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储蓄率与经济增长
储蓄率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为了更加充分地理解各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差异,我们将考察储蓄率的影响。在索罗模型中,储蓄率是给定的外生参数,由模型之外的因素决定。既然如此,我们将重点分析,储蓄率发生变化后,稳定状态的劳均资本与劳均收入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假定,储蓄率s和人口增长率n发生变动时,劳均资本与产出已经达到了其稳定状态值,如图3-13中的E点所示。
图3-13 储蓄率与长期经济增长
注:在初始时刻,劳均资本存量为k*。当储蓄率从s提高到s′后,储蓄曲线从skα向上移动到s′kα,投资大于折旧,即, k不断增加,直到经济体最终达到新的稳定——E′点所对应的k**。这时,劳均资本和劳均产出都增加了,但长期增长速度还是为零。
假定经济活动主体一次性地把储蓄率从s永久地提高到s′,劳均资本与产出相应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从图3-13上看,储蓄率提高了,意味着对任何产出(资本)水平,投资量都增加了。因此,储蓄曲线从skα向上移动到s′kα。对应于新的储蓄曲线′s kα,旧稳定状态E点不再是稳定状态。当劳均资本存量为k*时,投资开始大于折旧,即。如在图3-10中分析的一样,这时k会不断增加,直到经济体达到新的稳定状态——E′点所对应的k**。
比较新旧两个稳定状态的劳均资本和劳均产出,就可以发现储蓄率的变动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图3-13中的新旧稳定状态E点和E′点可知:劳均资本提高了,从k*提高到k**;相应地,劳均收入水平也提高了,从(k*)α提高到(k**)α。经济体达到新的稳定状态后,劳均资本保持不变,劳均收入保持不变,这意味着储蓄率的变化并不影响经济体的长期经济增长速度。
一次性地把储蓄率从s永久地提高到s′能否带来短期经济增长?从图3-13上看,在经济体从旧稳定状态达到新稳定状态的过程中,劳均资本是不断增加的,显然劳均收入也会不断增加,这意味着储蓄率的提高能够带来短期经济增长。为了更加清楚地揭示储蓄率变动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不妨直接考察图3-14。
图3-14 储蓄率与短期经济增长
注:在初始时刻劳均资本存量为k*,劳均产出的增长速度为零。储蓄率从s提高到s′,劳均收入的增长速度曲线gy=α[skα-1-(n+δ)]向右平移。这时,增长速度不再为零,如图中曲线所示,但随着经济体从旧稳定状态E达到新稳定状态E′,增长速度递减,并最终降为零。
图3-14是图3-12的进一步拓展,当储蓄率一次性提高到′s,劳均收入增长速度曲线会向右平移,其与横轴的交点就是图3-13中新稳定状态所对应的劳均资本k**。在图3-14中,初始时刻仍然为旧稳定状态所对应的劳均资本存量k*。当储蓄率提高后,劳均收入将会增长,增长速度在图3-14中用黑色曲线表示;随着经济体逐步从旧稳定状态达到新稳定状态,劳均收入增长得越来越慢,最终降为零。
感兴趣的读者不妨自己分析,储蓄率从s永久下降到s″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与我们上面的分析恰好相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如图3-15所示。
储蓄率是稳定状态劳均资本的关键决定因素:储蓄率越高,劳均收入(产出)水平就越高;反之,劳均收入(产出)就越低。
提高储蓄率将带来短期增长,但不能够带来长期经济增长。
全球的储蓄率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理论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为什么有些国家穷,而有些国家富?索罗模型的回答是:如果经济体把其大部分收入用来储蓄和投资,那么经济体将有较高的劳均收入水平;如果经济体只把小部分收入用来储蓄和投资,那么劳均收入水平就会较低。
索罗模型的回答是否有助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比如说,从全球范围看,各国收入水平存在巨大差异,是否如索罗模型所强调的,可以归因于各国在储蓄率上的差异?
图3-15 储蓄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注:开始时,经济体处于稳定状态,劳均收入为y*,增长速度为零。在时刻t0,储蓄率从s提高到′s,经济体的劳均收入水平不断上升,到时刻t1,达到新的稳定状态,劳均收入水平保持在y**水平。相应地,劳均收入增长速度的变动模式是,开始为零,在时刻t0突然上升,然后缓慢下降,到时刻t1下降为零,从此保持不变。
图3-16是全球104个经济体的散点图。其中,横轴表示各个经济体在1960—1990年间的储蓄率;纵轴表示在1990年各个经济体劳均实际GDP占美国的比重。从图形上看,储蓄率与劳均收入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平均而言,一个经济体的储蓄率越高,该经济体通常具有较高的收入。这表明,索罗模型的预言与跨国经济增长的事实一致:储蓄率是一个经济体富裕还是贫穷的关键决定因素。
图3-16 储蓄率与劳均收入的国际证据
注:散点图揭示了全球104个经济体在1960—1990年间的经验值。横轴表示储蓄率;纵轴表示收入水平。正如索罗模型所预言的,整体而言,储蓄率越高,劳均收入水平就越高。
资料来源:查尔斯·琼斯(Charles I.Jones):《经济增长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储蓄率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是解释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线索,但绝对不是问题的全部答案。因为在图3-16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很多经济体具有相同的储蓄率,但劳均收入水平却存在巨大差异。比如,当储蓄率大致为25%时,有些经济体的劳均实际GDP不到美国的20%;而有些经济体的劳均实际GDP却接近美国的水平,甚至超过了美国的水平。这意味着,在储蓄率之外,还有其他决定收入水平的因素。稍后,我们还会回到这个问题上,看一看还有哪些“其他因素”。
中国的储蓄率与经济增长
就全球经济体的经验看,正如索罗模型所预期的,平均而言,经济体的储蓄率越高,这个经济体通常就越富裕。在本小节我们将重点考察,索罗模型的预言是否与中国经济的实际相符。
图3-17是中国的储蓄率与劳均实际GDP的散点图。其中,横轴表示中国在1952—2011年间的储蓄率;纵轴表示中国在1952—2011年间的劳均实际GDP。从图形上看,储蓄率与劳均收入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平均而言,储蓄率越高,中国通常具有较高的收入。这表明,中国在1952—2011年间经济增长的事实与索罗模型的预言是一致的:储蓄率是一个经济体富裕还是贫穷的关键决定因素。
另外,从图3-17上我们也很容易看出,在1952—2011年间,中国的储蓄率与劳均实际GDP之间好像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图3-17 储蓄率与劳均收入:中国证据
注:散点图揭示了中国在1952—2011年间的积累率(储蓄率)与劳均实际GDP,正如索罗模型所预言的,整体而言,储蓄率越高,劳均收入水平就越高。
资料来源:《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