—34),东部地区工业劳动力就业占全国比重从2006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中西部地区工业劳动力占全国比重则从2006年开始逐年增加,而东北地区则一直呈现下降的态势。东部地区工业劳动力就业呈先下降的趋势,一方面是因为其部分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向中西部进行转移的同时,也转移了部分的工业劳动力,这也是中西部地区工业劳动力从2006年开始逐年增长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东部沿海地区在外部需求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其部分外销型制造业企业逐渐转型为内销型企业,这样的转型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就业规模的减小。而东北地区工业劳动力就业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东北地区老工业的振兴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图1—34 1999—2010年中国四大区域工业劳动力就业占全国比重变化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计算。

由图1—35我们可以发现,东部地区服务业劳动力就业占全国的比重呈现上升的趋势,而其他三大区域的服务业劳动力比重则逐年下降。这与服务业增加值的空间分布高度吻合,服务业活动不断向东部地区集聚的同时也促使东部地区劳动力市场规模的扩大,从而弥补了东部地区由于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对劳动力市场规模的减少效应。2010年东部地区服务业劳动力就业占全国比重为41.2%,比1999年增加2.9个百分点,而同期的中部和西部地区服务业劳动力就业占全国比重分别下降了2个和0.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则下降了0.7个百分点。

图1—35 1999—2010年中国四大区域服务业劳动力就业占全国比重变化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计算。

五、区域需求结构:消费转移缓慢投资变化加快

从1979—2006年中国消费需求在空间上呈现出不断集中的趋势,2006年地理集中度为0.409,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在“十一五”后四年,消费需求呈现出空间扩散的趋势,地理集中度也下降至2010年的0.397,与2006年的最高点相比,降幅仅为3.1%。

从图1—36我们发现,“十一五”期间中国消费需求在空间上呈现从东部小幅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从2006年开始,东部地区最终需求占全国比重从52.35%下降到2010年的51.42%,其他区域则呈小幅上升的态势,其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增幅较大。对于这种消费需求在空间上的差异和变动趋势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图1—36 1979—2010年中国四大区域最终消费占全国比重变化

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性差异和居民收入的不均等。虽然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新规划的实施下,东北、中部和西部获得极大的发展,但是东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依然保持在50%以上,占据了“半壁江山”,这种发展水平的差距直接导致了区域之间居民收入的不均等(见表1—4),形成了“东强西弱”的消费空间格局。

表1—4 1999—2010年中国四大区域居民人均收入与全国居民人均收入比

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工业和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见图1—37),引致了中西部地区的潜在消费需求的增加,但消费需求增幅较小,造成中国整体消费需求空间转移缓慢。

图1—37 1979—2010年中国四大区域资本形成总额占全国比重变化

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与消费变化不同的是,投资需求呈现由集聚到扩散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依靠其区位优势和中央政府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的支持,投资不断向东部地区集中。在投资不断向沿海地区的集中的过程中,中国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为协调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差距,中央政府从1999年开始加大对内地尤其是西部的投资力度,造成我国的投资需求在空间上开始呈现出向内地扩散的趋势。

西部大开发以来,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不断下降,其他三大地区投资比重则基本呈上升趋势,见表1—5。“十一五”期间,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速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其中,中部地区年均增长31.6%,比同期全国投资增速高6.1个百分点;西部为28.2%,比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2.7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最高,达到32.9%,比同期全国投资增速高7.4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年均增长20.1%比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5.4个百分点。

表1—5 1999—2010年中国四大区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变化(%)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